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十年:第一次成功运用策略(19)
(2018-08-18 07:45:34)分类: 《黄金十年》 |
我很少用战略这个词汇来形容做事的方法,因为我坚信一个人通常只会有一个战略,但是在战略的框架内,他为了达成特定目标所采用的策略却是多变的。
现在回忆我第一次成功运用策略,是在高三那一年,为了最后冲刺高考我调整了策略,最后终于成功地赢得了班级第一名并顺利进入重点大学。
那次策略的调整,应该追溯到我从初三升高中那一年,由于我平时太过看重每一次考试的成绩,因此在每一次考试前我都会倾尽全力复习。
经历过那个阶段的师兄弟们都不会对一次又一次的模拟考试感到陌生,而每一次模拟考试不仅强烈地显示着每个学生的实力,更是在实际上直接影响着班主任对于优秀学生的重点培养。
就这样,每一次模拟考试我都想得第一,可是几乎每一次都不能如愿,我不断激励着自己下一次一定更加努力,将近一个学期我都这样坚持了下来。
可是,到了真正要中考的前两个月,问题却出现了,因为之前每一次的加倍努力都不能使我如愿,因此我开始感到些许失望,而此种失望又很快演变成厌倦,厌倦的结果,是我的复习模式变成了僵硬的背书和做题。
现在想来,不是缺乏计划,因为我每一天都会有详尽的复习时间安排,而是当时的复习计划已经因为僵硬模式的影响而流于形式。
终于,我在最后的中考中失利了,那一次对我的心理打击是难以形容的。生平第一次遭遇书中所说的古代科举落第秀才们的辛酸,使得我第一次对上学和读书本身产生了怀疑。
因为中考失利所导致的那种宣泄和不满的情绪一直影响到高一下半期,直至高二开学才渐渐恢复平静。
而之前因为受到此种情绪的波动,我在高一时的成绩忽好忽坏一塌糊涂。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之前在初中时所打下的底子是雄厚的,因而在高二的那一年,尽管我没有一直保持第一的名次,然而却也总能够轻松地名列前茅。
真正的考验是高三开学,高三的辅导课在暑假时就已经开始了,因为有过初二进入初三初期成绩一落千丈的经历,使得我对进入高三初期的成绩表现没抱什么希望。
果然如我所料,高三一开始真正表现出色的是那些经历过高考的复读生,他们的成绩在班级中的位置就如同泰山那样不可动摇。像我们那些新生,成绩能够挤进班级前十名就已经谢天谢地了,而我则浮动在三十名上下。
我对高三初期的这种一落千丈的状况并不感到陌生和不安,所有经历过中考的同学应该都会如此。
不过,接下来的复习进程我却不能不重视了。对于平时成绩与最后一次真正高考之间的关系,如果处理不好就很有可能会重蹈中考的覆辙。
所幸有了上一次的经验教训,我立即调整了策略,不看重平时的成绩,也不在平时用尽全力,而是保留精力到最后一次高考之前再发起冲刺。
为了施行此一策略,我将平时的精力都用于通读三年的课程以便打好基础。但是此一策略的施行也并非那么顺利和轻松,因为不注重平时的成绩,致使家人亲戚对我感到失望,来自于他们的压力不可小觑。
不过,我对于班主任对我的看法倒是不担心,我们的班主任是教历史课的,由于我在第一次历史考试中就凭借着坚实的历史功底取得了班级最高分,因此在他心中留下了好感,我想多年的教学经验必定使得他对于我所担忧的那种问题早就司空见惯了。
在上半期快要结束的时候,据称曾经是校友的一个国企领导要捐出十万元用以扶持家庭贫困但成绩优异的高三生。虽然我很想要得到一笔资助,可是却因为我成绩处于中等位置这一硬性条件不达标而没能入围,不过我对此也没有抱有什么遗憾。
我至今仍然清楚地记得,有一次整个年级都在忙着为进行一次模拟考试而复习,但是我却不以为然,仍旧照着我的个人进度不紧不慢地复习。
那一天上午考试英语,大家都在诵读单词,而我却在做着数学题。
还有一次,正上着历史课,大家都在大声背诵,而对背诵模式早已厌倦的我却照例拿出数学试卷在做题。当时我的班主任也是历史老师正站在我侧后,我是在下课后听我的同桌这样说的,他当时真的为我捏了一把冷汗,但我只是一笑了之。
由于我比较偏科,其他各门成绩都很一般,惟独数学一门一直拔尖,而我也早已习惯了不上交那种机械式的数学课堂作业。
这件事虽没有引起数学老师和数学课代表的注意,却率先引起了一位顶尖复读生的担忧,他以过来人的语气劝我一定要按时上交课堂作业,并为此一度主动替代数学课代表收缴数学作业。
但是我却一直不为之所动,他的成绩从高三一开始就在整个阶段中数一数二,但是我相信,不论他平时的成绩如何优异,他的模式都不会适合我,而我只相信切实适合于我的模式。
可能我的这种“固执”引起了某些人的嫉恨,有一次数学老师在刚一上课就点了一部分同学包括我的名,说我们没交课堂作业要我们站起来惩罚我们。
