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课税银 齐鲁特产
清《山东盐课王大全》十两银锭展赏

盐课在清代的赋税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而清代山东的盐课, 则可分为商课、灶课、杂课三大类。商课,
山东也称税课、引课, 主要是对盐业销售者的课税。《清盐法志》载: “清初废开中法,
佥商纳课行盐。东盐有引有票之分, 引课、票课区以别矣。后因发借运本而始有帑利, 因河南高堰各项要需而始有加价, 因筹备饷需而始有盐厘,
此其荦荦大者也。”
山东盐课皆以银纳,至清末,
年征银约达二十五六万两。山东盐课有五十两锭的,但是如果以十两计算,则年铸银就有二万五六千锭。可见量亦不少。
本品为山东盐课十两银锭,具体准确铸期不明,或咸丰或同治,都有可能。其上的“王大全”三字,乃银匠之名。山东盐课的十两锭,今能见到的银匠名除王大全外,较多的有戳印李东裕、萧大成、李金成等。
其中,可见锭底蜂窝密布。同时,这些蜂窝深邃而某些蜂窝呈口小里大之态,其蜂窝大小不等然分布自然,形态各异,底有茎状分布。从而具原真银锭之态。蜂窝乃古银锭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特征,清代时期的银锭其蜂窝因为工艺改进虽然不如明、元、宋、唐锭那么大和多,然亦是密布满身,仅是蜂窝空洞通常小于更古之锭。这种蜂窝特征现代仿铸极难,容易区别。
根据已经出现的山东盐课银锭,其精确重量不等约在340克至380克之间。而在清代,一两等于现在的克数并不像今天这样很标准化。有人用数个不同清代砝码分别称重平均,得出大约在36克左右,而又有书曰,故宫有一套砝码,平均一两相当于现在的35.05克。总之理论标称值究竟多少,并无精确定论,也就是个大概。是故,其银锭因为乃浇铸之物,和钱币一样,出炉来的重量往往都有点差距,其十两的克数在340克至380克左右,皆属正常。
山东盐课银锭,是山东地区的特产,其标明盐课和铸者名字,尽管时铸量不小,然后来流入民间并遗存下来的已经不多,极具收藏价值。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