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钱洋洋难见母
雕祖遍寻藏匿深
罕珍辽代《寿昌元宝》小平鎏金雕母祖钱考析

大幸乎?我们似乎见到了辽钱祖母!
本品,是一枚典型而显见之铜坯手工雕刻钱!此类手工雕刻的钱,亦称“雕母”或者“祖钱”。乃用铜块或银、锡、铅、及至象牙或玉块直接雕刻成钱模,一做呈样钱,二为铸钱时用其作模,翻铸母钱。这些母钱再用于或颁发到各钱局铸坊制范铸造流通钱币。
辽钱雕母祖钱发现极少,或者其究竟有没有雕母祖钱?有鉴于此,对待本品,我们需要针对本实物,做一番较为认真的分析考释,方才可予以认定。
辽,(公元907年——公元1125年),此时间于唐之后,跨五代十国,并与北宋并行。根据多数研究,较为一致的认识是,此期间之前,即最晚于隋唐时期,中国铸币工艺已经主要采用翻砂法铸制。故,按照翻砂法铸制工艺的基本工艺要求,即需先刻祖母钱翻铸批量母钱,再由这些母钱翻铸大量行用钱。
显然,在中原地区铸币主要采用翻砂发铸制后,辽钱的铸制,不会特立独行,这从辽钱大量实物遗存来看,其无论是年号钱或是纪年钱及其它种类,皆可证之。换句话说,辽代铸钱,其工艺也主要是采用翻砂法铸制。既然如此,那么,辽钱就应当有雕母祖钱,这应可定论。
然而,辽钱雕母且发现甚少,有见博友展示类似银雕样,然却极难见铜质实用雕母祖钱存世公见。就一般道理而言之,雕母因是全手工刻制,只用于呈样或者翻铸母钱之用,其加工工艺要求高,相对时间长,故其数量极少,通常皆以枚计,绝无有量。由此,雕母遗存至今少之又少,非偶然幸运,不见出土或窥其真容,便在情理之中。
上述简要描述了辽钱从一开始铸币就应该有铜质实用雕母祖钱之基本常理。那么我们即可接着仔细考释本展示品——寿昌元宝小平雕刻钱。
首先,寿昌元宝钱,为辽道宗耶律洪基(公元1095一1101年)所铸。其面文旋读,光背无文,小平形制,径约23毫米。版式以“昌”字的书写高矮风格为主要划分标准。其中有“短昌”和“长昌”之分,而“长昌”版式发现较晚,较之“短昌”稀罕。
其次,察本品,一眼可见,其“昌”书写甚高,乃为“长昌”之版式无疑。钱文书意风格,辽风辽韵,基本风格正是与小平“长昌”版钱高度近似(之所以高度近似,乃因为祖母钱和孙子钱不可能如同卵双胞模样)。

第三,再察本品之貌:
1、钱之整体极其规整,边圆廓正,钱体厚实非常品可比,缘、轮、穿线条宽窄均匀,一幅精修标准之态;
2、铜质泛红,非黄铜质地(此非证明辽钱就无泛黄之类黄铜钱),大多数辽钱材质之色;
3、核心特征,我们可通过从不同角度拍摄之方位特征,显而易见其字口高凸,拔地章而起,笔划上窄下宽,呈金字塔状。特别是,几乎所有笔划,起顿之处皆如刀斩,明显乃刀力切之状,横直竖立,刀法之道,一目了然。地章在放大镜下可见尚有铲平时留之微痕,其明显之处,可见“寶”字与穿廓之间的沟堑,尚有未修平之楞。所有“口”形,中间皆可见刀戳之状。穿口精修,其由穿面背两边向中间修正,与穿口内约中心线处出现“鱼脊”,致使其穿略有斜拔,便于取模。诸般特征,皆可从以下几张图片获得表现,其乃雕刻之钱,已然无需再为细述矣。
4、钱体之金黄色,非黄铜色,实乃鎏金,其鎏金层已大部脱落或为部分包浆掩盖,致使其鎏金斑驳。此证明此品钱体甚为完好,乃多得鎏金护体之故。
5、整体可见较浓包浆,锈浆之下,用力刮之,可见底层仍有斑斑驳驳之鎏金显现,此斑驳特征,细节之处,更力证其久远年代而非近仿伪作可为之。




综上所述,本品,雕刻之躯,已无丝毫疑虑。鎏金之体,更显其尊贵和受特殊护佑之为,斑驳之鎏金与包浆交织,更凸显其年代悠久。结论,此乃真正一枚辽寿昌元宝小平钱之实用铜质雕母祖钱无疑!此品与同时发现置于一罐中的辽应历通宝小平、通行泉货小平、以及金代五笔正隆元宝小平、北宋应运元宝小平、北宋元通宝小平、西夏光定元宝小平等数枚雕母,让人惊震!余将后适时上博逐渐展示分析。数枚辽代铜雕母的发现,证明了辽钱铸制讲究,工艺标准,非粗率而为之实际。其对于深入研究辽钱铸造工艺极其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以上乃个人之简要考释之见,疏漏谬误,臆断之言,恐难避免,望得诸位方家斧正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