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野先生》中鲁迅的爱国情结
(2011-06-19 10:10:52)
标签:
鲁迅爱国 |
分类: 语文课堂 |
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收有一篇怀念日本仙台知名教授藤野严九郎的文章,取名《藤野先生》。作者的目的当然是表达对恩师的念怀之情,这篇文章的主要人物无疑是藤野,那么,作为第一人称的作者本人又有哪些表现,这些表现又说明了什么呢?
鲁迅先生开头写道:“东京也无非是这样”,这句话听来有发牢骚的嫌疑,看来先生对东京很不满意。凡发牢骚之人,总有背景,现实与理想差距较大,而又特别想把事情办好时,才发牢骚,牢骚的本质是责任心,否则管你乱七八糟、乌烟瘴气。从文章中我们也可以想见作者当时所处的背景:一群胸无救国之志,反以辫子为荣的纨绔子弟,恬不知耻地在公园里晃来晃去,学术气氛荡然无存。鲁迅是报着寻求知识报效祖国的心态东渡留学的,而远大的报负与灰色的现实之间反差太大,失望、痛苦、烦闷、愤怒以及急切学到本领的复杂心情交织在一起,酝酿了很长时间,当决定写篇文章,提起笔来,自然地有了这样一句.“言为心声”,一句“东京也无非是这样”的慨叹,其爱国之心便跃然纸上了。
东京是这样令人失望,自然就有了仙台之行,也因此见到了藤野先生,这在写法上是作铺垫。我们应该注意到的是鲁迅先生在去仙台的途中提到的两处地名“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处驿站,写道:“日暮里,”“其次却只记得水户了”。
从东京至仙台,当时行车约十二小时,途中当有许多地名,为什么鲁迅只记得“日暮里”和“水户”呢?
当时的作者远离祖国和亲人东渡日本,之后又告别挚友离开熟悉的东京,只身一人到一个偏僻的小城去,鲁迅的心情当是非常敏感的了。此时见到“日暮里”三个字,自然兴起“去国怀乡”、“满目萧然”之情,想到了清王朝的日暮途穷,他也一定想起了“日墓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诗名,落日余晖中的乡里在哪里呢?自己的祖国又是怎样一种情景呢?“日薄西山,气息奄奄”“风雨如磐暗故园”。这种对祖国和家乡的惦念之情因“日墓里”的站牌而被触发,难怪鲁迅对这个地名记忆犹新了,鲁迅忧国忧民的思想便跃然纸上了。
水户是日本的一个城市,是明的遗民朱舜水客死的地方。这位明朝末年的思想家为忠于自己的朝廷,在明灭亡以后曾进行反清复明活动,事败后长住日本,从事讲学。朱老先生的忠心很为鲁迅所佩服,这是他反满思想的表现,这种革命民主主义的思想归根到底还是以爱国思想为源泉的。
根据多方资料来看,鲁迅到仙台以后,是受到了一定的优待,教务处的宫崎荣造和桑原寿等“几个职员”受校领导之命让鲁迅从兼办囚人饭食的客店搬到另一处,在认识这一问题的时候,我们千万不要忽略鲁迅那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当时,祖国正在遭受到强烈的侵略,作为弱国的国民,即使是受到了一定的优待,也不认为是对整个中国人的尊重。日本人对自己的照顾,那仅仅是因为在仙台医专就他自己是中国的留学生,“物以希为贵”的感叹就自然地产生了。接下来的生活还是相当艰苦,蚊子又多,只有用被子盖了全身,用衣服包了头,只留两个鼻孔出气;伙食呢,每天喝难以下咽的鱼梗汤,但这对于一个求知心切的青年来说已经不算什么了。
作者用白描的手法记述这些内容,表面看来,是一种自然记叙,而感情深处却始终贯串着一条爱国主义的线索,不用再作分析,大家一想就会明白。
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作者写了四件事: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关心解剖实习,了解女人裹脚。这几个事例从不同的侧面写出了藤野先生认真负责、严格要求,热情诚恳、求实问理的可贵品质,同时,也有作者自己的心理活动。第8自然写道藤野使用的那些讲义“起初有几本是线装的;还有翻刻中国译本的,他们的翻译和研究新的医学,并不比中国早。”鲁迅无论在什么场合,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一个中国人,他细心地发现了中国的医学要比日本早得多,这正是作者民族自尊心的流露。
鲁迅在仙台的留学生活,有一个匿名信事件,说的是鲁迅在学年试验中没有落第是藤野先生漏题的结果。为了寻找证据,学生会的干事还到鲁迅的寓所里翻检了一番,还在广告“请全数到会勿漏为要”的“漏”字还加了一个圈。此事很伤了鲁迅的民族自尊心,他愤怒地写道:“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读到这里,我们能明确地感觉到鲁迅先生那因被污辱而产生的愤慨之情。这个内容。作者写了六个自然,可见对此事的重视,究其原因是它触动了鲁迅那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相对来说,在仙台的看电影事件对鲁迅的影响最大。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就这一声欢呼,在鲁迅听来特别刺耳。且不说中国人给俄国人做侦探是真是假,单是自己同胞被枪毙了,还在那儿欢呼叫好,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呢?如此麻木、愚纯、不思进取,一点民族自尊心也没有的国民,即使是为他们治好身体的毛病,与国与民又有什么用呢?作者饱含愤激之情地写道:“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作者又说:“无法可想”,这里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这群围观的中国人的表现不可理喻;二是作者要想办法来改变这种状况,至少,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这种状况有所改变,如果说匿名信事件是写弱国国民受歧视,从而激发作者立志使自己的祖国富强起来,那么,看电影事件就是写中国老百姓的不觉悟,这正是造成我们民族衰弱的重要原因。
于是,鲁迅弃医从文了。
综观全文,作者写了好几个生活片断,有东京留学生的生活,有旅途见闻,有在仙台的食宿,有受到日本具有狭隘民族观念的学生的排斥,还有看电影受到的刺激。这些表面看来毫无连贯,实际却都有机地统一在作者的爱国情结之中。他只身到仙台学医是出于爱国主义的激情,正是由于他怀着炽热爱国激情,才有与藤野先生结成深厚的友谊,最后还是由于爱国主义思想的发展,他才毅然离开了藤野先生。
说本文脉络分明,那是因为以作者与藤里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把众多材料组织了起来;还有一条内在的线索,那就是作者的爱国主义感情。正是因为作者那深沉的爱国情结,才使每个看起来似乎平淡无奇的生活片断闪耀着夺目的光辉,从而给读者以深刻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