北宋极罕见的《康定元宝折三》水坑钱赏考

标签:
北宋康定元宝折三水坑赏考 |
分类: 两宋 |

康定元宝,乃北宋仁宗赵祯康定年间(公元1040—1041年)铸币。仁宗康定年号使用不足两年,故其年号钱史铸量少,遗存不丰。在海量北宋铸币之中,属于稀少品种之一,一向为泉家所喜藏。
依前谱所载,康定元宝钱乃小平形制,并皆为铁钱。有述铜质钱一枚也仅小平铁母。因此,有人将后世偶现的铜质康定元宝钱皆定伪臆。然,依史铸之习和古泉发现之律,此不免过于武断,不仅缺乏足够依据,乃纯粹的主观臆断。这可从不断偶见,并且没有显著疑点的康定铜钱来加以证实,即其除了铁母以外,至少还有可能存在铁范铜。同时,康定年号时间虽然短,但是,其从公元1040年2月始至公元1041年11月止,时间也有一年零九个月,在这近两年期间,其不仅有试铸铜钱的可能,同时也有试铸小平以上大钱的可能。无非,我们得看后出的大小铜钱本身的品貌是否经得起考审而已。
愚博客曾与2012年9月21日,展示论述过一品“康定元宝光背折五型”铜钱,后又得延安一藏友同版同型铁钱证实其并非虚妄(见愚相关博文)。后又于2014年3月4日展示论述了另一枚“康定元宝小平铁范铜”钱。实物实证之事实证明,仁宗康定年间其官炉铸过铜钱,而且不止小平形制。
与此同时,愚在猎泉途中,还猎获了又一品康定元宝铜钱。此钱亦是极其罕见,乃“康定元宝光背折三型”钱。今日,特将其帐中点出,博发赏考。
首先,针对本品,辩锈识浆。此钱锈色通体几无绿锈,然红斑点染,垢皮瘢痂累累,层次分明,其锈瘢分布自然,垢皮紧实。但见钱体之上,局部金光闪耀,犹如鎏金。如此锈色特征,显而易见,实为水坑矣。
事实也是如此,本品出于广西桂林周边漓江水坑。漓江水长期清澈,砂质淤底,故致其通体少淤泥水垢积附,出水后钱体呈干净之态,水垢与锈交织成皮壳,并导致体铜析出,呈现鲜明的类似鎏金之返金现象。关于此,前已有多篇水坑钱及其博文论及,谓之此等水坑锈色质地伪作最难,此不繁述。由此质色,稍有水坑眼识者,无不鼓掌通过。故其锈其皮,其金其色,老无疑,实无虚,实乃大门洞开之锈相,十万大山绵延入目矣。
接续,观铸识体。上手目测,可见本品铸体规整,直径为32毫米,重约13.51克,铸体较为厚重踏实,折三形制确定。其铸相显示,方正圆矩,平整地章,字廓深竣,穿轮干净。其中,穿口稍见未曾干净修整之微量流铜,然非有异。其面缘廓中宽,背则呈宽缘之相。穿缘廓,深浅有度,轮边有所修圆,文字布局规矩协调。整体铸相彰显自然之态。故而,从铸相上审视之,本品具官炉铸品之品质,铸相可谓开门见山。
再来,品文识书。本品之钱文书意,乃隶书中见楷意,文字书写端正,与铁钱之书一脉相承,然整体更显端庄,与折五型钱更为接近,尤以“定”字为甚,左挑之“隶元”,隶楷之“寳”,唯“康”字略感欠端。整体文字品之,横直竖立,笔划有力,中规中矩。因此,从钱文书意审视之,此品“康定元宝”四字以康定铁钱钱文为基,则并无异见,故可断其书相开门。
通过上述辨识,愚见以为,结论是这枚康定元宝折三型钱,应该能够坐实。尽管对于其锈色难免有人仍会不以为然,然仁智皆可各见,问题不大。我们也可以广为检索,之前诸泉家无人论及,之前至现在,无论真伪,均未有见有闻,虽然不可武断其孤品仅见,然在时下之极为罕见,确实是可以确定的。如此,我们可见说,康定元宝小平、折三、折五铜钱均已出现,更新北宋铸币,尤其是康定年间铸钱,已经是一种必然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