当我们都站起来之后,却意外地听到数学老师补充了一句,数学考试分数高的人可以坐下不用受罚,乍一听我就知道自己不会受罚的。
果不其然,数学老师又一个一个地点了几个人的名字,挨个说某某的分数高可以坐下,我当然也在其中。
回想起来,那一次某些人精心策划的整治行动,反而弄巧成拙变成了对我的表扬会,那种因为分数高就不用受罚的特权只要想一想就令人兴奋。
有过那一次数学课上特殊的“表扬会”和那种特权经历,之后我在交作业的问题上就更加肆无忌惮了,不仅数学课堂作业、连带语文、英语及其他各门我都不交了,反正我的感觉就是那些课堂作业都是按照各科老师事先讲好的程序机械地复制一遍,不做不仅无损于我的成绩,反而会因为抛弃了某些机械的复制模式而节省了更多复习的时间。
从那以后,再也没有人有闲心关注我的异端做法了,我相信那些前辈们的劝解真的没有什么恶意,不过我还是在对视的时候对他们表现出冷漠和不屑。
高三的寒假是一个分水岭,在此之前,复读生一直占据着班级名次的前列,而在此之后,新生的后发优势开始显现出来。因此,下半期一开始就展现出了过渡阶段的总特征。复读生的班级名次虽然仍居前列,可是新生中原本的尖子生却能够轻松地挤入班级前列。
而到了下半期中期的时候,新生几乎完全占据了班级名次前列,那些复读生的名次开始后退,但仍然能够保持在显眼的位置。
这个时候,班主任发话了,他把那些成绩优秀和他认为潜力巨大的十几名新、老生叫到办公室,挨个进行复习指导。
记不清他对于其他人的指导究竟是什么了,但是最后轮到我时,我本以为他会对我一直以来过于一般的成绩进行指谪,毕竟我很清楚曾经在他的历史课上、在他的眼皮底下明目张胆地做数学题。
但是他的指导却令我大为惊讶,他只说了一句:“恩硕你赶紧从三大主力中转移到文综上面”。
所谓的三大主力,即是高考中四门课程中的英语、语文和数学,而所谓的文综即是对文科其他几门课程合为一卷的统称。
长期以来我都一直在专注于搞好三大主力课程,对于其他几门也只是在打基础而并没有拔尖。这时,我也猛然意识到,是时候发起冲刺了。
在高考前的最后三个月,我疯狂地为文综找补,我不再担心三大主力课程拖后腿了,因为我自信基础已经打牢了。
看来,班主任其实一直在关注我的复兴计划,我自以为无人知晓的策略其实早就被教历史并且有过丰富教学考验的班主任看在眼里。
那一段时间,为了振奋精神,每天早自习我都会扯开嗓子背诵,结果把嗓子都弄哑了,可我还是坚持不懈。
这里有一件事,足可证明班主任对我的特殊关照。
当时,天气越来越热,下午的一节历史课上,同学们都在满脸疲倦、昏昏欲睡的状态下诵读历史知识点。虽然我嗓子吵哑,可我还是坚持大声背诵,一节课整整四十分钟,声响震动整个教室,始终没有停歇。
有一个男同学也很霸气,背诵的声响也很大,但是断断续续。
结果,结束的时候,班主任总结了一下,他说我发现曹恩硕就是大炮,隆隆地轰个不停,那个男同学就是重机枪,断断续续,至于其他人,是轻机枪,哼哼唧唧。
那一段时间,我真的是不要命了。
用直线上升来形容最后三个月中我的成绩不断上升有些夸张,但是当时我的实际成绩就是一直处于不断突飞猛进的趋向之中。
这一点,不止我们班主任注意到了,就连邻班的班主任也注意到了。
有一次,邻班的一个同学对我说,他们班主任当着他们全班的面夸我们班的三个学生成绩好,虽然我只是第三个,但是他们班主任特意强调,特别是那个叫曹恩硕的同学,嗓子沙哑哼哼唧唧,你都不知道他读的什么,但是人家总分就是高。
我不认为自己是一匹黑马,因为这早在我的计划之中。
我预计每一次的成绩提升幅度,然后直至最后一次高考考到630分以上。我告诉自己,只要能在高考中得到高分,我会为此不惜代价倾尽一切努力。
最后走出考场之后,我估算会得610分,而那足以使我进入重点大学,在等待成绩的日子里,有一次我从半夜突然惊醒,回想梦中一个亲戚告诉我是599分。我想599也足够了,最后见到成绩单的时候是598分,看来进入重点大学已经没有什么悬念了。
回想估分的时候,班主任也曾亲口对我说我有可能冲击第一名,事实也正是如此并且我是班里面唯一一个跨过589这一重点线的人。当年我们那儿的文科高考成绩正赶上小年,因此我想班级第一名和唯一一个过重点线,这两点成就已经是对预期中的630分的最好诠释。
总结一下,我的高考策略,就是在平时打好基础,不关注平时成绩,保留精力最后冲刺,只关注最后一次考试的成绩。
这一策略是成功的,与我之前太过看重平时成绩,到最后关键时候反倒厌倦和松懈的做法形成反差。
这就是我第一次成功运用策略,自那以后,我开始倾心研究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