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曾见博友永泉展示其所藏一品“贰拾伍文背八思巴文“权”钱,因其形制版式与之前所出公见之铜和铅锡钱均有差别。其是否真实可靠,有人可能产生疑问不足为怪。有幸的是,愚帐中有藏此钱,且为银、铜两材质,其与永泉所藏铜质钱,除包浆有所差异以外,余皆相同,因此,乘今日略有空闲,便将其遣上博来,并加以初步辨识,以及辑录些许资料,以帮助我们进一步认识此钱。
在此,我们需要首先对此钱本身的形态进行描述认识,以便确认其可靠性。此钱分别为银质和铜质所铸。
首先,品鉴银钱,辨浆识色。不难看出,银钱包浆黝黑,浆汁老道,银浆素裹,附着于钱体紧实,且深浅相间,分布自然。显而易见,从表面质色察之,此枚银钱之包浆自然天成,实乃大门洞开,并不存在疑点矣。
转观铜钱,可见质地泛红,铜色老熟之感鲜明。其包浆特质显示其乃传世之品,地章凹槽之间,黝黑浆色,紧实附着钱体,自然天成,具有鲜明的传世黑漆古之质色,故,其乃为典型的传世品无疑。
在上述包浆锈色无疑的基础上,复察铸体。两品钱之直径约在60—61毫米余之间,重为银钱59克余,铜钱56克余。其铸体边圆廓正,坦平地章,深竣字廓,穿廓肥厚,彰显遒劲,重轮之缘,规矩有加。一句话,整个铸相极为精整。故,此一精美品相,若非官炉之精作,实难有得矣。
钱文书意察之,其面文“贰拾伍文”四字,上下右左直读。楷书书体,书写端庄隽美,笔划力道十足。其背穿右铸一字乃八思巴文,经有关方面考释为“权”字。其书写亦正规标准,尤显端庄正点。显而易见,面背文字书意若非官炉钱而不可有之矣。
从上面以及钱品靓照可见,银铜两钱,虽直径略有些许差异,然,所有铸相特征均显示其乃一母同胞所出毫无疑问。故,两种不同材质之品,当能实现互证其真实可靠。
言及于此,回到上面提到的问题。本两钱的铸相乃至直径,与目前已经公见的铅锡钱和铜钱存在差异,有的地方甚至是明显差异。这值得我们进一步考辩之。
第一个差异,在于直径,所有已经公见的此钱铅锡品和铜钱,直径均在63毫米左右,比这两品钱都要略大;
第二个差异,在于铸体。虽然所有的钱都是重轮,然,其穿廓肥厚差距却很大。可见网现之铅锡质和铜质钱的穿廓细窄,与本两品钱之肥大穿廓形成鲜明对比。特别是,中国嘉德2006年春拍“马定祥收藏历代钱币”专场中上拍的一品铅锡钱钱,背重轮浅,似常规轮廓,其与其它所现之钱,均有明显不同。
第三个差异,在于钱文。本两品钱钱文笔划较粗,虽然书意差距并不大,然,在细部上仍有所不同。
上述的几点差异,是不是表明本藏之两品钱不对呢?当然不是。前述本银铜两品钱在主要反映真假与否的地方,皆难出疑,乃真实可靠。进一步,由于此两品钱的铸相和精整度几近完美,其具备了通常我们所说的样钱之范儿。加之发现甚少,今铜可见二,银只见一(指本品品相,另见形制有别的另式铜钱二品)。而铅锡钱至今已见四五品,这就是说,铅锡钱基本可断其为行用品。而试铸品与行用品存在不同特征,这不仅是可能的,而且在中国古代铸币史上,包括某些入谱公认品中,皆得到泉界承认。由此,也就可以认定本银铜两品钱,极可能为试铸的样钱版式之一,却并未用铅锡铸制行用。
进一步,与铅锡钱版式形制几乎相同的已出公见二三品铜钱,则其铜钱与铅锡钱,不过是一母同胞而已。
为此,愚在后面,先后将检索到的一点资料辑录于后,方便大家进一步认识。藉此,就请向下移步考察吧。
附录一:
《收藏界》杂志2009年2期所介绍的关于“贰拾伍文”钱的两篇文章。其中左边为著名古钱鉴赏家董大勇先生关于此钱基本面的考释文,证明此钱之“贰拾伍文”币值表达是正确的。右边为该刊刊载的此钱铜质钱。由图可见,这枚钱铸相较差,可见其穿廓细窄,且钱文“贰”字书写明显不端,与本品和铅锡钱均不同。愚在此姑且不论其真假,仅就穿廓一项,即可见与本两品钱在形制上差距明显。
下面图为上右图剪切之大图:
下图为中国嘉德2006年春拍“马定祥收藏钱币”专场拍品。其撰文介绍:“元代贰拾伍文大型铅锡合金试样钱,直径63.5mm,重40.2克,面、背皆重轮,是品楷书“贰拾伍文”大钱,其钱文端庄洒脱,秀丽俊美,背穿右有八思巴文“权”字;其材质为铅锡合金,面背外廓均有重轮,制作极为精好。按元朝用钞习惯,十文为一分,贰拾伍文可权银二分五厘。此钱昔古泉家宣古愚有之,有人曾认为此钱是元末民铸的一种铅质瘗钱;实际上此乃至正年间变更钞法时的铅锡合金试样钱,准备以此为母样铸铜钱以实钞法之用,后因此钱上无年号,或与制不符,故未被采用。是钱目前存世极少,所见真品不过六枚左右,是元钱珍品之一,极美品,甚为难得”
此钱的钱文书意与银铜两品钱非常接近,可重点看“贰”字。但是,其穿廓也是细窄,钱文笔划较细,且背重轮似不明显。但是,铸制颇精。标注直径63.5毫米,重40.2克。
其估价:十万元RMB,成交价:十一万元RMB。
下图为华夏古泉网上所载的,中国诚轩2012年拍品,其注明为铜质,而成交价仅为10,350元RMB。观其品相,其铸制精整度和上述嘉德拍品铅锡钱相差较大,字口较浅,重轮边规整度也显粗糙不甚规整,“贰”字右捺勾短,一点掉下距离大整体铸相明显比铅锡钱差,似存疑。但是,其穿也是细窄,钱文笔划纤细。直径标注62毫米。
以下为朋友所藏铅锡钱:直径达64毫米。可见其钱文书意笔划特征与本展银、铜两品相似度更高,仅笔划纤细一些。其也是细窄穿廓,背重轮不甚明显。
综上所述,本两品银、铜钱,与铅锡钱主要在穿廓上存在明显差别。而银、铜两品钱本身我们又找不到伪作痕迹,加之其极为精整的铸相,其便只能是样钱。而此样钱之范未以铅锡材质铸制。另所见铜钱则为铅锡钱之范为模所得。
而我们知道,既然为“权”钱,那么它便是一种标准,其与计量秤之铜、铁权是一个道理。因此,其铸相和厚薄重量等,都必然会做到优质优工。由于“贰拾伍文背权”铅锡钱,发现较晚,其公见时间都是在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期,因此,随着本银、铜(包括永泉藏品)三品钱的公见面世,让此钱又添议论之点,它表明关于此钱的认识我们还有很多有待深入的地方,需要我们继续对它进行研析,以逐步还原历史的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