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南宋新珍《大宋通宝光背小平》铜钱赏析

(2014-05-01 07:27:17)
标签:

南宋

大宋通宝

光背小平

赏析

收藏

分类: 两宋
 母子相权大小证  大宋通宝小珍泉
南宋新珍《大宋通宝光背小平》铜钱赏析
南宋新珍《大宋通宝光背小平》铜钱赏析
     起“大宋通宝背当拾”钱,稍有泉识者,无不知道其乃老中国古泉五十名珍之一,且排名较前。时过境迁,此钱虽早非几枚存世,然以其精美的钱文书法和精整的铸相,以及遗存仍然稀少,至今仍属声名显赫之品。

 谱载此钱铸期为南宋理宗赵昀宝庆年间(公元1225-1227年)所铸(之前北国盈泉兄曾发文考曰此钱有可能是北宋所铸,可备一说,此处不议此题,仍续以传统认识为南宋铸论)。

 长期以来,就南宋“大宋通宝”钱而论,只见“当拾”一种币值形制,未有见或谱载其它币值形制钱。而据中国古代货币史的著名理论:“子母相权论”来推论,大宋通宝钱更小的币值形制应该是有铸的。然,推理归推理,究竟有无史铸,最终还得看后世能否发现实物来加以证明。

 值得庆幸的是,201266日,首见博友张海松在其博客发出“大宋通宝光背小平”钱一品,据其言此乃其获藏的第二品,此钱类黑漆古锈浆凝重,瘦金书体,其直径25.4毫米。该钱以愚之泉识看,开门见山无疑。再以愚之眼界,并加搜索,张海松所展“大宋通宝光背小平”钱,似为首见首发,令人惊奇,令人叫好。

 随后,又见《收藏界》杂志201210期刊载作者叶柏光之文《珍稀古钱币大宋通宝小平钱欣赏》,再次披露了发现“大宋通宝光背小平”钱的情况,并撰文考释(后附),甚觉有理,钱品真实可信。

 两次发现的“大宋通宝光背小平”钱,锈色皆莽苍,形制皆规整,钱文皆正点,书体书意皆一样,唯锈色大不一样。由此,更是大大提高了其可信度,乃其时官炉正品,难以置疑矣。

 紧接着,随后不久,愚有幸也在南方湘桂一带地域猎获到一品“大宋通宝光背小平”钱,终于可上手详细鉴赏其品,以解求知求藏之饥渴矣。

 今日,特将其帐中点将,遣之上博一亮其相,与诸君一道,共同鉴赏一番,以进一步通过亲自上手后的实物,实证其真实可靠。

 展目本品,莽莽锈色,层层皮壳,绿意盎然,如山峦叠嶂,满覆钱体。其锈经测试,坚硬无比,如甲似胄,可抗刃击。察其材质,青铜质地,熟老铜色。一句话,其沧桑耄耋,廉颇黄忠,昭然若揭。因重锈侵蚀,已然导致钱文背莽锈有遮,幸钱体无残。无需赘述,稍有泉识,察其锈其皮其质,乃可一眼定夺,大门洞开,十万大山绵延莽苍直扑眼底矣。

 值得注意的是,本品锈色,与张海松藏品和叶柏光藏品之锈差别甚为明显(见后附图),可见三品钱非出自同一坑口,虽然可能是一个地域,然,不同环境和水土,尽管都在南方,也会导致锈色包浆之不同。由此,可以完全坐实该钱乃久远年代之物,与近现代伪仿完全挨不着边儿。

 进观铸相。可见此钱直径为25.8毫米,重5.26克。其形制属于小平略偏大。其铸相规整有加,方正圆矩,平整地章,字廓深竣清晰(本品锈重有所覆盖),穿轮干净。钱文布局协调,大小适中。显然,此铸相显示,其一方面具备当时官炉所铸之品质;另一方面,因其尺寸稍大于通常小平钱,加之发现甚晚,所见罕少,可基本认定其乃试铸样钱之性质,故并未行用,或者广泛行用之。

 续品钱文。展目览品,但见本品钱文,楷书,其字舒展洒脱,字端形正,横直竖立,撇规捺矩,笔划协调,彰显端庄隽美,非书法功力上乘者而不可得矣。更为突出的是,其书体书意,凸显“大宋通宝背当拾”钱之核心书意风骨,由此可见,其大小钱书意乃一脉相承,因袭有基,唯因大小钱体形制而致其某些细节有别,此非但不疑,反倒是更为符合客观实际。

