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书通宝已难觅
背纹饰者更稀见
金珍《皇统通宝篆书背星月纹》小平钱赏
金熙宗皇统年间(公元1141—1149年)铸皇统元宝、通宝钱。皇统钱,旧谱未载,后来发现,近年华谱等有载元宝钱,较长期以来皆曰大珍,甚至有言“孤品、仅见”。目前,还可见百度百科,不知何人撰文,更曰,通宝篆书仅见一枚折五,且还在海外名家手中,云云。类似此种井蛙之见,乃至极为错误的认识,如今大量充斥于百度百科条目中,实在误人子弟矣。
皇统通宝篆书钱,根据可查公开资料,首次公开披露为《收藏界》杂志2009年第3期叶伯光文《“皇统通宝”面世记》。而首次入籍,则见2009年出版之李卫先生著《辽金钱币》一书。其中,载入一品“皇统通宝篆书光背小平”钱。曰,珍罕。至此,皇统通宝篆书钱,首登大堂。近年,随着辽金钱币于大东北渐次下山出林,皇统通宝钱,包括元宝钱,除出折五外,小平、折十型等皆有面世。所谓,“孤品仅见”早已是昨日黄花,不再是艳说。
当然,尽管如此,皇统元通宝篆书钱,无论形制大小,仍然属于比较珍贵的金代铸币之一,此自不需赘述了。
今日,特帐中排点,遣,一枚皇统钱中的更稀见小钱上博,展赏一二。此钱为“皇统通宝篆书背星月纹”,小平形制,背穿上仰月纹,穿下星纹。此式罕见,至今仍是脱谱之钱,尚未入籍,值得鉴赏。
鉴赏此钱,但见盎然锈色,东北罐装窖藏浆质。其特别之处在于,表面蒙有一层锗红皮壳,似为经过涂抹朱砂防锈所为。在锗红皮壳脱落之处,可见黑漆古般的包浆。而面背地章,锗红皮壳之上,还有锈垢,如此这般,综合察之,无论表面皮壳还是壳皮之下的包浆锈色等,皆彰显自然,无丝毫可疑之处。故,此浆色,可谓开门见山是也。
在从铸体观察,钱体虽然仅24毫米左右,然,铸制规整,边圆廓正,平整地章,穿缘干净钱文篆书,布局协调,书意端美,笔划清晰,字口深浅适中,一言以蔽之,其官炉所铸之品质,乃为一目了然。
鉴赏之余,再生感叹,中华古钱,着实浩瀚,无人可尽知通晓,只能随着历史尘烟慢慢散去,渐次露出一二,一些未见未闻之品,人们方才可去认识,并经过辨识,逐渐录入正谱,以补谱失,已示后人。若无这般最基本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则妄为泉家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