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思巴文元雕母
大德通宝有珍遗
元《大德通宝(八思巴文》折三雕母祖钱赏析

亦今为止,以本人之眼界所及,元代八思巴文钱之雕母实物图照尚未有公见。《内蒙古金融研究》杂志2003年S3期刊载了由作者晓阳、金言所著文章《元代八思巴文大元通宝雕母》,介绍了其发现八思巴文大元通宝折十雕母的经过和分析认定,并附拓图一幅。这是唯一一篇关于发现元代八思巴文雕母钱的记载。
自唐后翻砂铸币兴起以来,各朝铸钱均有雕母或者手雕呈样钱是肯定的,无非雕母钱因极其稀少,长期以来轶失、毁坏、深藏不露等,导致出现极罕,无论其子钱珍稀与否,其雕母皆成为钱中极品,并尤以清代之前为更甚。
藉此,今日将本人精藏之一,元代八思巴文大德通宝折三型雕母一品帐中调出,遣上博来赏析一番,以飨泉好。同时以证元代八思巴文雕母还有存世,之前不过深藏未露而已。
大德通宝,史有二铸,一为西夏,再为元代。元铸大德通宝为元成宗铁穆耳大德年间(公元1297—1307年)铸行。钱文有汉文和八思巴文两种版式。其中,八思巴文多谱所载均为折三型,较之八思巴文大元通宝存世稀少很多,较为珍贵。
言归正传,复观此品,其雕祖貌相显山露水,与通常铸品之貌相迥然不同。
此品出自罐装,为准确确认其性质,我曾经进行了手工清理,将笔划间的锈泥结垢仔细剔除,在清理中,其锈泥结垢不仅真实,而且异常坚硬,更坚定了对其到代认定的信心。清理之后,材质有露,泛黄而可能是黄铜之材。再看其包浆,亦是附着紧实,老道而润泽。一句话,其浆色开门无疑矣。
再看字口,高凸拔起,如峰挺立;笔划纤细,横直竖立,犹如斩切;其槽口方正,倒金字塔形明显,尤其是横槽切口,即笔划间隔开之槽口深浅不一,浅的仅浅浅刻出一道槽口,笔划如刀斩并且宽窄有别。所有迹象均显示其乃手工斩刻之作无疑。
此外,从其文字书意特征来看,其与行用子钱又有一定差别,根据此点判断,愚见倾向认为此枚雕母是一品呈样雕祖钱,即我们通常所说的“雕样”。
还值得指出的是,此品未见雕刻剩余残留“余铜”,即机械加工中的专用术语“未清根”现象,此是否说明其非雕呢?回答是否定的。我曾在之前所发的若干雕母钱及其分析阐述中提到雕痕未化尽的问题,即很多雕母都有“未清根”的“鱼棱状”残留余铜,但是,其非绝对。亦有些雕母,制作精细,处理干净,清根彻底,而未留下残留余铜之根。而这枚雕母,即是清根彻底之作,几乎雕痕化尽。然,其笔划刻法,“口形”形状,转角直处等处,实际上也是留下了雕刻痕迹的。特别是,其笔划侧面干净,无铜刺铜凸,地章缘廓亦然,所以,其雕痕仍然做不到彻底化尽矣。
通过上述观察分析,可见此枚八思巴文大德通宝雕母,乃为制作较为精良之品,尽管其笔划横竖并非排列十分端正,然,反而自然可信,手雕特征彰显。元代八思巴文雕母能呈此样,难能可贵,可见钱工雕斩功力亦非一般。
元代八思巴文雕母的存世,以实物的形式向我们展示了元代雕母制作的又一工艺水平,其不仅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更是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确实非常难得,笔者尚另藏有一枚更为珍贵的八思巴文至大通宝折三雕母,乃为与此钱同罐所藏,今后另展,此不多表。
所有这些东西,均一而再再而三的说明了,古泉遗存的不可预知性,泉事发展的渐进所见之规律性。那种似乎至今已普知天下之泉的人,不说其可笑,亦乃十分幼稚矣。
后附多清晰大图,诸君可赏可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