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故事妈妈询问故事后的延伸活动要如何才能做到既启发了孩子们的思考,又不会毫无引导地让孩子们毫无节制地太过于散乱思绪。这其实是一个故事延伸活动度的把握,对故事的理解可以是多个角度,或者是多个层面的,没有对错高下之分,而只有每个人的理解和角度不同。
面对不同的环境和人群受众,同样的故事讲述人也许会延伸出来的东西也是不同的。除了需要故事讲述人对故事文本或者说图像的深度理解和解读,还需要讲述者根据孩子们的反应有一个即时的回应和交流。
上周给孩子们读了一本故事《100只饿蚂蚁》引发出一些特别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记录下来和大家探讨交流。
《100只饿蚂蚁》故事不复杂,有一群100只饿蚂蚁,出去找食物,听说可以去野餐,蚂蚁们都很兴奋地排着1队,整齐出发,走着走着,其中一只小蚂蚁突然喊停,跟大家说,这样一个接着一个的队伍太慢了,他们需要变换队形,排成2队,一定会比较快,众蚂蚁从善如流,迅速变化队形,变成了2列纵队前进,每队50只蚂蚁。走着走着,小蚂蚁又跳出来说,这样还是太慢,最好能再变换队形,排成4列,这样比较快,蚂蚁们再次迅速移动位置,忙碌半天排好队伍,每队25只蚂蚁,继续前进。走着走着,小蚂蚁再次跳出来要求变换队形为5列,于是每队20只蚂蚁的5列大队继续出发,在蚂蚁们不断变化队形的时候,小动物们都举着食物回来了,小松鼠,小兔子,小鸭子。。。当100只蚂蚁终于变成10列纵队的时候,最慢的乌龟和蜗牛都背着蛋糕和草莓回家来了,小蚂蚁们还在忙碌地变换着队形。终于到达了野餐垫子上,所有的食物空空如也,啥也没有剩下,蚂蚁们终于意识到自己来晚了的时候,众蚂蚁追着那只不断提议大家变换队形的小蚂蚁。。。。。。
小蚂蚁的结局如何呢?很多听故事的小朋友听到这里都意犹未尽,还想继续听下去,可故事已经结束了,怎么办?既然这样,就放弃了其它各种可能的延伸方式,咱自己把故事再续编下去就好了。于是,孩子们开始编故事:小蚂蚁的100个结局。
目的之一,是为了让孩子们知道,一个故事可以有N种结尾方式,只要你想,没有什么不可能的。孩子们的天马行空还真让人惊叹和惊喜,各种意想不到的结局纷纷出现了。小蚂蚁被上天入地各种方式救走了,小蚂蚁重新去寻找食物,再就是小蚂蚁的各种各样的死法。让人惊讶的是,让小蚂蚁各种死去的结局占了绝大多数,被掐死,被打死,被踩死,被压死,被摁死,甚至被僵尸吃掉。。。听起来有点不是滋味,小蚂蚁是其他99只蚂蚁的家人,这样让小蚂蚁去死,是孩子们觉得好玩呢?还是残忍呢?我不动生色地听着孩子们说着小蚂蚁的各种结局。想着要怎么来和孩子们讨论。当所有的孩子都发表完自己的想法之后,我开始提问,请问,小蚂蚁和其他99只饿蚂蚁是什么关系,孩子们略做思考都回答是一家人,好吧,既然是一家人,如果有人犯了错误,应该怎么办?让他消失?毁灭么?当然不是。更何况,小蚂蚁让大家变化队形的本意是什么呢?是故意捣蛋让大家迟到找不到食物么?不是,出发点是为了快速到达找到食物。那结局不理想,好心办了坏事了,怎么办?不原谅他,就想掐死他么?当然不是啦。那刚才小蚂蚁的各种凄惨死法是我们真心想这样的么?或者我们想再编一些小蚂蚁的结局?
孩子们一致想法要重新编写小蚂蚁的结局,这时候的新结局出现了惊天逆转,小蚂蚁几乎没有被99只蚂蚁弄死的了,而是各种办法去找食物补偿,或者请求大蚂蚁们原谅。再不就是天降馅饼来给小蚂蚁解围。还有觉得小蚂蚁聪明让他去展览馆展览的(哈哈,我想小蚂蚁一定不喜欢做展览品的),当然,也有结局是小蚂蚁外出找食物是遇险的,但不再是蚂蚁手足相残了,让人心安不少。
讨论到了一个孩子编写的结局,那个孩子说,小蚂蚁拼命请求大家原谅,如果大家还不原谅,就继续请求,再不原谅,小蚂蚁就去自杀。我又吓了一跳
,这个,也太决绝了,要置大家于何地呀?
于是讨论的话题又转移到了舜的故事:舜作儿子时,父亲用小棒打他,他就站着不动;父亲用大棒打他,他就逃走。
在《韩诗外传》有这么一个故事:孔子的学生曾参是著名的孝子。一天,曾参有了过失,锄草时,误伤了苗,他的父亲曾皙就拿着棍子打他。曾参没有逃走,站着挨打,结果被打休克了,过一会儿才渐渐苏醒过来。曾参刚醒过来,就问父亲:"您受伤了没有?"鲁国人都赞扬曾参是个孝子。孔子知道了这件事以后告诉守门的弟子:"曾参来,不要让他进门!"曾参自以为没有做错什么事,就让别人问孔子是什么原因。孔子说:"你难道没有听说过舜的事吗?舜作儿子时,父亲用小棒打他,他就站着不动;父亲用大棒打他,他就逃走。父亲要找他干活时,他总在父亲身边;父亲想杀他时,无论如何也找不到他。现在曾参在父亲盛怒的时候,也不逃走,任父亲用大棒打,这就不是王者的人民。使王者的人民被杀害,难道还不是罪过吗?"
在父亲失去理智的时候,拿着大棒乱打,如果打死、打伤或者打成残废,他冷静后会感到十分懊悔。这会给父亲的心灵上留下沉重的阴影,永远无法摆脱。这是"不逃"给父亲造成的精神创伤。真正的孝子要逃避父亲的盛怒,避免给父亲造成精神伤害。不管当时鲁国人怎么夸奖曾参,孔子还是严肃地对待此事,以便给后人留下正确的意见。很显然,上述父叫子死的说法,孔子是不同意的。不该死的,就不能轻易地死去,即使有父命。
同样,如果家人因为某些原因生气了,我们需要的是等他们气消了,慢慢讨论清楚,而不是一个冲动就做出无可挽回的事情,是不明智和不理智的。孩子们都接受了这样的做法,表示一定坚信家人的爱可以战胜一切。
从一只小蚂蚁的结局,引发出了孩子们的这么多思考和讨论,我想孩子们的收获不少,对待家人朋友的无心之失,或者是错误失误,需要什么态度,面对自己的失误,要怎么弥补补救,都是可以认真思考的,这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故事会结束了,我还留给孩子们另外一个思考题,你觉得小蚂蚁让大家变换队形的时候,是怎么想的?把你的想法记录下来,和家人朋友做一些探讨。我想故事之外的讨论也一定很有趣,只要你认真去读,每一个故事都是那么有趣,每一个故事的延伸同样也很有趣。
![[故事妈妈成长路]之十--故事的延伸 [故事妈妈成长路]之十--故事的延伸](//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