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甘伯伯去游河》

标签:
故事妈妈教育育儿文化绘本 |
分类: 番茄爱学习 |
《和甘伯伯去游河》
认识约翰·伯宁罕的书已经有很多年了。还记得第一次见到的时候,我没理由的被他的画风击中了,在我眼里,这种大巧若拙的画风就是我最喜欢的东西。而且他的书里经常有2种不同风格混合,这也是初识图画书的我没有见过的。
伯宁罕的绘画风格可以明显地分为两种:
一种是上面的画面表现的,以线条素描为主,有时仅仅用线条勾勒,有时在轮廓内用彩色铅笔或水彩施以淡彩;
以单线条勾勒的线描方法,他曾言:当我绘画的时候,我很努力地使我的线条生动。
所谓的生动很难定义,不过轮廓的粗细如果总是一致,相对就会减少趣味性。柔软的沾水笔是好工具,画出的线条会随着用笔施力的程度有所变化,产生不同的效果。
另一种是运用浓墨重彩,并综合拼贴等多种方法以及材质制造丰富的肌理效果。
伯宁罕还经常用几乎左页单色、右页彩色的表现方法。单色页类似铅笔素描、聊聊数笔的线条和简单勾勒,几近草图;彩色页叫人眼前一亮,水彩般的黄绿色调,鲜艳却不浓烈,给人田园般的恬静。以单线条勾勒的线描方法以及以肌理表现为主的着色画法,几乎出现在伯宁罕的每一本绘本作品中。这就是他的书的特色吧。辨识度很高,即便没有看封面,作者你都可以只是也许就是约翰·伯宁罕的作品。不过他后期的作品有些变化,单线条勾勒似乎少了,全用浓墨重彩画风,以至于我差点认错啦。
约翰·伯宁罕的图画书中故事中的角色不完全是人,也有动物,使刚度过“人和动物不分”阶段的幼儿,感到分外亲切。比如《和甘伯伯去游河》和《我和甘伯伯去兜风》参与的有孩子,成人还有动物,在伯宁罕眼里人和动物就是一个世界的,《请让我留在火车上吧》做的一个动画电影里非常清楚地说到了这一点。将环保的理念渗透到小朋友的心中。https://v.qq.com/x/cover/auzlr3exkw87vlr/i0013e21jex.html?start=180

