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殷乾元另版式
品相独特更罕见
楚马殷《乾元重宝右挑元当十》厚重鎏金钱赏析

五代十国时期楚马殷所铸“乾元重宝”钱,为该时期较为珍稀的名泉之一。其中,当十型乾元重宝右挑元和双挑元两式大钱,更为珍贵。这两式中,相对双挑元又更为罕少。
本博先后于前年和去年展赏过两品乾元重宝右挑元当十型大钱。其中,前年赏品的是一枚厚重型鎏金钱(时根据其厚度曾断为铸母),去年之赏品,则是一枚薄型钱,两品钱文书意无二,然厚度不同。在过去的泉谱中,皆因未展示过厚度或重量,故,本式钱是不是有厚薄型乃至版式之分,一直是混沌的。这导致前两年见某著名古泉网站,把一位老先生展示的大开门该式厚重型武断地斥之为伪,并不容别人再说话。可见,这一方面是由于不知全部,仅以有限泉识,就敢决断历史的陋习之深。另一方面,则是长期以来缺乏过硬的厚薄品对比所致。
毫无疑问,楚马殷铸乾元重宝右挑元钱,可以肯定地说,是有厚薄两型,乃至不同版式存在的。不仅如此,另还有直径更大些的大而厚之型存在(另文展示)。为了进一步证明这一问题,今日我将所藏之一枚早期熟坑传世鎏金之乾元重宝右挑元当十型厚重大钱,帐中点出,遣上博来,一展雄风,一击伪臆之说矣!
展目此品,可见其铸体厚重,直径43毫米,重近40克,其与我去年展示的薄型直径基本一致,但是重量相差接近20克,同时比我前年展示的母钱还重约7克余。此外,其与先前展示的两品钱,相同的是,钱文书意无异样,乃为一致。而不同的是,其锈色包浆质感完全不同。这种不同,一是在于,本品呈“熟坑、传世”包浆,二是其表面咋一看色质偏黄,材质不对,然,细看并经镜下详察,则疑点尽消,此黄,乃鎏金之残留矣。显而易见,此品已经很早,其包浆纯熟,自然天成,无可置疑。加之鎏金残留,不仅可添其真实之据,亦说明其能较之纯铜品更得保护,品相更加完美。当然,这一鎏金、熟坑传世相貌特征,亦是目前为止非常罕见的。
而再从其铸体察之,可见此品铸制规整,然其铸体铸制质量若遇宋代大钱相比,却要低一些,地章可见一些小凹坑,内侧缘边与地章结合,稍有不整和些许流铜。此,非但不是伪制之迹象,反倒是五代十国时期铸币之常见典型特征矣。进一步,又可见其字口深竣,穿口轮边修磨较为精细到位。同时,其钱文与薄型风格一样,非常典型,然其却是粗笔大字,盎然神韵,更显遒劲。再观其穿廓,可见穿廓较宽,其与薄型的较窄穿廓又有所不同,与粗笔大字更为匹配,遒劲之风另见英发雄姿。
综上所述,本品乾元重宝右挑元当十型钱,一方面乃为官炉之正作,无可置疑;另一方面其又是厚型钱,却为该钱之厚型之另一版式形制。此,似可以认定不虚矣。藉此,愚见以为,其全称可为“楚马殷乾元重宝右挑元当十粗笔大字粗穿廓厚型”钱。检索本式,可见网展一二枚,皆无可疑之处。此表明其存在之实矣。
由此不难看出,我们长期以来,对楚马殷铸乾元重宝右挑元当十型钱的认识存在较大遗漏。通过不同品种的出现,我们感到,楚马殷乾元重宝钱,一如很多泉品,包括唐即五代十国时期的其它铸币一样,其有远不止一个版式形制。过去未能发现厚型粗笔大字钱,绝不表明历史上楚马殷官炉就未曾铸过,此其一;其二,过去编写泉谱者,或已经获著名称号之藏家,未曾见到或者收藏到此式,进而未能提及有此式存在,也绝不能表明历史上就没有此式也!君不见,历来古泉之发现,皆是长江后浪推前浪,浪花翻滚,推陈出新,才使对古代铸币的认识逐步得以充实。那种以旧谱或者旧时大藏大专之认识为今之认识者,实不足取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