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泉铸母可安在
统和夫人此掀帘
辽《统和元宝》小平铸母钱(鎏金)展析

有幸,统和元宝见母钱!
统和元宝——辽圣宗统和年间(公元983-1012年)铸币。其形制主要有小平、折三、折五、当十和特殊大钱品种等,其中小平统和钱版式繁多,有光背和背星月纹等。题照品为长和左挑元版式。
中国古代铸币约在唐后逐渐转向翻砂法铸制,作为唐后之辽代,其铸币工艺自然会学习汉钱,并采用母钱范模之翻砂铸法铸币。因此,辽钱应该也有铸母,此并无多少疑问。
然,在集藏实践中,我们感觉,具有明显铸母钱特征的辽钱发现极少,非常罕见。是故,着力追寻辽母,便成了一个目标,若能发现之,即可帮助我们进一步认识辽钱铸造工艺,并以实物实证其翻砂法铸币过程。
之前,在山西吕梁和内蒙等地曾经发现一批类似雕铸母的钱品,品相极佳,字口穿边廓深峻,且多有鎏金。然,因其中包括五代十国至元明很多品种,尽管包浆锈色难以生疑,然,因品种太多,尚不能轻易认母,有待进一步深入考证。之所以叙述此段,乃是因为需要和本品进行比较,若为一致,则暂时无必要认母,若不一致,即具考析基础。(不过,我隐约觉得此可以为那批钱提供某种关联论据,容后思辨)
有幸的是,上述那些待考品,本人集藏数十枚,有了方便的比对基础。是故,经认真比对,本品统和钱与那批钱的总体风格具有明显差别,主要区别乃为本品字口更加纤细深峻,同时,出土来源地迴异并与数枚宋辽金元雕母同地同罐。因此,基本上可以断定本品非那批那类钱品中的一个品种。据此,便有必要针对本品做一番描述考析。
首先,我们知道,母钱是用来大量做范打模之用,以便浇铸大量行用子钱。因此,母钱需要具备两个最重要的特征:一是字口一定要纤细,尤其是小平钱铸母,更为讲究,若钱文笔划过粗致相互之间距离过近,间隔小,则于砂模或者泥模上翻模出来的模范其字口笔划容易粘连或间距太小,如此所铸出来的子钱,必然是笔划粘连,直至一塌糊涂(我们见到一些钱,钱文笔划粘连在一起,只有字形轮廓可辨识其字,原因盖出于此);二是,钱体明显厚于子钱却穿边廓深峻。事实上,母钱在由雕母翻铸出来后,绝不可能直接使用,其必经过整形修理,去除毛刺铜凸等,并且要略倒轮边之角。清母钱穿口斜拔明显,清代之前的穿口斜拔则要弱许多。同时,穿口斜拔在小平母钱上表现远不如大钱明显,此也是需要注意到的一个特征。
其次,再来观察本品。从图照上,我们已然清晰可见,本品“统和元寶”四字钱文笔划相当纤细,笔划之间间隔距离颇大,尤其可见“寶”字,复杂笔划之间距离已然最大而足够(此处可见铸后修正,笔划更为纤细),可想而知其制范后,砂泥模笔划之间不会粘连。同时,其字口深峻挺拔,高凸于地章之上;其地章平整,穿边廓高凸,可见轮边棱修整倒角;边圆廓正,精整有加。同时可见,此品在其出炉后经过修正之迹象。据此,其盎然母相,跃然而出,一目了然。
再者,察包浆锈色。本品尚可察残留很少量鎏金,可见当初鎏金附体,刻意维尊。其红斑主锈,绿锈间辅,包浆紧实,入骨钱体,山门大开。
第四,关于此是否初铸样钱的问题,我以为,亦可不予排除。然,从其特别纤细字口看,确实更为像铸母,尽管有不少古币之样钱和母钱区别不是很大,样也可作母用。此外,此品初看时,可往雕母上靠,然细察不然,其笔划缺乏刀斩之明显痕迹和其它雕刻特征,笔划转角和起顿,相对趋圆滑,因此,非雕母可得到确定。
综上所述,本品乃为一枚统和元宝小平钱之铸母,基本可以判定。若此,可谓珍贵难得,其可与已经发现之雕母一起(可参见之前所发应历通宝小雕母等),为深入研究辽钱铸币工艺情况提供重要实物佐证。而辽金钱母品(无论铜母或者铁母)至今发现甚少,原因待深入考证。不过,无论怎样,其必有存世,因其本制量少,遗存不丰实也自然。既然宋钱中遗存不少铁母,那么辽钱当不例外,无非辽钱与宋钱相比,总铸量差别很大,辽母存世更为稀缺而已。
今展析本品,见识未必完全正确,遣其上博,愿闻高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