有人从伯宁罕的书里读到的是要守规则...这个我特别的不认同。比如《和甘伯伯去游河》有一天,甘伯伯撑船去游河。两个小孩子、兔子、猫、狗、猪、绵羊、鸡、牛和山羊一一都想要一起游河。
起初情形还好,后来这些乘客都忘了遵守秩序,忘了坐船的规矩。结果,船翻了,大家都掉进水里。甘伯伯带领大家游泳到岸边,让太阳把他们的衣服和身子晒干。和气的甘伯伯还邀请这批乘客到他家去喝茶,并且提议过几天大家再来坐一次船。
有人以为是要孩子知道不守规则的后果是要掉水里,我想伯宁罕并不是这样的目的。加拿大著名学者佩里•诺得曼认为这本书影射了成人对孩子的训教,认为甘伯伯明知孩子和动物们无法管束自己的行为,依然要求他们履行承诺,是强调自己高于他们;这本书是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弱小,需要成人的保护和约束,也需要掌握一些规则。
在我看来,孩子们是有学习和反省能力的,游河不守规则,自然后果就是掉到水里,好在这个后果是可以承担的,然后大家都安全爬上了岸,在下一次遇到这样的规则的时候,孩子们自然会警醒自己要如何选择,是守规则呢?还是让自己去承担冒险后果。这就是成长的机会。
图画书给我们大人展示了孩子的世界,为的并不是以此来教育他们,而是他们本来如此,有更加丰富而多彩的世界,想象的世界、内心的世界,而大人也许离孩子世界太远,不当红装太久了,所以忘记了。我们面对这样的孩子世界,要做的也许只是给予理解和包容。 在记者问:“你有父母与孩子的相处之道? ”的时候,伯宁罕如此答道:“父母与孩子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尽管父母或许不喜欢(孩子气的东西),你必须容忍,要是你容忍他、帮助他,反而有可能让他表现得与有理智的大人一样。”伯宁罕说:某一部分的我,始终只有五岁吧?所以他才如此了解孩子们吧。
在被问到假如孩子正在做件叫你发狂的事,怎么办? 伯宁罕回答:要是不想让孩子做某件事,别说:“不要!”,而说“我们做些别的事”。你转个向,事情会变得好办些。否则,你得到的反应是,他们继续充耳不闻。固执的孩子确实很棘手。这个回答实在是精彩极了,忍不住要八卦的是伯宁罕的成长背景,让他有如此看法。约翰•伯宁罕,1936年生于英国,12岁进入夏山学校就读,20岁进入伦敦中央艺术学院正式习画。他的第一本书《宝儿》为他赢得了生平第一个英国图画书最高荣誉——凯特•格林纳威大奖。从此之后,约翰•伯宁罕每年出版两本书,成为世界知名的图画书创作者,作品更获得“交织着现实与幻想之趣”的最高评价。之后他再度以《和甘伯伯去游河》拿下第二个凯特•格林纳威大奖,而他的《外公》和《请让我留在火车上吧!》已制作成颇受欢迎的动画影片。
夏山学校是他读的第十所学校。伯宁罕出生于英国雪瑞郡一个普通的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位流动推销商,一家人以篷车为屋四处流浪。
由于父亲工作的关系,经常搬家的伯宁罕前前后后换了十所学校,除了绘画艺术课程伯宁罕并不对上学十分感兴趣。历经不断的到处旅行,甚至成为伯宁罕童年时代最大的快乐。
伯宁罕曾言:对我现在工作最好的准备就是这样一个事实——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没有受到任何的压迫。他认为:我只觉得班级太大了,配备了很多电脑或先进仪器。我个人认为在学校,设备如何先进不重要,校园如何完美也不重要,重要的是老师 与 孩子们的关系。我不喜欢看到三十五个孩子坐在满是电脑的教室里,老师让做什么,他们就做什么,这不大对头。我更喜欢看到孩子们受到激励去独创、创新。 我想说的就是孩子们的生活没有变好,反而变糟了。现在的孩子,也许他们作了不少旅行,但旅行对他们来说,只是上飞机,下飞机,到景点。我真高兴,我小时候经历了那么多事。现在的孩子,有那么多的限制。在野地奔跑、玩、做危险的事,全都不能做,绝不能做。
夏山学校想必大家也是有所了解的,教育家的A·S·尼尔曾在《夏山学校》一书中写到:我们“坚信儿童的天性是纯洁善良的,而绝非污浊邪恶的。这一信念在夏山创立以来的40年里从未动摇过,且已成为我们绝对的信仰。”

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他自言他的作品模仿的是大约五岁孩童的眼光与心情,在那个世界里,孩子最大,所有大人们的规矩都不算数。
大家要是仔细阅读他的作品,也可以发现他的许多作品中的孩子,虽然在生活层面仍须依附父母,但他们心中有一块属于自己的、想象丰富、色彩艳丽的空间。
怎么样的教育和环境就会造就什么样的孩子。我想伯宁罕的夏山学校的经历让他的图画书作品和其他的图画书变得如此不同。
伯宁罕认为孩子的理想状态是他们需要爱、安全,还有认识新事物方面的引导,当然还有玩得痛快。 他曾经说一个好的童书作家,应该会和相应年龄的孩子交流,而他自己其实一直都还是一个“五岁的孩子”。于是,他用自己的图画书来向承认展现儿童的内心,希望承认能够理解孩子,多给孩子一点儿宽容和空间。
我想《和甘伯伯去游河》书里,我们都能感受到这一点。当我们了解了约翰·伯宁罕以后再回头去看《和甘伯伯去游河》,也许就有不一样的感受了。
这个周日,我要在福田图书馆的绘本工厂讲这个故事《和甘伯伯去游河》,希望所有的大人孩子都能喜欢这样的一个故事,而不是告诫孩子们,看看你不听话掉到水里了吧,哈哈。
另外,悄悄说,有人知道Mr.gump甘伯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