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又见《坐歌堂》

(2016-05-24 07:30:04)
标签:

坐歌堂

川东老家

喝喜酒

亲情

图片

分类: 情感空间

春节前夕,接到妹妹家的邀请,参加外侄孙女的婚礼,我们当然要去参加,一是我们兄弟姐妹情深义重,二是这位外侄孙女在重庆上大学,经常来家很熟悉关系很好。本来她也在外地工作,但现在很多年轻人都是这样,利用春节,外出打工的人们都回家了,选择这个时候在农村办喜酒。那个热闹劲别提了。春节前后天天有办喜事的。亲人们,乡亲们这时欢聚一堂,好吃好喝,交流着南来北往的信息,展示着自己的成功。

又见《坐歌堂》

又见《坐歌堂》

又见《坐歌堂》

又见《坐歌堂》
 

农村办喜酒是既经济又实惠,自己养的两头大肥猪宰杀了用来办喜酒。请来厨师和酒席一条龙服务,二十多席就在自己家里和前后院坝里就完成了。

又见《坐歌堂》

又见《坐歌堂》

又见《坐歌堂》

又见《坐歌堂》

又见《坐歌堂》

外侄孙女婚礼中最让我惊奇的是,在这个年代他们还采用了既简单,又古朴,且最为吸引人的“坐歌堂”。这种坐歌堂深深吸引了我,把我带回五十年前的回忆。

又见《坐歌堂》

又见《坐歌堂》
 

上一次看到这种嫁女坐歌堂那是五十年代,那时的闺女出嫁,出嫁前要哭嫁,就是在出嫁前一个星期,有的甚至一个月每天早上晚上哭嫁。在哭嫁歌词中来表达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对自己一家亲人的怀念。现在,哭嫁基本上见不到了,但坐歌堂则沿袭下来了,发扬光大了。成了川东地区源远流长的优美动情的民俗传统文化,女方家姐妹及邻里好友要唱嫁歌为闺女送行,因这种婚嫁习俗往往在女方家堂屋里举行,故称坐歌堂。此表演形式在华蓥山一带一直沿用至今。2007年,四川省人民政府还将《坐歌堂》列为“四川省第一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又见《坐歌堂》

又见《坐歌堂》
 

新姑娘过门前夜,女方正屋(客厅)房中摆一张长桌,桌上点燃数支大蜡烛。放上几盘糖果、瓜子、花生、葫豆。两个姐妹手执蜡烛,把头顶红盖头的新姑娘迎进堂中,坐在方桌上边正中,最要好的姐妹分坐两旁,欢唱嫁女歌。女方的好姐妹,手帕朋友、四邻亲友、老太太,小孩子,大家随意坐着站着,闹闹热热,恭贺新娘出嫁。亲友们用歌唱的方式陪姑娘度过做女孩的最后一夜,那缠绵的离情别绪,令人荡气回肠。

又见《坐歌堂》

又见《坐歌堂》
 

 坐歌堂所唱歌曲结构简单、语言通俗、上口易记,既生动又充满浓烈的泥土气息;歌曲或哀惋、或诙谐、或忧怨、或深情,情感跌宕起伏,极富感染力,形式分领唱、独唱、对唱、齐唱。现今,坐歌堂之习俗鲜有保留.由于现代青年人大多喜爱热闹,请演出队来家搭台表演。很多歌堂上的内容面临失传,部分内容已经丢失,完整的坐歌堂已基本不存在.坐歌堂多数只留下唱歌这一环节.

又见《坐歌堂》

又见《坐歌堂》

又见《坐歌堂》

女方办酒主要是婚期的头天晚上和第二天早上;婚期当天一大早男方的迎亲队伍就到女方家来了,迎亲队伍在女方家吃早餐,这是女方家的正酒。吃过早餐在女方家举行送别仪式。

 又见《坐歌堂》

又见《坐歌堂》

又见《坐歌堂》

又见《坐歌堂》

又见《坐歌堂》

又见《坐歌堂》

又见《坐歌堂》

男方来接亲之前还有仪式——抬盒送礼。女方嫁姑娘还有大量的嫁妆。

 又见《坐歌堂》

又见《坐歌堂》

又见《坐歌堂》

又见《坐歌堂》

又见《坐歌堂》

迎亲的队伍,送亲的队伍,敲锣打鼓把新娘子接(送)到男方家。中午在男方家办盛大的正酒。


又见《坐歌堂》

又见《坐歌堂》

又见《坐歌堂》

又见《坐歌堂》

又见《坐歌堂》

又见《坐歌堂》

 

祝福一对新人百年好合,永远幸福!

谢谢光临,祝福夏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