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廊病房"陪护床争夺战
(2022-12-02 09:27:18)走廊病房的定义百度上没有,我自己定义:系指三甲医院急诊进不了房间,只能在走廊上接受治疗的病人的医疗状况的一种泛称。此文中的陪护床实际上急救中心遗留在医院的一张床。2021.6.15深夜,99岁超高龄母亲因胆囊炎发作,被120急救车送入新华医院。病情危急,惊心动魄,各项炎症指标高居不下,在10天10夜救护母亲的日子里,这张床帮了我们兄弟姐妹大忙,为成功救回母亲出了大力。
按现行体制,国人住院也分N种待遇,或干部病房或普通病房以及走廊病房。干部病房条件最好,是一人或二人的标房。父亲人生的最后两年在干部病房度过,因条件好,我们陪护不觉得很累。普通病房条件差些,通常为6至8人,但有独立卫生间,生活条件还可以。条件最差的就是急诊的走廊病房了,他只是在走廊里搭张床,进不了房间。急诊留观病人也有进房间的,那是从抢救室出来的危重病人,身上插满了管子还有监护设备。这是少数,多数则是在走廊里将就。6.15-6.25,我99岁的老母亲就在新华医院走廊病床上度过了10天10夜。在急诊第二天,我就向医生提出入住病房。医生说,除非动手术否则不能入住病房,这是新华医院外科铁的纪律。你母亲这么大年龄,也不可能手术。无奈,只能在走廊打阵地战、消耗战了。J
急诊走廊病房的病床分为两种,一种是医院急诊科提供,比较高大和宽敞,另一种是上海急救中心120提供的。120将病人从救护车担架上放下后,就提供一个小巧灵活的床供病人使用,这种床后半部能摇起来,供病人躺着。有4个轮子和刹车,前后都能牵拉着跑。这个床需要交急救中心500元押金,租金为一次30元。用一天为30元,用十天也是30元。性价比很高,是上海急救中心为民办的一件实事。母亲这次在新华医院,就是使用急救中心提供的病床。这种病床对缓解医院病床紧张、降低病人痛苦,起了很大作用。
急诊走廊病房十分难熬,是一个悲惨世界。24小时的不灭灯,车水马龙的喧嚣,亲人离世的痛哭,剧痛病人彻夜不停的鬼哭狼嚎都发生在这里。病人要大小便,需要从这条走廊推到那条走廊的尽头,十分不便。病人和病人家属要吃饭,没有食堂,需要自带和到医院外面用餐,有时家属走不开,只能饿着。
在急诊走廊病房看病,全靠病人家属做"二传手"。此次母亲辗转于急诊内科、急诊外科、急诊骨科,全靠当儿子的去找医生汇报病情,开出药方、化验单等,然后奔上跑下,一会推母亲去检查,一会缴费配药。急诊走廊病房人在急诊,收费按门诊(不按住院对待),用一笔付一笔,光交费领药就把陪护的病人家属忙得不亦乐乎。
走廊病房的陪护家属十分辛苦,为病人端屎端尿、交费取药,24小时陪护,没有躺平睡觉的地方。相比病房内,晚上能借一张共享床,躺在病人旁边,照顾病人放松自己,实在差得很远。就算共享床你借到了,但你没有安床之地。走廊本就很窄,人来人往,根本容不下你一张陪护床。
此时,如果有一张120的急救床来到你身边,供你当陪护床用,让你躺平休息岂不美哉?但这是一帎黄粱美梦吧?想不到这样的好事正让我们碰上了。
这张床是一张无主床,或是哪位财大气粗的病人家属不要500元押金了,抑或是押金条丢了拿不回钱,也不去还了。这张原是邻床病人家属堆东西的地方,后来他们走了夜也深了。突然发现我们多了一个可以"躺平"的地方。我连忙对大哥说:你快睡下。这一睡,我们就睡了10个晚上。
这十天十夜,围绕着这张床的争夺十分激烈。
一天下午,医院抢救室护工来通知,你们两张床一张有押金,一张没押金。沒押金的要收掉,抢救室床不够用,己经给你们用了好长时间了。我心里想,这张床其实也不属抢救室的,不知他怎么知道我们未付押金?到时我再问问他怎么证明这床是抢救室的? 我要还也应该还给急救中心。 他可能也是"掼烂山芋"。我应该将床留给我的邻床,他们一家对我母亲很好。一会,抢救室护工又来了,我们之间发生激烈争执。 他说这张床属于新华医院,我说这张床属于急救中心。我要他拿出这张床属于医院的证明,他说我不讲道理,还说床的位置不对,我说这不属你管。 他悻悻地走了。
过了两三天吧,又一个身着急救中心制服的人来问我:这床是你的吗?答:我没说是我的。问:那是谁的?答:急救中心的。 那人说:我就是急救中心的,你还给我。回问:为什么要还给你,凭什么?那人说:你一张床有押金,另一张床没押金,应还。回问:你怎么知道我没押金?那人说,那你把押金单子拿出来。答:押金单子在我哥身上,谁规定要随时随地查。 那人悻悻地走了。明显和新华医院抢救室护工是"连档模子"。
那个"急救中心员工"直接奔我要床,明显是抢救室护工"举报"的。诈我没付押金可以智取,想不到我不吃这一套。 真是抢救病人需要,我自然会让。这些人拿床去是要病人家属钱,可恨!
至于一些不明就里的病人家属,每天都有人来要床,我们告诉他,这是急救中心的床,不是新华医院的床,要使用需要先去急救中心交500押金,他们也就退缩回去了。
人在阵地在,斗智斗勇不退却。母亲的120救护床和我们子女使用的120救护床并排而立,坚持了10天10夜。最后,移交给了邻床病友,他们一家感激不尽。
这张床的故事是一个社会缩影。发病超高龄老人要成功救护,一靠医生处治得当,二靠超高龄老人本身的求生意志,三靠强大的陪护力量。需要"持续陪护力",而超高龄老人的子女本身也是老人,要做到"持续"很难。这次,幸有这张床,危难时刻帮了我们兄弟姐妹大忙,为成功救治母亲出了大力。夜深静思,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这方面的工作任重道远啊。
天佑母亲!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