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鸡兔同笼》教学实录

(2013-12-22 15:05:50)
标签:

教育

分类: 小课题研究

《鸡兔同笼》教学实录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上第112——115例1及有关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掌握用尝试法、假设法等解决问题,尤其通过图示“数形结合”体验“假设法”。

2、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过程;从中渗透“化繁为简”的思想。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数学文化源远流长,我们的数学知识是有历史的,有用的,有趣的。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吗?

课件出示《孙子算经》著作。

生:古书。

师:这是一部古代数学著作《孙子算经》,里面有很多有趣的数学问题,其中在他的第31页有这么一个问题——课件出示:

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

师:谁读懂了这个问题?

生:鸡和兔关在同一个笼子里。从上面看一共有三十五个头,从下面看有九十四只脚,问我们鸡和兔各有多少只?

师:你说的很对。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就是《鸡兔同笼》问题。教师板书课题——鸡兔同笼。

师:你想用什么方法来研究这个问题呢?互相商量一下?

师:数学上我们经常把复杂的问题转化成简单的问题,从简单的问题入手。

二、 新知探究

板书例1:今有鸡兔同笼,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2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

师:把自己的想法写在草稿纸上(写、画等都可以)。

生独立尝试解决。

师:同桌交流一下。结果——生齐答:兔有3只,鸡有5只。

师:我们需要验证一下,3加5等于8,8个头;三四十二加二五一十,脚有22只。答案正确,是怎样得出来的,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同学的解题过程。

1、展示生1的解题过程:

鸡          0

兔          8

脚  16  18  20  22  24  26  28  30  32

http://s1/bmiddle/00271H2Zgy6FbVZYzqU20&690

师:他用了什么方法?

生1:凑的。

生2:一个个试的。

生3:猜测的。

师:像这样碰到问题能有序猜测也是一种办法,在数学上我们称这种方法叫列举法。但数字增加了就有困难了,还可以怎么猜测?

生4:4只鸡,4只兔的话,是24只脚。3只鸡,5只兔就是22只脚。

师:她从中间开始猜测,像她这样的猜测,是跳跃性的猜测。

2、展示生2的解题过程:

师:看看他用了什么方法?

 

生:他都画成了鸡。

师:假设全部是鸡,你发现了什么?

生:16只脚。

师:为什么只有16只脚?

生:少算了6只脚。

师:怎么来的?

生:22-16=6只

师:6只脚给谁呢?

生:给兔子。

生:6÷(4-2)=3只

师:“4-2”表示什么意思?

生:4-2表示兔子比鸡多的2只脚。

师:这个3只是——兔子(生答)

师:鸡有几只?

生:8-3=5只。

教师根据师生的讨论交流板书成:

假设全部是鸡。

2×8=16(只)

22-16=6(只)

兔:6÷(4-2)=3(只)

鸡:8-3=5(只)

要求学生根据板书说每一个算式的意义。(尤其强调总的多出的腿数÷每只多出的腿数=兔的只数,体验一一对应的思想)

 

3、学生独立尝试运用假设法。

师:有同学说我还想尝试假设全部是兔。赶快在自己的草稿纸上试一试。

学生独立尝试。

师生交流,展示学生作品:

4×8=32(只)

32-22=10(只)

10÷2=5(只)

8-5=3(只)

根据学生作品,师生交流体验每一步的意义。教师板书成:

假设全部是兔。

4×8=32(只)

32-22=10(只)

鸡:10÷(4-2)=5(只)

兔:8-5=3(只)

师:我们根据图示,用假设法来解决问题。共同来欣赏一下假设法。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当假设全部是鸡时,先得到的是兔的只数;当假设全部是兔时,先得到的是的鸡只数。

4、变式尝试练习。

师:用假设法很方便,但要提醒自己。也许有一天兔子变异了,有5条腿了,鸡还是2条腿,还是8个头,22条腿,这时鸡兔各有几只?

学生独立解决。

师生交流:

生:假设全部是鸡

2×8=16(只)

22-16=6(只)

兔:6÷(5-2)=2(只)

鸡:8-2=6(只)

师:为什么刚才是4-2,而现在是5-2?

生:4-2和5-2都表示它们相差的脚的只数,只是现在每只兔子有5条腿了,它们相差的脚就有“5-2”了。

5、解决课始问题。

师:体验了用假设法解决比较简单的问题,当然可以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

出示:今有鸡兔同笼,

上有三十五头,

下有九十四足,

问鸡兔各几何?

学生独立解决,指名汇报答案:

假设全部是兔

4×35=140(只)

140-94=46(只)

鸡:46÷(4-2)=23(只)

兔:35-23=12(只)

假设全部是鸡。

2×35=70(只)

94-70=24(只)

兔:24÷(4-2)=12(只)

鸡:35-12=23(只)

三、 小结拓展

师:学习了鸡兔同笼问题,你有什么感想呢?

生:以后碰到复杂的问题,可以先从简单的问题入手。就是从简单到复杂。

生:我学会了用假设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师:今天我们用图示,用假设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的问题,其实我们还可以用方程解。因为方程我们已经很熟悉,所以相信同学们可以通过自己学习,学会用方程解。那么想知道古代的人们是用什么方法来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

生:想!

师出示课本P114阅读资料。

学生朗读。

师生交流得出:古人用了对半法或抬腿法来解决鸡兔同笼问题。http://s5/mw690/00271H2Zgy6FbWDdgAA24&690

四、 练习巩固。

1、龟鹤问题。

师:这个数学问题流传到了日本,出现了龟鹤问题。我们一起来看看生:跟刚才的一样的。

师:独立解决。有部分学生心算得出答案。

2、数学课堂作业本相关题目完成。

 

自我反思:

用图示还可以理解“古人的解法”

  古人解“鸡兔同笼”问题用了“对半法”,“断腿法”“抬腿法”……“头8只,脚22条,鸡兔同笼,鸡、兔各有几只?”于是,就有学生边用图示边用古人的解法: (鸡) (兔)鸡抬起1条腿,兔抬起2条腿,鸡兔这时有:22÷2=11(条)而从图示中十分形象地体验到:头数与腿数相差“1”,这个“相差的‘1’”,根据一一对应思想就是“兔”的只数:11-8=3(只)兔,那鸡的只数就是8-3=5(只)……为了让学生更有自信地学好数学,可以检验题目到底对不对:3×4=12(条),5×2=10(条),所以头:3+5=8(只)腿:12+10=22(条),符合实际题意,这样的教学既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文化的源远流长又让学生理解题意,作出正确的解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