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辽铸《常平两铢光背大钱》珍赏

(2013-07-19 07:24:09)
标签:

辽铸

常平两铢

形制

独特

稀少

文化

分类: 辽金西夏元
 辽钱品系绝世弘  常平两铢莽壮品
辽铸《常平两铢光背大钱》珍赏
辽铸《常平两铢光背大钱》珍赏
     久前,本博曾将所藏一枚十分稀见的辽铸“货泉五铢”钱展示出来(独特稀罕的辽铸<货泉•五铢>特厚铜钱鉴赏。今日则再将愚之所藏一枚“常平两铢光背当十型”大钱,遣上博来,展赏一二,再窥辽钱博大之一斑矣

 关于辽代汉文仿铸钱的概述,在裴元博先生近年五月的一篇博文中已经较为详细的做了考释,愚皆以为然之,故涉及相关内容,这里便略去了,兴趣者可详细参见裴先生的博文《辽风“大泉五千”是谁铸的?》。

 而关于“常平两铢”钱,裴元博先生早于2009年即有撰文详细考释并叙述了该钱的发现和刊载等过程,愚在这里并无更深认识,因此,特将裴先生该文《契丹常平两铢钱再识》全文拷贝于后,供泉好参阅学习。

 这里,我们只是需要对今日赏品进行一番必要的描述即可。详察此钱,可见其东北罐装窖藏品色,整体薄锈,面背质色和锈蚀程度不一,锈色包浆老道纯真,锈色分布自然紧实,彰显天成之相,开门见山。

 品其铸相,其貌莽壮。其形制与北齐文宣帝高洋所铸的常平五铢钱,不同之处明显。其铸体直径41毫米,是为折十型大小,重量29.50克,厚重非凡。其中,面穿廓略具四决纹,面背穿廓肥阔,仅穿口“广穿”一项,与常平五铢钱类似,显示并保留了其仿铸汉文钱的一点基本特征。其铸制规整,方正圆矩,坦平地章,字廓皆深竣清晰,部分钱文略有粘连,彰显自然。

 而就钱文来看,其字似篆非篆,然,可觅常平五铢钱文篆写之影子。其字八分省笔之书,乃典型的汉字辽写,辽风彰显,辽韵盎然,别具一格。

 无需赘述,本品真实可靠,确为辽仿汉钱常平五铢之作,其品今仍不多见。目前已经披露的有光背和背纹饰等几种版式,然品出仍少,殊为难得矣。

辽铸《常平两铢光背大钱》珍赏

辽铸《常平两铢光背大钱》珍赏

辽铸《常平两铢光背大钱》珍赏

辽铸《常平两铢光背大钱》珍赏

辽铸《常平两铢光背大钱》珍赏


   以下为裴元博先生考释文章:

契丹常平两铢钱再识

 契丹常平两铢钱再识契丹常平两铢钱是一种极其罕见的钱币,辽宁省著名钱币收藏家、辽太宗会同通宝钱最早的收藏者冯毅先生,早在1994年《辽宁金融》钱币专辑1617期合刊就曾以臆说常平两铢的专文介绍过常平两铢钱的两个品种(见拓图12、及彩图1、)。其1钱,“1992年春从锦州购得,据称为内蒙敖汉出土。直径44mm、穿径11mm、厚3.5mm、重26.1g。生坑,遍体绿锈,青铜质。面文篆书,内郭四决,背光素,品相精美。2钱,“1993年春从朝阳购得,据称为内蒙敖汉出土。直径41.2mm、穿径11.5mm、厚3.3mm、重22.6g。出土传世品,青铜质。面文篆书,内郭四决,背铸四小儿做嬉戏图,图案倒置,穿上、穿右两小儿间有一直径约3mm铸孔。据冯先生讲,这种常平两铢钱仅有四枚见于报道,一枚见《辽东泉拓集》第278页拓片,为背铸不倒置四小儿图案钱,(见彩图1、现为《中国花钱图典》主编郑轶伟藏品)一枚为沈阳一位老泉友收藏的素背钱,冯的两枚藏品是四枚报道钱中的最后两枚。四枚钱中仅背铸不倒置四小儿图案钱,在《中国花钱图典》上发了彩图。其它都仅发表的拓片。

