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光,乃南朝宋前废帝刘子业永光元年(公元465年)铸币。其形制娇小,重二铢,钱文“永光”二字篆书。鉴于“永光”年号仅使用七个月便改元“景和”,故其铸期短,铸量极少,加之钱体娇小易损,遗存至今已相当稀少。
“永光”钱尽管钱体娇小,然而其却是老中国古泉五十名珍之一,曾经具有显赫爵位。只是由于其个儿小而不显,尽管曾入名珍之列,一些泉家泉好反倒注意不多,致使其珍名名声并不响亮。
“永光”钱,主铸材质青铜,据不同地点出土品标示,其标准直径约在17毫米—19毫米之间,重量约在1.1克—2克之间。可见其躯体之娇小。如此娇小之体,自然抗锈蚀与抗损失能力皆大为不足。一千五百余年来,其能有十数枚遗存已属相当的难能可贵。有人曾臆估存世量,谓存世“八枚半”,此当然没有依据,不足采信,然其罕少倒是至今无大的变化。
“永光”钱还有一个特点,即其非一个版式,据谱载,其有正范版式和异范版式之分。两版式的区别,主要在于“光”字写法上,其中异范版的“光”字篆味更浓。愚见一直在想,其实所谓“异范”,才是真正的正范。而谱载所谓的“正范”因“光”字笔划要简一些,故其反倒是真正的异范。同时,通过谱载也可看出,其认为的“异范”(指篆味更浓的“光”字版),估值更要高于“正范”版,由此可见,所谓“异范”版式,遗存更为稀少,应为正范之铸矣。
愚曾经展赏过一枚大型银钱。检点愚帐中,仍有一铜一银各一品谱载过的娇小玲珑永光“异范”钱,其品相大美。故而,今日排队候展轮到其出列,特将其上博亮相,一睹其娇美之珍容矣。
首鉴铜钱,可见本品品相极美,青铜质地鲜明,铜色老熟,包浆纯真而彰显凝重。察其包浆质色,可感已经具有黑漆古之浆质,乃早前罐藏后传世之品,方有此浆。此等包浆锈色,自然天成,非伪可为。事实上,其与重锈出土之品自然不能相提并论。当然,因其珍罕,且又具有如此美相,难免有人会大惊小怪,直呼“怎么可能”,然,回曰,“怎么不可能”,则无话续说。古物之相,藏匿之地,千差万别,后人自难尽悉之,正如吴王夫差剑至今仍然寒光闪闪一样,此不再赘述。一句话,本铜品锈门大开,无异无邪矣。
次观银钱,不难看出,其银质包浆黝黑,皮壳生成,贴骨凝重,质色呈自然天成之相,其沧桑之感,耄耋老态跃然其貌,浆门洞开,毋容置疑矣。
接下来我们再察此两品钱之铸相。两钱铸相基本一致,细缘细廓,方圆廓正,地章平整。其中,铜钱直径17.7毫米,重约1.86克,铸相较之银钱更为精整,同时,可见其穿口尚残留自然流铜,未完全修整干净,然自然形态明显,此其一;其二,观银钱铸相,其面方正圆矩,背略见失圆,应是背范移位所致。其也是地章平整,缘廓线高凸。银钱直径比铜钱略小,为17毫米,重1.79克。两材质钱的钱文虽然皆非深竣,然而却都清晰圆凸。察“永光”二字,篆味甚浓,书写规范,书意端庄隽美,其正是谱载的“异范”版式。进一步看,两钱“永光”二字书意高度趋同,故应是同版,相互佐证,实不可否。当然,银钱直径略小,且较之铜钱稍薄,故其重量略轻于铜钱,此也属正常。
显而易见,通过图鉴和描述分析,此银铜两品“永光”钱,诸般特征无异无邪,实乃真实可靠。以愚之眼界,加之检索,永光钱至今罕见,尤其是银钱更为罕少,不仅诸谱失载,收藏实践中亦难得见之觅得。故,有此银铜胞珍,实乃难得之幸运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