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十分重要而又被忘却的当代泉著力作
——关于《中国金银古钱币》一书的部分内容介绍和批注
早就想将本人案头常备的这本书介绍给大家,尤其是后学。今乘着清明小长假,在家窝着,始得空闲,择其一段内容,拍照并简要批注。以期对有兴趣者有所帮助。
此书书名《中国金银古钱币》,由在四川的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于上世纪末的1998年出版,赵立仁、黄小平、周克元合著。印数仅5000册,至今十几年过去了,未有再版。该书出版后,相当一部分书,进入了各大学图书馆。民间虽有,但是藏书不多,有此书或阅读过此书的非常少了。
该书看版例似乎是一本普及版的《钱币收藏与投资》丛书之一。然而,若认真阅读该书,就会发现,其貌似古钱收藏普及性丛书,其实,里边的内容,学术性很强,作者运用各种检测手段,引经据典,较为详细的分析论证了中国古代金银钱的由来、作用、历史、发展、衰落、以及材质鉴别、分类等等。是多少年来十分少见的一本集知识性和学术性为一体的泉著。以愚之见识,其可能是至今唯一一本专事分析论述古代金银钱的专著。其文述接触史料甚多,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一句话,非常难得并有极高学习指导价值的一本真正的专家力作。
该书通过大量事实,图文并茂(惜出版时间较早,图照都是黑白片)介绍和分析了历代金银钱。虽然其由于收藏数量的关系,无法囊括全部遗存,但有许多文字和图解却是具有解惑性的真知烁见。由于金银钱无论版式形制,皆属于具有较高价值的珍稀古泉,不仅一般藏家收藏甚少,见识甚少,就是一些号称泉界专家的人也所见实物不多。这导致了一些泉好对古代金银钱认识严重不足,也同样导致了一些所谓专家对古代金银钱认知上的较大欠缺。致使有的所谓专家竟然认为宋辽银钱是虚无的臆造品,贻笑大方。这些错误,甚至严重错误认识,产生了不少消极后果,致使在金银古钱对待问题和实物上,尤其是古代银钱实物上(金钱毕竟更少),存在很多误区。
由于之前和泉友讨论过“含银钱”这个问题,觉得仍有不少认识上的不足。如将含银钱当成银钱者有之、将含银钱当成白铜钱者也有之,甚至将含银钱当成铜钱者还有之(有时我自己都是这样的认识,可见有些博文)。这其中,非常典型的就是,在辽钱中,尤其是那种泛红并生斑点状绿锈的辽代特大型厚重钱,一般都简单断其为铜钱,读了这本书,便可根据其描述,乃至引经据典和作者的检测分析,较为明确的知道其是含银钱,并非一般意义上之铜钱。当然,其也包括很多辽金鎏金钱的本体材质等。
基于此,我特该书中关于含银钱的一个概述部分,用拍照的形式,贴出来,提供给大家先行参阅。待以后抽时间,再介绍其它内容和篇幅。
请特别注意阅读下面这页中的套红文字。泉界很多人,当然有时也包括我自己,面对“金黄色”的,年代在明嘉靖年之前的古钱,往往是首先简单判定其为“黄铜”,或者判断其为鎏金,非此即彼。在得出“黄铜”材质后,如果在锈色包浆,铸体钱文等其它诸要素无疑的情况下,只能去找古代冶炼黄铜之“甘金说”或者“铜锌伴生矿说”来对材质加以说明(我有时也忘记或者疏忽了,采用这种传统非此即彼的认识,见我的有些雕母母钱材质的判定文章,见金黄色,就去说明其乃炼甘金所得)。当然,也有不少人包括所谓专家,会因为其材质“金黄色”,而直接将材质判为黄铜,并因此而一枪毙掉泉品。其危害相当的深,错误认识至今根深蒂固。
这就应该是典型的含银钱:
后记:今将这书部分内容介绍出来,其中也包括鞭策自己。在有些时候,由于传统认识或者片面认识的惯性作用,我自己在收藏并研泉鉴赏过程中,也时不时自觉不自觉的受到影响或者左右。有时甚至把读过的书自己又认为正确的内容也忘记了。从而将对材质的不正确判断反映在自己的某些博文中,如,我过去展示的两枚辽金小雕母博文中,因为其铜色泛黄,或者叫金黄色,就忘记了早读过的此书关于“金黄色”也可以是银铜合金,并杂有贱金属的材料所成,从而去非此即彼的认为其是“甘金”(古代冶炼的黄铜,当然也不能断然说不是甘金),想方设法去自圆其说。殊不知银铜合金本可以有此色的,正如书中所言“加入红铜多,则呈金黄色”。至今想起来也感到有些可笑,当然,我不会去修改博文,留着以作为鞭策证据,甚好。无非,我们通过这些事例可以看出,泉事纷繁,泉识内容广博,其海量知识,任何一个人毕其一生都无法尽得其知,包括天下那些大专大藏们。
事实上,认识的不足乃至误判,对每一个泉家包括爱好者来说,都是不可避免的,藏界泉行,绝无神眼圣人。这没有什么稀奇或者丢面子的。真正值得敬重的,是那些一生都在学习提高,一生都在扩充眼界,一生都在不断纠正过去自己不正确认识,从而摒弃固步自封,并与时俱进的泉家藏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