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黄金十年:我是如何思考战略的(20)

(2018-08-20 10:23:30)
分类: 《黄金十年》

2007年的下半年,我集中精力阅读各种经典著作,期望从这些经典中找到写作的灵感。

然而,我发觉我的写作渐渐偏离了原来的兴趣,那时已经是大一下半期,我们每个周末都开有国防教育课,只是在国防教育课上听教授讲的时候,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我的兴趣在于战略。

出于对国防问题的思考,我在笔记本上记下了这样一句话,我认为这句话足以代表我今后在战略领域中的核心思维,并且这种思维模式也因此而深深地影响我在所有领域的思考,直到今天。

这句话是:国基奠定国力、国力制约国势、国势导致成败。

这句话从此就构成了我的战略理论体系的核心,以此为依托,我在暑假期间继续思考,然而直到大二上半期结束,我仍然没能建立起一整套满意的战略理论体系。

大二上半期终于在考试的煎熬中结束了,我生平第二次产生了空前的迷惘情绪,第一次则是在中考失利后。

我对自己所做的事情,对今后的方向,对个人的前途都迷茫不已。

只是坐长途车回家和第二年来学校的路上,我安慰自己至少我已经写出了十多万字的草稿,这本身难道不值得高兴吗?

到了学校之后,我继续放纵自己到图书馆,只是我这一次突然感学轻松和安逸了许多,这可能是因为之前考试的压力和对未来的迷惘感,因为刚开学又能在书海中遨游而突然烟消云散了。

那一段时间我一边读着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一边享受着自由和安逸感。

后来,我回过头来时才意识到,命运之神已经悄悄降临到我的身边,并且在冥冥之中指引着我。

《战争论》尚未读完,我就已经写出了100多页全是战略的草稿,我想停下来对这些草稿稍作整理。

我想在整理之前,最好将它们归一下类,没准还能找到入门的法宝,归类的结果是六篇战略论文应运而生,这六篇战略论文即构成了我的核心战略思维。

在图书馆的一个晚上,我用笔在一张草稿的底部注明了日期和时间,我想留个纪念、好让我永远记住这一美妙的时刻。

那一年我整整20岁,那一年的大部分时间我都在整理和完善这六篇战略论文。

如果按照学术规范来衡量的话,它们可能并不能称作为论文,可是我却如获至宝,甚至试图将之翻译为英文版以向世界期刊投递。

这时已经是大三下半期了,并且考试又将来临,我用800元钱从郑州的旧货市场上购买了一部二手笔记本电脑,它的内存极小,可是我是用来打印手稿的,也并不打算联网,这已经足够用了。

之前我都是在图书馆的电子阅览室打印手稿的,有了自己的电脑之后我便开始打印我两年多时间内所写的所有手稿。

最后,到了大三下半期居然整理出20来万字。我将那六篇战略学论文放在开端,我太自信了,我那时相信只要有这六篇战略论文,我就会无惧于天下。

尽管我在出版的时候栽了许多跟头,可是有一点令我无比欣慰的是,这六篇战略论文始终伴随着我在战略领域的思维过程,我又将之应用到企业战略、随后是地缘战略、军事战略、组织理论、哲学等十个领域。

我最引以自豪的就是根据我大一时所总结的那句话而简化出来的战略公式:S=B×P×T2S代表国家战略、B代表国基、P代表国力、T代表国势。

我一直有一个疑问,就是为什么我会在大一下半期的那一节课中突然会构造出国基奠定国力、国力制约国势、国势导致成败这个模型?

更为奇怪的是,为什么我会用到国基、国力、国势这三个词语?

我相信自己的抽象思维能力较之于常人更强,这早在高中时即已经得到语文老师的评定,可是我苦于找不到我得到这一思维模式的根据究竟在哪儿。

在我之前阅读过的著作中,有《孙子兵法》、《韩非子》、《战争论》、《大国的兴衰》。现在看来,尽管我没能通读所有的战略学著作,可是上面列出的这几部已经足以解释我这种奇怪的思维模式了。

《孙子兵法》太过夸大谋略的作用,我将之归结为尚谋派。

《战争论》强调主力会战,我将之归结为重权派。

《大国的兴衰》中,对于经济基础的强调,则使得我将之归结为战略基础派,或者为了与前两者相称而称之为奠基派。

战略学有三大流派:尚谋派、重权派和奠基派。尚谋派推崇谋略至上、重权派侧重实力对比、奠基派强调基础作用。我将这三派整合起来,奠基派代表力量如何产生、重权派代表力量本身如何维持、尚谋派则代表力量如何使用,力量的产生、维持与使用顺理成章地构成了一种新的战略理论体系。

拓展根基、提升实力、善用策略,这一种战略思维模式已经内化为我的人生哲学,并且由于我自己也的确需要一个人生战略,因此我在依据这一战略哲学给自己设计人生战略的同时,也使得我自己成为这一战略哲学的第一个受益者。

我不相信一个人强大了就可以随心所欲,但是我确信,如果一个人太过弱小,他甚至连生存都不能保障。

惯性也好,理想也罢,就算是当成一种正能量的传递,我也依然认为自己在任何时候都需要不断强大。

我今天继续使用的战略理论体系,仍然是我在20岁时所创立的那一整套战略理论体系,我也从来不认为这一整套理论体系注定就是万能的或者永恒的。

但是至少到现在,八、九年的时间过去了,我仍然在使用它,并且我在继续使用的过程也没有发觉需要作大规模修改的必要,甚至于小修小补也只是限于符号识别和个别概念、名称的互换。

这一整套理论体系究竟是否可以成立?或者延续长久?对这些问题,我并不想与别人过多地争论。

但是我确信的是,我现在及今后都在或将继续使用,我自信50年以后如果仍然在世的自己回顾起研究战略的历程时,仍然在重述着这一整套理论体系。

我决定写作这么多的战略作品,从一开始就没有想过要将之当成摇钱树或者自娱自乐的替代品,我意在遵循我所开创的那一整套理论体系来指导我的人生发展,因而是将之当成是实力来看待的。

实力这种东西,你获取它的时候非常困难,可是一旦你拥有它,你在使用它的时候就能够收到巨大的效果。

这就是《韩非子》中所说的用难以获取的去作战,付出一分的努力能够收到十分的效果,而用易于获取的去作战,付出十分的努力也只能收到一分的效果。

在成功的道路上,没有什么捷径可走,也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的成功学。投机取巧的方式有时真的能够凑一时之效,可是,用这种方式所获取的效果,就像躲在阴暗角落里的冰块,一旦见到阳光就开始融化。

我更相信,成功只是代表了人生的一种状态,而人们所突然注意到的某个人的成功,只是这个人在此之前创造力量、维持力量和使用力量这一循环过程长期积累的结果。

至于这个人所运用的力量的形式,可以是具体可见的某一种事物,比如商品、金钱,也可以是抽象形式的艺术、文字。

只要这个人能够遵循着力量的产生、维持与使用这一循环过程持续下去,他的成功就只会是时间的早晚问题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