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珍泉《靖康通宝篆书折二大字大样》水坑铜钱赏议

标签:
北宋靖康通宝大字大样孤品不孤赏议 |
分类: 两宋 |

尽管诸谱言靖康通宝钱极为珍罕,然,今非昔比,近年靖康铜钱也非十分罕见。其实,在关于靖康钱的珍稀度认定上,泉界一直存在误区,即有把其珍稀度夸大的情况。我们可以翻阅一下普及率较高的《华谱》,其上载入的靖康钱各形制和书体数量就不少,这与其入五十名珍名录其实是不相符合的。因此,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反证了靖康钱珍稀度总体上有被夸大的问题。
由于靖康钱有不同书体形制乃至版式存在,因此,其珍稀度并非是笼统而言的。事实上,靖康钱因形制书体不同,各品类的存世量也是完全不同的。
以普通泉好都了解的华光普先生所编著的《中国古钱大集》为例,我们可见到其中载入了一枚“靖康通宝篆书折二大字大样”铜钱的拓图,其旁批曰:是品为罗伯昭旧藏,已经捐赠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为“孤品”。
愚见坚持认为,古泉这一品种,由于其天生属性所决定,尤其不要使用“孤品”二字,即使是某泉数百年就确实只见到一枚。最多使用“仅见”也就了不起了。这是因为“仅见”二字,还有再发现的余地。
余不多言,书归正传。为再次证实愚之所见,也证“孤品”之说不可成立。今日特将帐中所藏一品“靖康通宝篆书折二大字大样”铜钱(前曾展赏过该式钱折三银品),遣之上博赏议。
展目本品。其乃愚南方猎获的水坑钱,稍有见识者,其鲜明的锈色包浆可鉴,此乃泥褐色锈浆包裹,浆皮已成,紧实自然。其青铜质地,熟老铜色。钱体之上但见闪黄质色,此非鎏金,而是水坑钱特有的返金现象。其泥褐色锈浆与返金现象,可知此钱乃在水下淤泥之中长期藏匿,致使其不见绿蓝色锈,换言之,此等鲜明质色,正是淤泥水坑之独有特征,乃长期自然形成,其天成之相,令天下贼伪,无一能仿之,故乃至为可靠,大门洞开矣。
复观铸相。一目可见,本品铸体规整,方正圆矩,坦平地章,字廓深竣,线条鲜明,穿轮修整干净(可见穿口之修痕迹)。钱文布局协调,横直竖立而规范。其直径29毫米,重量7.97克,厚薄适中。此径重显示,其较之一般折二型大,较之折三小,因此,其乃折二大样,可以确定之。此工整规矩的铸相显示,其乃靖康官炉所铸,也是使然,毋容置疑。
续品钱文。可见其篆书书体,笔划规范清晰,间隔有距,书意端庄。其字形大而撑满穿廓四周,“靖康”二字与天地二廓头相连。无需赘述,显而易见,此书此意,正是所谓“篆书大字”之版也。其与国博之品拓图比较,仅见些许细节差异,而这,在铸品且千年水侵土蚀过程中,乃极为正常之差异,并无异端。
通过上述鉴赏,本品乃“靖康通宝篆书折二大字大样”钱,乃为确定之。其门可大开,嵩山得立见。由此不难看出,这一版式的靖康通宝钱,绝非所谓“孤品”,当然,更非罗伯昭臆估后,并最终成为国博馆藏品而修成“圣断”,最后成为排它大棒。前人言孤,后出无数的情况,古往今来何止几例,这本属正常。而最不正常的是那种前人大家言孤,或大博物馆所藏后,便再不认其它复品和后出。这种现象,愚早前有文早已批判,今重复提及,今不如昔,七十余年来,泉识泉鉴,无论见识和胸怀,皆不如民国时期,此才是让人倍感唏嘘的新中国之拍案惊奇大怪事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