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至正年间(公元1353年),张士诚率众起义,建立地方政权并开铸“天佑通宝”钱。其钱分四等,形制计有小平、折二、折三和折五。钱文楷书,直读,背皆有文纪值。其中小平钱背铭以“一”字,折二铭“贰”,折三铭“叁”,折五铭“五”,大小写相杂。主铸材质青铜,亦有银钱。
其中,“天佑通宝背五”钱,虽纪值当五,然其形制已经接近折十钱尺寸,可入大钱之列。此外,从遗存量来看,当五型天佑通宝钱今不稀见,说明史铸量相对较丰。
某一种古泉,珍与普,有时并不绝对,普者在于其总遗存量较丰,而珍者因其在常貌基础上产生了某种特殊版式变化,进而导致版殊量少,稀见而可成珍矣。
上述之论,可从愚帐中所藏一品殊版天佑通宝钱得到佐证。此钱为“天佑通宝合背”大钱,虽面背都是钱文,然形制却如背五型大小,十分特别,极为罕见。当然,也无谱有载了。
首先,察此钱,直径为39.5毫米,重21克余。其与天佑通宝背五的尺寸大小相当,此其一;其二,钱文“天佑通宝”四字,楷书书就,笔力遒劲,书法端美,其与背五钱面文乃一母同胞,姊妹兄弟。因此两点,已然无需犹豫,可果断言其是用背五钱之范所铸。换言之,此枚合背天佑通宝大钱的形制,乃属于天佑通宝背五型是也。
其次,察其锈色包浆,东北窖藏坑之薄锈,包浆紧密而厚实,分布自然;青铜质地,铜色老熟,一派窖藏自然天成之相,无可置疑。
再者,其铸体观察,精整有加,与背五钱铸工一致。其方正圆矩,平顺地章,穿轮干净,尤其字廓深竣高凸,如峰屹立,所有特征均显示其乃士诚官炉之作无疑。
一言以蔽之,实物实证,此枚当五型合背天佑通宝钱,非为行用品,而至少是一枚头炉试铸样钱。其门洞开,自不在话下矣。因此,如果说天佑通宝背五钱相对而言不稀罕的话(谱载四级非普品),那么,以背五形制和面文为范模的此合背钱,则因其变化和罕见,而成为珍稀之品矣。
述及于此,愚亦又免不了一番感叹。那就是,面对悠悠历史,浩瀚泉海,我们所有的人包括过去已经成名的名专大藏,皆小之又小,微不足道,所知不过仍然是沧海一粟。故,始终保持对历史泉海的十二分敬畏,始终谦虚谨慎,实事求是对待那无数脱谱之钱和新出之品,方才能不辱祖先,成为一名真正泉家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