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清珍《宝陕局咸丰元宝当千》大型雕母祖钱赏析

(2012-05-02 07:39:11)
标签:

咸丰

雕母

祖钱

錾刻

笔划

分类: 雕母与母钱

  硕大雕母宝陕钱  精雕细錾仍有痕

清珍《宝陕局咸丰元宝当千》大型雕母赏析

清珍《宝陕局咸丰元宝当千》大型雕母祖钱赏析
     前,展赏分析了若干品小平雕母祖钱。今日始将所藏之一品“宝陕局咸丰元宝当千”大型雕母祖钱上博展赏。同时,通过展析再一次表明,所谓雕母祖钱的“刀痕化尽”不过是一个相对概念,作为手工錾刻的金属制品,往往皆会留下蛛丝马迹(当然不是绝对),这为我们认识辨别雕母祖钱,以便将失蜡法精铸之类似“雕母”的样钱排除出雕母行列,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依据和参考。

    本品具有硕大而沉重的体积,直径:75.3毫米,重量达到203.92克,可谓清代雕母祖钱中的王品之一。检索,可见华光谱编《中国古钱大集》中载入一品“宝陕局咸丰元宝当千”大型雕母,然,其作为雕母的拓图品质欠佳,同时与本品文字和笔划均在某些地方有一定差异,因此有所存疑。本品直径比华谱拓图稍大,黄铜质板材。

    本品究竟是不是一枚陕局当千大雕母,我们在此不以书为凭,当以实物为据,以实证其真伪。

    展目全貌图和局部特写图,我们可清晰的看到,本品金口未开,字廓高凸,钱文笔划如刀錾,具有极强立体之感。整个钱体,无比精整,绝无砂眼凹坑,虽然在一定包浆锈垢掩映下,仍然可见铜质精良,铜色熟旧。其文字笔划,由地章拔起,上窄下宽,文字笔划转角有打磨修圆,然雕迹明显。首先从总体看,其乃手雕錾刻无疑。

    进一步,为证明其乃手雕錾刻,我有所清理部分锈垢,结果其地章部分露出其雕之真面目,其若干笔划缝隙处,留下了未做彻底铲平处理的余铜“棱脊”之痕。请移步看后面图提示。。。


清珍《宝陕局咸丰元宝当千》大型雕母祖钱赏析

清珍《宝陕局咸丰元宝当千》大型雕母祖钱赏析

清珍《宝陕局咸丰元宝当千》大型雕母祖钱赏析

清珍《宝陕局咸丰元宝当千》大型雕母祖钱赏析

清珍《宝陕局咸丰元宝当千》大型雕母祖钱赏析

清珍《宝陕局咸丰元宝当千》大型雕母祖钱赏析

    

 

     请见下图,在“咸”字段“厂”内与“一”小横之间,留下了一道余铜“棱脊”,这是明显的雕錾之后,未完全剔除而留下的余铜现象,它表明,这就是手工錾刻制作所留之典型的痕迹(我在之前的几品小雕母中曾详细叙述此现象,此不多言)。请再移步往下。。。。


清珍《宝陕局咸丰元宝当千》大型雕母祖钱赏析

    

     下图在“寶”字上,又见至少两处明显的未彻底剔除之余铜“棱脊”。请见红色圆圈处标示。这些痕迹,在此钱其它字口上还有,就不再一一展示了。再请移步往下观察。。。。。


清珍《宝陕局咸丰元宝当千》大型雕母祖钱赏析

   

    下两图,乃本品之钱背特写图,我们可异常清晰的见到,其笔划与地章结合部,呈现数道棱脊状錾刻线条,即其呈“台阶”状,由地章逐步收到文字笔划上。这种形态,乃为一种錾刻法之一,修平地章,但是留出笔划与地章结合的台阶,这在某些雕母中,都可见到。同时,我们可以见到,本品面和背的錾刻处理方式不一样,面并未留出字根台阶,这种情况,有可能是刻意而为。也有可能是,因钱正面更为重要,铲平处理的更彻底,背则略次之。不管怎样,其鲜明的显现了手工錾刻的迹象,面和背,皆“刀痕未化尽”。


清珍《宝陕局咸丰元宝当千》大型雕母祖钱赏析

   

    再见内缘至地章结合部之棱脊“台阶”。


清珍《宝陕局咸丰元宝当千》大型雕母祖钱赏析

清珍《宝陕局咸丰元宝当千》大型雕母祖钱赏析

    显而易见,通过上面的观察和描述,我们已然清晰的见到了本品特质,那就是其雕痕历历在目,其用自身的全貌和细节形态,极其雄辩的证明了,其乃高贵的手工雕錾祖尊。如果以此品制拓,相信其拓图质量上佳,而不像华谱中录入的那枚拓图般不平不整。

    此外,通过分析展示,在确认其乃手工雕刻作品的前提下,我们反观另外一种现象,那就是此钱在雕刻完成后,对笔划锐利的“角”,都进行了修圆处理,这应该是一边雕錾一边修圆的结果,其目的在于避免制作过程中出现锐利的角伤指,或者出现碰断裂的现象。这一现象表明,并非所有雕母祖钱,都是非常的棱角鲜明,直转锐角。其所谓“如刀錾”,也是相对的说法,并不能作为一票否决的依据。

    我之前说过,鉴于雕母乃手工作品,天下刻钱师无数,时长千余年。因此,就必然存在因人而异的现象,即不同的刻钱师,习惯、手法、起刀收刀,以及对局部细节处理的认识皆会不同,难以有统一标准,因而其作品的细节表现就客观上存在差异,就像制印一个道理。那种见过一两枚雕母,就通判天下雕母的做法,是不正确的,也是相当片面的。以清代为例,不同的钱局,刻钱师的作品表现就有差异有的甚至差异明显,其中宝泉宝源两个中央局的钱师,似乎处理雕刻余铜就要彻底一些。

     余不多言,通过此枚大型雕母的认识和分析,我们进一步了解了更多雕母的知识,这有助于我们对雕母祖钱,尤其是对唐以后有雕母产生以来之各代雕母,有客观的认识,能够掌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基本法则,从而去认识和欣赏我国古代钱师们卓越的、又各具特点的祖钱雕錾技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