 综上所述,一番品鉴之后,我们不难看出,一方面本品之真实性毋容置疑;另一方面也可通过锈色不一,铸相尺寸和钱文相同而得到真实性的更为有力之佐证。至此,我们可以明确无误的说,“大宋通宝光背小平”钱,乃当时试铸之样钱,其与“当拾”大钱均出自同一钱监胞炉。

 此钱的发现,虽非惊天动地,然意义亦不一般,其不仅可进一步丰富对大宋通宝钱的认识,并再次表明古泉的发现是一个极为长期的渐进过程,绝非某个时期就会全部出现,其显然具有较高学术认识价值。同时,也是又一品南宋珍泉发现并确立(愚还曾见论坛有展一品,因其照片不清,似是而非,但是,目前来说,其公展不出五六品,可见仍然十分稀罕)。尽管,在其认定的过程中,难免还有一些泉专藏者,并不以为然或者不愿意或者不想承认其实。然而,这都正常,并不影响对此钱本真属性的最终确定,其得到确认入谱记载,乃为早迟之事矣。

 至此,大宋通宝钱除了背当拾外,本世纪还发现了背当伍(本博有展),如今小平也被发现,这似乎表明了大宋通宝钱是五等币值皆铸。因此,我们期待着某一天,最终能够发现折二和折三两型。


南宋新珍《大宋通宝光背小平》铜钱赏析

南宋新珍《大宋通宝光背小平》铜钱赏析

南宋新珍《大宋通宝光背小平》铜钱赏析

南宋新珍《大宋通宝光背小平》铜钱赏析

南宋新珍《大宋通宝光背小平》铜钱赏析


    以下为博友张海松所藏之“大宋通宝光背小平”铜钱图照(其博客图片):

南宋新珍《大宋通宝光背小平》铜钱赏析

南宋新珍《大宋通宝光背小平》铜钱赏析

以下,《收藏界》杂志2012年10期刊载文章:

