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太湖大学堂国际实验学校校长:孩子能静定的好处

(2012-09-17 23:09:20)
标签:

转载

分类: 番茄爱学习

孩子能静定的好处

 

作者简介:郭姮晏,美国纽约大学金融、国际贸易双学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硕士,曾任职美国Bankers Trust ,法国Credit Lyonnais Securites,现任台湾老古文化公司总经理,ICI香港国际文教基金会儿童智慧开发研究中心执行理事,太湖大学堂附属国际实验学校校长。

 [转载]太湖大学堂国际实验学校校长:孩子能静定的好处

 

几乎每个成年人看儿童,都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他们天生好动,一刻也不能静下来。于是休闲时,常带他们到充满声光刺激的游乐场所,课业的安排也是一样接一样的,深怕稍一停顿就输给别人。在父母的安排下,能有多少思考经验,则不得而知了。

 

 

 

诸葛亮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静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如果我们错失孩子安静的本质,任其偏向喧闹,对他们身体与精神的发展,将是很大的损失。

 

我们常为心不在焉、未做完一件事又急着做另一件事、似乎很忙碌,但永远无法做好一件事的孩子担忧生气,甚至斥责打骂,最后束手无策时,只好自圆其说:大概是他的个性吧?

     
事实上,孩子是有安静的本质,如果成人懂得安排环境,孩子的心智能奇妙的统整起来,因而变得镇静、喜悦,忙碌、忘却自我,就如同克服了自己,也克服了周遭的小小胜利者。

      
古今伟人成功的共同特质之一,就是能专注到忘我的境界。

     
而孩子学习能力的好坏,也与能否专注有极大的关系,蒙特梭 利博士曾说:注意力集中,是儿童往后一切发展的基础。她以用圆规画圆作比喻,说明专注力有如圆心,当圆心固定时,才能画出完美的圆。

     
许多成人,其实也知道专注力对孩子的重要性,只是大多数不明白专注力是一项特质,只能经由练习而获得,无法经由命令而产生。成人如看到儿童分心、注意力不能集中时,大声斥责或提醒他们要专心,是一点作用也没有的。

    
但是静、定活动的训练,绝对是对孩子专注力的培养和获得,有很大的帮助。

 

因为,儿童在静、定活动的过程中,是以意志控制自己身体的活动,换句话说是以意志(精神)支配随意肌(肉体)。能够完成静定活动,是基于儿童意志力的安静。

 

当我们能静定时,精神状态是放松的,此时脑波会出现α波,而α波很适合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对右脑的开发,相当有帮助。

 

右脑是直觉的脑,因此在右脑发达的时期,给予孩子任何教导,他们都会直觉、没有选择的吸收,同时右脑也是以潜意识为主的脑。

而左脑是显意识的脑,有选择性辨别的能力,会对外来的信息,说:不!因此,当孩子六岁后,左脑功能快速发展,就不会全盘接受父母师长的教导。

 

很怕输在起跑点的父母,过度重视智育(也就是左脑的教育)。其实在婴幼儿时期,人类的右脑特别发达,结果因成人的功利,错失了用右脑强化孩子左脑功能的机会,若左右脑能同时使用时,学习能力可增加二至五倍。而孩子左右脑能均衡,身心才会健全。

 

日本教育学博士七田真认为,每个孩子都有可能成为天才,而秘密关键其实就在右脑。

 

平凡的一般人通常只知道活用左脑,而被称为天才的伟大的画家、音乐家、诗人、作家等,则是从自己的潜意识(也就是右脑)获得灵感。

 

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说:发明是来自于宇宙的无限力量,透过我们表现出来的东西,这在我们放松的时候就会出现。

 

帮助幼儿心灵的开展

 

所谓教育,就是给予适当的环境,协助儿童的发展,并期待人格能健全发展。有一天,意大利教育家,玛利亚蒙特梭利博士,从一位母亲手中抱过一个婴儿,她看着婴儿红润圆胖的脸孔,透出一股难以形容的安详、宁静,于是她发现,原来孩子有天生爱好安静的本性。

 

这个发现,激发了她的灵感。她将安静变成一种游戏,用在小朋友身上,结果收获超乎她的预料,孩子非常喜欢这个游戏,他们一旦认识、体验安静游戏后,便会一再要求多次进行。

 

这显示安静确实是儿童生命本质的一部分。

 

事实上,儿童内部存在着自然发展的法则,有运用自己心智能力、实践自我表现的欲望。成人若懂得站在协助者,而不是干预者的角度,去尊重孩子各阶段身心的发展,他们自然会完善地开展自我。

 

静、定活动的安排,就是有助于孩子心灵的开展,孩子在心灵安静后,能学会听和管理自己的能量,体会内在的安定,对孩子心灵成长有很大的教育意义。而且他们内心获得抒发的渠道后,也会培养关怀他人情感,以及宽容他人的精神。

 

你不必再喊:给我安静了”!

 

老师、家长常为分心的孩子忧虑万分,看着孩子上课或写功课躁动不安、无法专注时,常头痛不已,忍不住对孩子吼叫:安静!”“不准说话!”“到那边去罚站!到底孩子能安静几分钟?

