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母罕载匿藏深
泉家秘藏有方法
明珍罕《大中通宝背北平折二母钱》赏析
大中通宝钱,明太祖朱元璋建国前称吴王时期和明王朝建立初期前后两次铸币。为明代唯一一枚非本朝年号钱。由于铸期相对较长,先后两次鼓铸,致使其版式繁多,主铸形制小平、折二、折三、折五、折十,五等俱备。背有光背、纪地、纪值,形成了多种等级的大中铸币系列。其钱文楷书,书写浑厚遒劲,成为大中通宝钱文万变不离其宗的独特书意特征。
明代是中国历史上铸钱量较大的时期之一,尽管其曾经数次关炉印钞,以及有的年号还未铸钱,然其铜钱铸量仍大。而在这种钱币大铸量的背景下,长期以来,其雕母正式被泉谱记载的仅为嘉靖钱,而且极个别。而铸母钱的记载和雕母一样稀罕至极,即使有也在嘉靖之后。这种情况,无论从史实还是情理上来说,都是说不通甚至是很不正常的。因为,从这样一个事实上可以证明,那就是两宋时期的铁母钱发现和存世并不鲜见(愚认为,这当中有的实际上并非铁母,而是铜母),且就年号形制品种而言其并非罕少。因此,唯独到了明代,那么大的铸钱量,不说雕母,就说铸母,反而极少发现和记载,这显然是没有道理的!
对于这一现象,愚在之前所发的几枚明代雕铸母(有的可能是铸母而以雕母论了,待以后更详细研究后再确认更正)中曾经提到过。时至今日,愚见仍然觉得,并不是明代雕铸母已经烟消云散,遁地而去,永不复还。而是因雕铸母乃钱中翘楚,量少品珍,更容易为藏家收集后长期秘藏起来。加之明代距今相对时间不长,或者说自明代伊始,有更多人开始注意钱币收藏,及至清代民国趋盛。这样的结果自然是导致这些钱中翘楚被泉家收集并秘藏,致使其长期难以公见,而并非很多明代雕铸母钱没有遗存下来。
基于此,今天就让我们通过又一枚明大中通宝背北平钱(民国遗老之罐藏遗品,愚早期所藏之一,虽小有故事,然不必去讲,仅以实物论辩之),来实证上述断想。
首先,我们通过此钱的包浆和上面的附着物来进行一番辨识。一方面,我们可见此钱锈色包浆,非出土而是一种典型的罐藏品质相。其黑褐色锈垢粘附,经针刃探测,锈皮锈垢附着异常坚实,并呈入骨之态,其锈色于整个钱体之上深浅分布自然,天成之相昭然;另一方面,其绣面给人以油腻感,且从钱文笔划之间,可见余存许多白色似油状物质,经认真检查,其均乃白蜡无疑。这就是说,此钱的这种油腻感和白色物质,是早前在入罐之前,被藏家刻意涂抹蜡质后入罐儿保存起来的。
而涂蜡保护的目的是什么?回答是防锈。而什么钱值得如此费心涂蜡保护?回答是十分精致且珍稀的钱品。进一步问之,什么钱十分精致且珍稀?回答是,雕母、铸母、样钱矣。言及于此,我们便明白了此钱涂抹蜡质保护之特别处理的目的,进而清楚了其品之性质。当然,我们更可以看出,这种蜡质质色以及分布情况,呈现鲜明的自然状态并具有彰显悠久岁月之痕迹,一句话,其绝非今人所为矣。
其次,我们再来辨析其字口品貌。不难看出,此钱字口缘廓皆挺拔高凸,钱体整体厚度较之通常行用钱明显厚实。整体,边圆廓正,坦平地章,穿口干净,轮边整洁,彰显精整。钱文笔划笔笔清晰,较为纤细,笔划间距离较宽,间隙分明。显而易见,上述特点显示了此钱绝非通常行用钱或者样钱所能具有,而恰恰是只有母钱才能有此相貌。因要保持罐藏特征而未清理钱体,故其字根等特征不甚明晰,某些地方看似有雕相,然,降低一点,更稳妥断之,这至少是一枚真正的母钱矣。
再者,我们来品其钱文书意。可见,无论面文还是背文,其楷书书意,大方洒脱,笔笔划划皆具力道,文字结构布局协调,字相端庄隽美,一句话,其书有神,其韵有味,大中基因,实难以生疑矣。
第四,此钱直径28毫米,重8.49克。其中,直径大于谱载之“大中通宝背北平折二”行用钱约1毫米,重量更重自不需赘言。根据母钱直径通常要略大于子钱的常识,这一特征,亦可证明此品之母钱性质矣。其由于锈垢蜡质覆盖,其铜质不易辨别,感觉略偏黄,老熟无疑。其铸体无砂无眼,甚为光洁。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此钱在5000高斯的强磁下,能被轻轻吸住,然被吸力不强,若在一般磁铁下试之,则几无吸力反应。因而,其材质中并非含有金银贵金属,而应该是含有很少量铁元素之故。
综上所述,愚见以为,这枚“大中通宝背北平折二型”钱,断其为母钱,已然不为之过矣。从检索和眼界所及之角度来看,愚孤陋寡闻,目前为止尚不见另品公见,此点也可从这一侧面又证其实。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