        珍稀古钱币大宋通宝小平钱欣赏
                            叶柏光

中国南宋理宗宝庆年间(公元1225-1227)铸造了大宋元宝铜铁钱,为非年号钱,有小平、折二、折三之分。背幕有光背、纪年、纪监之别;纪年者有元、二、三之记,纪监者有汉、春、定、泉之载。
  同时期还铸有大宋通宝当拾大铜钱,钱文大宋通宝四字直读,瘦金体真书文字,书法流畅,端庄秀丽,潇洒脱俗。钱币背面穿上,穿下字。一般钱体直径在52毫米左右,重量在31克左右。青铜材质,存世极其罕见,与同时代的嘉定元宝折十钱同为西川钱监所铸。据云:此钱文的书法出自北宋大书法家蔡京之手笔。
  目前,所见大宋通宝当拾大铜钱,依钱文区分为瘦金书小字及笔画粗壮的大字两种,以瘦金书者为佳,流传至今均成为珍品。清末著名文化名人李佐贤(1807-1876)在《古泉汇》一书中写到:“大钱背文当拾,宋史不载,为吕尧仙所得,宋钱之罕见者。
  清末著名收藏家朱彭寿在《安乐康平室随话》中记述到:“理宗大宋通宝背上’,《钱略》曰:拓自严铁桥。《丛话》曰:瞿木夫(中溶)大宋通宝于吴门之黄土塔桥。未闻有偶。《泉记》曰:吕尧仙所得宋钱之罕见者。《观古阁·三稿》曰:大宋当拾泉,吴我鸥所藏,吴冠英曾贻拓本,虽王嘉荫亦无之。胡石查竞于厂肆得一枚剧佳。”(朱彭寿自按:此钱他没见过真品)
  由于大宋通宝当拾大钱制作十分精美,存世量稀少,嘉道时期古钱币收藏家刘燕庭(为李佐贤好友),1835年时获悉好友瞿木夫藏有大宋通宝当拾,感叹为绝无仅有之物,并曾去函乞赠一纸拓片,却因故没有得到,直至十多年以后的1846年刘燕庭才在福建巡抚吕尧仙处见到大宋通宝当拾,并得到了拓片,了却了一桩心愿。此事被刘燕庭记入了自己的笔记:“道光十五年(1835),此钱(大宋通宝)真绝无仅有之品,与余所得翁宜泉旧藏之淳熙幕有庆当二十文者,皆鉴赏家所艳慕,因作札致苌生(瞿木夫)丐一墨本,瞿木夫复函云:已于辛卯冬日为他人所得,异日向其索拓寄来。惜哉,时道光乙未中秋日。
  据目前所见资料记载,清末民初至解放前获藏大宋通宝当拾大钱的收藏家有:吴我鸥、胡石查、彭少竹、潘伯寅、方若、罗伯昭、戴葆庭、张叔驯、孙鼎及日本人平尾赞平。而以清末大收藏家潘伯寅以五十两黄金的价格,自胡石查处购得一枚大宋通宝当拾大钱,而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
  笔者有幸收藏到了一枚大宋通宝当拾大钱,此钱为传世品,青铜材质,黑漆古包浆,黑里透红,手感温润如玉,滑腴如脂,品相上乘,为难得之品。
  无独有偶,2011923,笔者与好友马义亮去北京清华听课。次日,与好友马义亮偶于北京报国寺寻觅了一枚大宋通宝小平钱,甚为奇特,此钱生坑,大开门之品相,红斑绿锈,绚丽异常。其文字和形制与大宋通宝当拾大钱毫无二致,俨然一个大宋通宝当拾钱的浓缩精华版。查遍各类泉谱未见诸任何记载。此钱的面世当为中国古钱币品种增添了又一创见之品,完全可弥补历史记载之缺失。
  大宋通宝小平钱的出现,同时证实了中国古代货币史的著名理论:“子母相权论之不谬以及这一理论在南宋时代的应用和实践。
  子母相权论是中国古代有关货币本位与流通的理论:“谓同时流通的两种货币,可以用一种为标准来确定对另一种的交换率。最早对母子相权论做系统阐述者为东周时期的单旗。
  《国语·周语》记载,周景王二十一年(公元前524)天大旱,患钱轻,将更铸大钱,单穆公谏曰:“不可。古者天降灾戾,于是乎量资币,权轻重,以振救民。民患轻,则为之作重币以行之,于是乎有母权子而行,民皆得焉。若不堪重,则多作轻而行之,亦不废重,于是乎有子权母而行,小大利之。今王废轻而作重,民失其资,能无匮乎?民若匮,王用将有所乏,乏将厚取于民。民不给,将有远志,是离民也。且绝民用以实王府,犹塞川原为演污也……夺之资以益其灾,是去其藏而翁其人也。景王不听,于是铸大钱。
  春秋··左丘明《国语·周语》:“货币之重者、大者为母,轻者、小者为子。币轻物贵,推行重币以市贵物,称母权子;币重物轻,推行轻币以市贱物,亦不废重,称子权母。
  该一理论可表述为:当市场发生通货膨胀,而产生物贵钱轻的现象时,政府就推行重币(铸大钱)用以买卖贵物,这时叫母权子”;当市场发生通货紧缩,而产生物轻币贵的现象时,政府就推行轻币(铸小钱)用以买卖贱物,这时叫子权母。这就是母子相权论”,或叫子母相权论。实践中,是以小平钱为子,以其与向上递进等级的钱币相权,从而得出当贰、当叁、当伍、当拾、当百、当千等等大钱来。也就是说是以小平钱为基础,去权衡其他等级的大钱币。换言之没有同版式小平钱也就不会产生同版式其他等级大钱币。每一枚大钱的出现必定有相同版式的小平钱为基础。
  因此,有了上林三官五铢”,才会有超大五铢”;有了小泉直一”,才会有大泉五十”;有了开元通宝小平钱,才有了开元通宝连州白铜大钱;有了唐国通宝小平钱,才有唐国通宝折十钱;有了大宋通宝小平钱,才有了大宋通宝当拾大钱;有了大元国宝小平钱,才有了大元国宝折十大钱。所以说,“大宋通宝当拾钱是与大宋通宝小平钱相权以后得到:每一枚大宋通宝当拾钱可当十个大宋通宝小平钱之用。
  这就是中国古代钱币学意义上的母子相权理论。
  现将笔者收藏的大宋通宝小平钱和大宋通宝当拾大钱的拓片和照片奉上,请泉友评鉴。(责编:丁丑

下图为该文附图:


南宋新珍《大宋通宝光背小平》铜钱赏析
南宋新珍《大宋通宝光背小平》铜钱赏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