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祐宝钱,乃西夏国仁宗乾祐年间(公元1170—1193年)铸币。主铸流用钱形制小平,铸造工整,钱文字体精美。铸相较以前几种钱币更为精致,在发现入谱的五种西夏文小平钱中,属于铸工最好之钱。从总体上说,西夏时期铸币量较小,遗存并不丰厚,皆属于比较珍贵的古泉。
2012年4月20日,本博曾发博文《西夏<乾佑宝钱>折三型罕美银钱品鉴》,并通过对这枚之前未曾出现过的,西夏文乾祐宝钱大形制银钱的实物实证,简要论述了其真实性和长期不见现世之原因。此外,去年博友阿骨打保机兄曾展示乾祐宝钱折三银钱和折五型银、铜钱,锈色包浆与本品相比虽非一罐一地所出,然本真无邪,结合起来看,更可有力证其之实矣。
在有史以来的中国古钱币的铸制过程中,铜钱是主要流通用币,但是,因金银的货币功能所决定,在铜钱之外,往往也辅铸金银钱,无非金银钱不做主币流用,铸量和遗存量皆十分有限而已。故,在一定意义上说,某种钱币,只要存在铜钱,就有可能同时铸有辅铸金银钱,反之,如发现金银钱,则同样有可能铸有铜钱。无非,金、银、铜乃至铁、铅等不同材质的钱,在后世谁先被发现而已。
事实也确实如此,今日上博展赏的这枚“西夏文乾祐宝钱折三型铜钱”,正是在愚去年展析银钱后,方才得以发现并入藏帐中的。其至今比同形制银钱更为罕见,可谓非常难得矣。
首先来看,本枚铜钱与去年所发之同形制银钱,大小厚薄品貌仅有微小差别,可谓基本一致,钱文书意一脉相承,同胞之出无疑。其中,此枚铜钱比银钱直径略大0.2毫米左右,厚度比银钱略显厚,由于此钱的背地章钱肉较薄且略向内凹,因此,客观上其重量必会产生差异,这是导致铜钱重14.82克,银钱重反倒只有14.67克的主要原因。明白这个道理之后,即可确定银、铜两钱在重量上趋同是合乎情理的。
复察此钱锈色包浆,乃大东北罐装窖藏出品,锈薄而凝重,青幽绿染,锈色自然,一派天成之相,典型而本真矣。
再观其铸体,此钱铸制颇为规整,方正圆矩,地章平顺,薄肉背地章略凹。其穿轮干净,字廓深竣高凸,钱文虽有锈泥覆盖(保留出罐原貌而未清理),然,仍可见其笔划清晰,书意端美,笔力劲道。如此,可以确认其真,乃西夏仁宗之官炉精铸无疑。
根据这种西夏文大形制钱长期不现世的情况来看,可以基本上确定其史铸量少,非流用之币,而是试铸品。也正因为此,在历史上某个时期,因某种原因而为北方民族(人)所获后(西夏国亦地处北方),最终进罐入土深深藏匿,数百年后,方因大兴土木,金属探仪器找宝而至大东北宝库芝麻开门,得见天日矣。言及于此,无需赘述,一句话,唯实物实证,无疑则真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