如今笔者将自己收藏的两枚常平两铢钱中的一枚与冯述三枚钱有较大差异的钱公示于下,以便和冯述三钱一体讨论之。此钱来自内蒙古通辽地区,为传世品。钱青铜厚重,形制规整,广穿狭字,造型奇特,背光素,钱文书体比冯述三钱更加古奥。直径:39.30毫米、穿径:11.57毫米、厚:4.51毫米、重:31克。(见彩图2-12-22-3)从上述介绍 ,可知这六枚见诸于世的常平两铢钱有三种样式,即冯藏两种(四小儿嬉戏图正倒置为同版,只是因铸造时合错背范造成。)和笔者一种。按钱径可依次称之为:折十大样、折十正样、折十小样。冯钱文字和形制与笔者钱文字和形制均有较大差异:冯钱常平两铢四字,除字外,其它三字基本可以看出是常平铢三字,而我的钱除字可以看出,其它常两铢三字非认真揣摩分析,很难一眼看出是常两铢三字。特别两铢二字,字中下部被一块流铜覆盖,已看不出是字。而字金旁似乎已铸进缘中,只剩下个部充数。从四字的字形看,它们与汉字常平五铢篆书钱文已相距甚远。冯先生认为它们是契丹字,我认为是很有见地、是正确的。但需指出的它们不是契丹大字或小字,而是制定契丹大小字的基础文字胡书胡书是契丹人在与汉族文化长期接触交往中自创的一种变形的汉字,据《新五代史·契丹传》对胡书解释说:以隶书之半,增损之,作文字数千,以代刻木之约。《五代会要》卷29也记载道:契丹本无文纪,唯刻木为信,汉人陷蕃者以隶书之半,就加增减,撰为胡书。无疑,这里所说胡书指的即应是常平两铢钱上的文字,而不是在胡书基础上整理制定的契丹大字或小字。陈乃雄教授在契丹大小字里找寻胡书常平两铢字,找不到应是正常的。冯钱的形制,据他讲与千秋万岁折十钱相似,即面背均深峻,面背穿郭都四决。根据形制特征,冯先生推测其为辽太祖建国(907年)前铸造。阿宝机901年被任命为大迭烈府夷离堇(遥辇汗国军队统帅),903年拜于越,总知军国事。按冯先生推测,最早铸造时间应在901年。笔者钱形制与冯钱差别较大,虽制作同样浑朴,面背均深峻。面郭也四决但背郭只右下角微决,风格、铜质也极似辽钱,但它近钱径1∕3的巨大穿郭却有别于所有辽钱,却与汉晋南北朝铢两钱穿郭极为相似,根据形制决定时代的惯例,我推测其首铸时间应不晚于唐实行宝钱制之前,即在北齐铸造常平五铢之后,铢两钱仍有效通行这段时期。以后各代陆续改铸续铸一些另版或民俗钱亦是情理之中的事。

联想到辽境内发现的大小和背镌巨星月的大泉五十、货泉、小泉直一等契丹铸铢两钱。我认为与北齐为邻的地方千里的契丹仿铸改铸些契丹风格形制的铢两钱是生存所需、贸易所需、政治所需,无可厚非,并不是不可能的。在铸主的认定上,我贊同冯先生的意见,即是契丹人铸造。但在铸造时间的推测上,我和冯先生差异较大,冯先生综合了七点理由:1、契丹多铸吉语钱,如千秋万岁、皇帝万岁、家国永安等,常平也是吉语;2、和辽钱文借字、旋写特点相同;3、与穿四决形制的千秋万岁折十钱相似;4、背小儿图案与天子乘龙下方九小儿类同;5、长期受北齐影响,仿北齐常平铸吉语钱;6、和北齐一两重量相近;7、均出自距辽中京仅百里的敖汉,认为是耶律氏契丹帝国铸造。我依据六个理由:

1、形制离不开特定的时代,大广穿是铢两钱的特殊特征,除非特殊情况决不会在宝钱制时代铸造;

2、钱制离开产生的时代就丧失了它应有的货币职能,在宝钱制时代再铸铢两钱,除了民俗钱,它因不再具有流通职能(旧钱虽在辽代仍可使用,但只是利用它的金属价值,而和法定货币的货币价值肯定不同),肯定无人会背离这条法则去干傻事;

3常平不是吉语,它的意思是:经常、时常平仰、平衡,亦有恒久不变平准之意(见《荀子·天论》:天行有常),和平安无关。常平钱,无论北齐的常平五铢还是契丹的常平两铢都不是吉语钱;

4、背小儿嬉戏图钱应是民俗钱,它的铸造年代绝不是正用钱的铸造年代,肯定比正用钱稍晚。千秋万岁钱最早铸于唐代契丹,冯钱与千秋万岁折十钱相近,故铸期定于907年和以前整个唐朝时期是正确的;

5、我的钱径比冯钱小却比冯钱重,而且铸造时间比冯钱早,即更接近北齐铸造常平五铢钱时期,冯钱重与北齐一两十分接近(北齐一斤=440克,一两=27.5克《中国度量衡史》)我的钱稍重,按铸钱规律应为早期试铸;

6、出土地点均在内蒙古即在原契丹腹地,距北齐边境很近,认为我的钱是正用钱,铸期应在北齐常平五铢铸行不久(公元553年后)至唐推行宝钱制前(公元621年前)。

关于钱文的读法和含义,冯先生解释得大体正确,即钱文顺读为常平两铢两铢的意思是说此钱(此处胡书铢字当钱讲)为重一两钱。全部钱文的意思是:永久不变的法定标准的一两重钱。(这个解释与冯先生的解释有些出入,无平安之意)。南北朝至唐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称铢为钱是有先例的,非笔者杜撰。请看这个时期的两枚民俗铢铢钱,实际上第二个铢即当钱讲。(见《中国古代压胜钱谱》拓图34、)契丹常平两铢钱是契丹最早用变形汉篆胡书铭钱的官铸钱,是证明契丹耶律帝国建国前很早即铸造了钱币的实证,是说明契丹大小字是在胡书基础上整理的凭据之一,因其极为罕见,所以其宝贵程度用大珍冠之亦不为过。由于资料有限,笔者此文推理成分较多,尚未脱离臆说之囿,不足之处祈冯先生及各方家不吝赐教。

                                          泉痴山人2009-5-2于京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