传统的打、骂是一点用处也没有。成人要思考的是如何才能使孩子安静?

 

 

教您一套收心操”

 

可以用在上课前(写功课前、睡前),或孩子情绪躁动时。这个活动将给您不同的经验。

 

步骤一:安静游戏
    
安静游戏让孩子发现宁静
    
并享受其中之美
     
过程中能培养孩子肢体控制的能力
    
与意志力的发展
    
这都有助于专注力的养成

 

1、请小朋友坐在地板上:慢慢盘腿坐下,手放在膝盖上,背部要挺直。

2、小朋友调整坐姿时,老师可将一盆漂亮的盆栽放在中间。(确定小朋友视线都可以看到)

3、你请小朋友们看着盆栽,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4、你以专注的眼神,看过每一位小朋友,确定他们是否安静?

5、接着请一位比较安静的小朋友出来,盘坐在中间,告诉他老师要请你听听,声音从哪里来?

6、你帮坐在中间的孩子带上眼罩,请另一位老师在房间的一个角落敲三角铁(或其它乐器),然后说:请你用手指出声音的方向。或比较声音的大小轻重。直至所有孩子都参与了。

 

活动结束后,老师要所有的孩子都看着老师,告诉孩子:当我的眼睛看着你的时候,你就可以离开回坐位了。

 

给您的话:

 

开始一些小朋友未能有足够的自立能力,但多练习几次,安静”的气氛是可以感染的,孩子会慢慢喜欢。

游戏结束,请小朋友分享感想,他们有些会说不清,因为别的小朋友不安静。分享中你会发现孩子在游戏中,学会专注,安静,也懂得自律尊重别人。

步骤二:腹部无意识呼吸法
     1
、先采取舒服的坐姿,请小朋友把双手迭放在肚子上,静静的把气从腹部完全吐出,手感觉到肚子凹下去,持续做四至八秒。
     2
、再慢慢的吸入清净空气,手感觉到肚子凸起来,持续做四至八秒。

     
步骤三:走在线上
     1、先在教室或大房间地板上画圆形、椭圆形,或直线。
     2
、老师请孩子站到线上,双手自然摆放在身体两侧,脚踩在线上。
     3
、眼看前方,慢慢地脚尖碰脚跟,顺着线走。
     4
、小朋友刚开始以这种方式走在线上,很困难。因此会很专注的看着自己的脚,并努力让自己身体平衡,以免跌倒,或踩到别人。
     5
、但是多走几次之后,孩子天生的平衡感,会帮助他们找到诀窍,不久就可自信地走得专注又顺畅了。
     6
、时间的长短由老师视当时状况而决定,原则上看每位小朋友都能顺畅、专注地走着,一股宁静气氛,能在他们当中产生。
     PS
:为让效果更佳,您可在孩子走线时播放一些心灵音乐。

    
步骤四:我在叫你!
     1
、让小朋友坐在地板上,等他们专注、安静下来。
     2
、老师请孩子专心地看着他的嘴唇。
     3
、老师完全不发出声音,利用唇语轻唤孩子的名字,看到老师叫自己名字的孩子,必须用手摸摸鼻子,表示听到了!
     4
、孩子必须很专注地看着老师的嘴唇,才能知道老师在叫我!”

当您完成这四个步骤后,再开始上课,或让孩子做功课,您将会发现孩子躁动的情绪不见了,学习效果更佳。

 

 

亲子静定活动

 

让我们慢慢来

现在我们一起用点心

不要说话

只能专心吃面包

现在先闻闻它的味道

再慢慢地一口一口吃

你感觉面包的味道

享受面包在口中融化的美味

当你吃完时,在心中默数「123……10

闭上眼睛

再一次回想刚刚吃面包的滋味

 

给您的话:

 

现代人生活紧张,最大的因素就是匆忙急促,做任何事都要求:快!快!快!肌肉常处于紧绷状态,久而久之身心就会产生毛病。更可虑的是,我们也常不知不觉间,要求孩子跟着我们的脚步走。

 

这个练习可让孩子体会到,在寻常的日常生活活动中,放慢速度,专心于当下做的事,脑中无形中会产生α波;轻松中的愉悦经验,会深印孩子脑海。更重要的是,无形中可敏锐孩子的味觉。

 

活动后,可请孩子形容吃到的面包,或分享、讨论这次吃面包的感想,您与孩子可能都有意外的经验。

 

这个活动可在日常例行性的活动中取材,经常进行:如穿衣、走路……您会发现孩子是沉稳、优雅、愉悦的。

 

暂停一下

无论你现在在做什么都停下来,不要动

不要改变任何姿势,但也不要因此暂停呼吸。将手自然垂放下来:头、脖子、肩膀、背部、肠胃、手脚都放轻松, 感觉身体很舒服,深呼吸,吐气彷佛叹气似的。好!多做几次深呼吸(至少五次)。感觉自己身体心里都舒服了,再开始你原来在做的事。

 

给您的话:

 

这个活动,可让孩子体验暂时休息一下,不但身心都会较舒服,工作效率也会更好。

老师可观察孩子的身心状况,随时进行这个活动,当然也可鼓励孩子在觉得需要休息时进行。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