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祖两铸大中钱 初炉一品英姿勃
明《大中通宝背北平》折五型初炉样钱展赏

大中通宝,明太祖朱元璋建国前称吴王时期(公元1361—1367年)始铸于应天府(今南京)。后又于明朝建立后于洪武年间再铸。
即朱元璋铸“大中通宝”可分前后两个阶段:一是朱元璋称帝前铸大中通宝。龙凤十年,即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平陈友琼后,朱元璋在江西置货泉局,续铸大中通宝。其二,《明史·食货志》曰:“按:此大中小钱,乃洪武四年以后所铸。”初尚龄《吉金所见录》引《泳化编》曰:“洪武中,铸大中通宝钱,与历代钱兼用。”皆涉及洪武初铸大中钱事。唐石父《中国钱币学辞典》指出:“凡有背文者,除折十单纪值一种外皆后铸。”可见,大中通宝钱有两个铸期,即明朝正式建立前和建立后的洪武年间这两个时期。
此,需要特别提及的是,大中通宝钱的这种所谓“后铸”,与通常所说之“后铸”具有本质的区别,不可混淆。这主要是因为大中通宝的铸者皆为朱元璋,乃为其称帝前后的一种连续性行为,并且此两期所铸,又皆为正流用货币。是故,严格地说,其仅是所铸之批次和版别不同而已。
大中通宝钱,版式繁多,主钱形制小平、折二、折三、折五、折十,五等具备,背有纪地、纪值,形成了多种等级的大中铸币系列。其钱文楷书,书写浑厚遒劲,构成大中通宝钱文的典型书意特征。
本品,大中通宝背北平折五型,从背文察,此乃铸于朱元璋取天下明朝建立之后,即明洪武年间所铸。属于大中通宝的第二期铸币。
详察品貌,其生坑包浆锈色,绿锈红斑,浑然一体,锈如甲胄,周身披挂,贴骨生肌;钱文楷书书意浑厚而遒劲,大中钱之鲜明特征昭然;铸制精整有加,字廓深竣挺拔,边圆廓正,官炉铸艺彰显。一言以蔽之,本品乃大开其门之品。
再察细品,本品字口之深竣,在大中钱中,并不多见,其无论面文还是背文“北平”二字,皆笔笔清晰,划划深凸,此显示其并非一般铸品。相对而言,大中钱虽然字廓皆较深,然,具有如此字廓品相者则并不多见。因此,可以基本判定,本品具有初铸样钱的诸般典型特征。或者说,其乃大中通宝背北平钱的初炉产物,此识应不为过矣。
大中通宝背北平折五型钱,遗存非丰,好品美相者更为少见。其属于大中钱系统中的较珍贵品种,颇有收藏价值。今展论一番,以观明早期铸币之诸般容貌,可得启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