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大批判----重谋轻权
(2011-02-14 20:08:06)
标签:
军事 |
分类: 战略杂谈 |
崇尚谋略与迷信暴力的危害是同等的。《孙子兵法》》既然如此尚谋,那就和迷信暴力没有什么两样了。
《孙子兵法》中自相矛盾的地方,“兵者,诡道也”与“不战而屈人之兵”,假设真能“不战而屈人之兵”,也就是不用“诡道”就能立,那又为什么一定要说“兵者,诡道”呢?孙子总以为不必经常做直接的正面交锋,而只需在幕后冥思苦想出几条妙策就可以胜券在握了,而战略则必定是一种纵揽全局性的整体框架,过分夸大或过度轻视其中任何一方面的作用都是不可取的做法,而最重要的是如何使各个部分在全局观念的指导下发挥出整体的最大效应。那些传统的观点常常认为“兵以诈立”,似乎用兵打仗就必定要等同于诡诈,而事实上,所为诈则只不过是取胜的一类手段,用诈与否以及如何用诈并非取决于那种“兵以诈立”的僵化思维模式,而是应当根据现实情势的变化来作出适当的灵活选择,如果不用诈就能很好地达成目的,那么再“以诈立”也就太不合时宜了。孙子强调说“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本身就已经超脱了诈的固定思维模式。总之,诈只不过是一类手段,而手段则必须服从于目的。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攻,其下攻城。”“攻城为不得已”我看未必是这样,伐谋、伐交、伐兵与攻城都同属于获取胜利的手段,而手段的选择是要以目标的达成为尺度,如果攻城、伐兵能够很有效地获取胜利,而伐谋、伐交又不足以使敌方屈服,那么为什么还要舍弃能有效地获取胜利的方法而执意去追求不足以使敌方屈服的做法?
因为吴国的国力有限,所以,即便是有孙武这样的兵家圣人辅佐,吴王也难以统一天下。
假设孙武手中没有一兵一卒,他连三个人也战胜不了,希特勒掌握了德国政权就能够祸乱世界,我从这里面可以知道权力的重要性。
权力即为实力,说一个总统掌握了国家权力,是在说这个总统代表了这个国家的实力,实力有高有低,所以权力就可以用大小来作衡量标准,实力表示一个整体拥有的力量,权力则指这个整体的代表者所掌握的力量,因此说,实力与权力用法不同,然而却都表示力量是同一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