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顺通宝,元文宗孛儿只斤·图帖睦尔至顺元年(公元1330年)始铸。谱载至顺通宝钱形制有小平和微小型版式,主铸材质青铜。未见有小平以上大钱入谱记载。同时,在小平和微小型钱中,其铸制较为粗率,有些铸相甚至如寺观自铸钱一般。
根据至今发现的币种来看,整个元代铸钱,几乎每帝铸币皆是大小形制兼有,后期更有出号大钱存在。同时,有些年号钱是正用与寺观铸兼有,如华谱所载一品至顺通宝小平钱,其就批曰:“钱文形制规整,具正用泉风范。”故,至顺年间的铸币,就不能根据之前的谱载而武断其只有小钱而无大钱,只有寺观钱而无正用钱、只有铜钱而无银钱,等等。
去年10月,博友北国盈泉曾展示了自藏的至顺通宝钱铜质和铅质各一品,博友阿骨打保机也有铜藏。此有力证明,元文宗至顺年间实铸过至顺通宝小平以外的大形制钱。
此后,愚驰骋东北第一线猎泉,亦有幸猎获至顺通宝折三银质和铜质各一品。经比对,与北国盈泉兄所展示的铜、铅两品钱,在钱文书意和大小规格等上,乃一母同胞,仅包浆锈色不同以及其中一枚材质不同而已。
此两枚不同材质的至顺通宝折三钱,其中,铜钱已经发现公展几枚,而银钱至今则十分稀见,很是难得。
首先,辩锈识浆。可见银钱浆泥淤积(出土后略有清理),包浆纯真,紧实无虚,浆汁醇熟老旧,昭然自然天成之相矣。而铜钱盎然真锈,凝重踏实,锈色深浅不一,分布自然。其中,由薄锈可见材色,其乃青铜质地,铜色熟旧,岁月留痕,自然天成。一言以蔽之,两钱锈浆真实可靠,其门不叩自开,大都城外,燕山莽莽矣。
其次,品鉴铸体,银、铜两钱因乃一母同胞,自然骨骼容貌一致。其铸体精整有加,边圆廓正,平坦地章,干净穿轮。尤其是字廓高凸深竣,线条分明,更显精美,头炉试铸样钱之范儿鲜明。无需赘述,此非文宗官炉精铸而不可得矣。
再品钱文,更是值得鉴赏。可见此钱地道的楷书书就,笔运流畅,力道十足,布局协调,结构规范。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此隽美钱文,盎然神韵,令人赏心悦目,实乃元钱中的至美书意之一,其美绝不亚于大元国宝和后来的至正钱。书意赏毕,再无二话,其门不开断然不行矣。
事实上,在元代铸钱的两大铸工系列中,其中,寺观供养钱多数铸制粗率(也有很少较规整),其乃观炉所铸,自然工艺技术材料等皆无法做到优质;而另一铸工系列,即官炉之铸则表现出相当高的铸工水准,其继承北宋,尤其是金代铸钱之衣钵,无论钱文还是铸工皆精美有加,此例证已多,无需再行举例。一句话,由此至顺通宝折三银、铜钱之品相,一切均可明证矣。
至顺通宝折三钱的现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任凭何人,认与不认,皆无关大局,实物实证说话即足矣。它又一次表明,古泉浩瀚,史事繁复,我们至今只知其一,还有不知其二、其三乃至更多,唯有实事求是,去除不良心态,方可有获,并为真正泉家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