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社戏》的情节耐人寻味

(2011-06-21 09:19:41)
标签:

鲁迅

社戏

情节

曲折

分类: 语文课堂

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社戏》,以第一人称的手法,叙写了“我”随母亲小住坪桥树的一段生活经历,表达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和对儿时朋友诚挚的眷恋。小说不仅成功地塑造了率真纯朴的农村少年和善良朴实的六一公公,而且在情节的处理上也一波三折,引人入胜,耐人寻味。

小说开始用简略的语言写了在外婆家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生动地渲染了这块“乐土”上和谐亲密的气氛。这里有清新的空气,有一帮可以自由自在玩耍的心心相通的好朋友,天性好玩、天真烂漫的童心在这里可以无拘无束地舒展。在这样的环境中,作者定会有许多好玩事情,在这所有好玩的事情中,“第一盼望的却在到赵庄去看戏。”

那么,这第一盼望的能不能顺利实现呢?

往往是这样,困难很顺利地被克服了,目的轻而易举地达到了,事情本身所引起的欢乐程度反而会大为降低。正象戏剧中在你考上状元之前,得经过一定的磨难。文章中的“欲扬先抑”就是这个意思。文如看山不喜平,大手笔历来如此,杨朔的《荔枝蜜》从不喜欢小蜜蜂到后来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感情大起大落,情节波澜起伏,可谓同工异曲。

情节的发展是因“叫不到船”等原因,不能到赵庄去看戏。最盼望的事情,到头来却化为泡影,小孩子那种特有的沮丧是可想而知的,一边是水中鱼一样的自由自在,愿意看戏便看戏,愿意喝豆浆便喝豆浆;一边是笼中鸟一样的无可奈何。家里的无聊与戏台下的热闹所造成的意念上的反差,自然使“我”“不钓虾,东西也不吃”。

在这感情的低谷,外祖母为“我”走向光明点亮了一盏灯:她站在“我”的立场上发表一番议论,说那些小朋友不该撇下“我”独去看戏。此处虽没有讲明,但已经给我们透出事情将要发生转机的信息,沮丧中已见希望——因为“我”的耍脾气,使家庭中的最高权威已经同意我与小朋友们一同去看戏了。正因如此,故事的情节才得以发展,而双喜的一句“八叔的航船不是回来了吗?”终于使看戏这“第一愿望”得以实现了。

由于心情的变化,去赵庄途中朦胧在月色里的山水也明朗起来了,河两岸的豆麦散发出了阵阵清香,远处悠扬的笛声声声入耳。这充满诗情画意的清新而又静谧的夜景使“我”和小朋友们陶醉了,而此处一提“豆麦”又为后文的情节打了一个伏笔。

孩子们这时的心情是喜悦而又兴奋,真好比小鸟出笼、龙归大海。在这种心境下,如果能看上自己所喜受的“一个人蒙了白布,两手在头上捧着一支棒似的蛇头蛇精”或者是铁头老生翻筋斗,那该是多么惬意啊!可是,此处波澜再起,正象现在的孩子不喜欢咿咿呀呀的京戏一样,鲁迅他们同样不喜欢老旦坐下来咿咿呀呀的唱,那老旦直唱得大家昏昏欲睡,哈欠连天。此时,卖豆浆的也已经回家,再加上夜已深、人已静,所以孩子们又打哈欠又吁气,甚至破口骂起老旦来了,月夜出航中的兴奋已荡然无存。

感情随着情节的发展起伏,情节伴着感情的起伏发展。戏的令人失望,便决定了早一点调船回家,这便水到渠成,有了下一情节——偷豆。

假设,戏的内容是深受孩子们的欢迎的,那么,他们就不会提前调船头而是继续看下去,开始想看戏的童心就会得到很大的满足,一路上很可能兴致勃勃地议论纷纷,是不是还会有“偷豆”这一情节,就另当别论了。而现在,正是因为没有看到好戏,没有喝到豆浆,心理也就没有得到平衡,好不容易自己出来一趟,每个人心理都想着用什么来弥补一下才好。在这种情况下,桂生的“偷豆”提意正应了孩子们的童心野趣。他们偷得纯朴、偷得可爱,阿发说:“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充分表现了他的憨厚无私。孩子们有的抱柴,有的生火,有的剥豆。这一切,又是在没有一个大人知晓的情况下做的,月光下那种忙忙碌碌,你呼我叫而又怡然自得的场面是多么动人啊!笔者小时候曾与小伙伴一起烧过芋头,挖坑、垒坷拉、捡柴、烧火、闷锅,当时是怀着一种神圣的心情做这一切的,吃起来也别有一番滋味。小说中的“我”有“我”的小伙伴们也是在一种特写的环境里偷豆的,那种神圣的心理,那种伙伴之间的默契的配合,那种夜深人静,富有神秘感的月夜,那种童趣得到充分满足后的愉悦,都给作者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难怪六一公公送的、放在家里方桌上的豆不及夜里的豆好吃。

可以说,途中偷豆这一很有意思也很有意义的插曲, 不仅有力地深化了主题,而且把情节推向了高潮。

这篇小说从想看戏不得,到能看戏而不愿看,从沮丧而归再到途中偷豆,情节曲折,波澜起伏,摇曳多姿,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其间欲扬先抑,山穷水尽而又柳暗花明,且不论思想内容的深刻隽永,单就情节的起伏变化,也是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