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杭州之西湖南山造像(天龙寺造像)

标签:
杭州西湖南山造像天龙寺国保五代十国 |
分类: 造像 |
浙江杭州之西湖南山造像(天龙寺造像)
位置:杭州市上城区玉皇山南麓,白云庵上方。
年代:五代
2006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龙寺造像位于杭州市上城区玉皇山南麓,白云庵上方。
天龙寺,资料称始建于唐代,五代吴越国王钱弘俶拓建天龙寺,并延请镜清禅师住持。北宋大中祥符九年(1016),寺院改额为“感业”。南宋建炎三年(1129),毁于兵火,之后重建,并在南宋绍兴十三年(1143)郊坛初建时,作为郊祭时百官随从的临时住所。元延祐年间(1314—1320),僧善平恢复。元泰定三年(1326),僧善平于旧址东南百步之地扩建,又复天龙禅寺”额。当时建有山舟亭、松风楼、竺桂楼、凝翠井等。寺后山岩壁间,原有太平兴国六年(981)所刻《般若心经》,其左峙一石洞刻“饶天斋”三字,东壁刻“天龙寺光明石”六字,三处均刻有佛像。清咸丰年间(1851—1861),寺院遭兵火而毁。光绪年间(1875-1908)重修,至近世寺宇渐废,但三处石刻佛像保存完好。上世纪80年代,杭州市人民政府又重修天龙寺,并且在石像上重建佛阁保护。
天龙寺造像三龛依山势分布,为北宋乾德三年(965)吴越国王钱弘俶所凿。造像现存有东、中、西三龛,大小佛像共11尊(包括中龛两尊飞天),中为主龛,一铺七尊佛,主佛为弥勒佛;东龛为水月观音(观自在菩萨);西龛为阿弥陀佛(无量寿佛)。
东龛为水月观音像(或称观自在菩萨),高0.6米,宽颈挂璎珞,(璎珞原为古代印度佛像颈间的一种装饰,后来随着佛教一起传入我国,唐代被爱美求新的女性所模仿和改进,变成了项饰。)发髻高耸,脸形丰润,文静多姿。佛教认为观音菩萨有三十三个不同形象的法身,其中作观水中月影状的称水月观音。
西龛为阿弥陀佛(即无量寿佛),坐像高1.10米,全跏趺坐式(全跏趺坐姿就是双脚放在对面腿上,脚心向上。全跏趺被认为是最稳定的禅坐姿势。),于莲花式须弥座上,闭目禅定,身后及头顶均有圈光一道,上饰火焰纹。阿弥陀佛在佛教中被认为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他以观世音、大势至两大菩萨为胁侍,在极乐净土实践教化、接引众生的伟大悲愿;在他成佛之后,任何人只要具足信愿行、如法念佛,则一定会得到他的接引,而往生至真至善至美的净土佛国。
天龙寺造像与慈云岭造像、烟霞洞造像共同组成了西湖南山造像。三处造像皆是五代吴越国佛教造像中的杰出代表,其精致细腻、圆润饱满的风格,颇具江南特色。他们开凿于北方石窟造像趋于停顿时期,承袭了唐以前的北方石窟艺术并与之相衔接,使我国的造像在历史风格和雕刻艺术上都得以延续。因此,在我国石窟造像艺术史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天龙寺造像于1986年4月23日被杭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25日,以西湖南山造像名义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http://s8/mw690/7351b555gd0b63421eb67&690
http://s12/mw690/7351b555gd0b6303130ab&690
http://s11/mw690/7351b555gd0b637398eca&690
http://s12/mw690/7351b555gd0b638330cbb&690
http://s15/mw690/7351b555gd0b6398073fe&690
http://s6/mw690/7351b555gd0b63a91fe95&690
http://s1/mw690/7351b555gd0b63b76e530&690
http://s6/mw690/7351b555gd0b63c3d3945&690
http://s9/mw690/7351b555gd0b63d244c48&690
http://s4/mw690/7351b555gd0b63e07f873&690
http://s12/mw690/7351b555gd0b63f3a751b&690
http://s16/mw690/7351b555gd0b6402d4d2f&690
http://s5/mw690/7351b555gd0b641411224&690
http://s7/mw690/7351b555gd0b64253b906&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