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赏罚并举,让“四心”倡行于世——《人皆有不忍之心》阅读有感

(2022-04-10 16:03:53)
标签:

《人皆有不忍之心》

孟子

赏析

分类: 杂文散记

赏罚并举,让“四心”倡行于世

——《人皆有不忍之心》阅读有感

 

原文: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赏析:

亚圣孟子提出了“性善论”,围绕这一中心,他有许多的阐发,“人心为善”的观点就是其中之一,选自《孟子·公孙丑上》的《人皆有不忍之心》就从“人心为善”的角度论说了人应有的“四心”(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并把“四心”与“四端”(即仁、义、礼、智四个方面的发端)一一对应。

在阐述“四心”之前,孟子先以“人皆有不忍之心”起语,这里的“不忍之心”就是怜悯心、同情心,更准确地说就是仁心。这“不忍之心”非常重要,古代圣王就是凭借它来治理好天下的。但这“不忍之心”并非古代圣王独有,哪怕是普通人,也有“不忍之心”,就好像人看到了小孩要掉到井中,一定会惊惧同情一样,是自然而然的心理,说明人心是本善的。随后引出对“四心”的阐述就顺理成章了。前后的阐述例证,使得文章有理有据,颇具有说服力。

在阐述“四心”的时候,孟子借用了重章叠唱的手法,用反复强调的方式,强调了它们于人的重要性,甚至将之作为人的基本要求。他认为这“四心”是先天带来的,任一个无之,都不能称之为人。言语铿锵,态度明确。

那么,为什么没有这“四心”,人就不能当做人来看呢?孟子在文中告诉我们,因为它们跟仁、义、礼、智关联起来了。作为儒家“五常”之四,仁、义、礼、智是儒家最重要的道德观念,也是孟子最重要的道德认知(孟子在《离娄章句上》有相关的“四德”阐述:“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他认为:“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这“四心”正好对应“四德”,成为“四德”的发端。人如果无“四心”,也就无“四德”,当然无法成为孟子认可的人。

主张“性善论”的孟子,把这些美好的道德品质当做是与生俱来的,但也并不因此否定后天的努力,他认为这只是开始,只是基础,“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这观点虽与荀子的“性恶论”大相径庭(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但后天有转化的可能,可以通过道德教化使人向善),却也认为后天努力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可以使人充实“四心”,扩展“四端”,成就“四德”。孟子强调“四心”的作用,其实已经不仅基于道德的考量,其实还有着深远而且崇高的政治考量的,是为他阐发仁政思想服务的。他认为如果君主能够将他们拥有的“四端”加以扩充,发扬,就能够安定天下。由此观之,“四心”于孟子的学说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仔细思考,孟子的这“四心”既是对内心世界的体察,也是对外部社会的期待,既是对自我的关照,也是对他人的要求,是要由己及人、由个体而社会协调推进的。因为只有自己来做好,于社会而言未免太渺小,只要求他人做好,对自己来说终究德行有亏,只有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才能推动社会的发展,自我的完善。没有恻隐之心,人对他人就无动于衷,哪怕人家遭受何等的苦难,都只会漠视,社会必然缺少关爱,所谓的人道主义也就无法倡行;没有羞恶之心,人就没有正确的道德定位,不能正确认知自己的言行,甚至会造成人生观、价值观的扭曲,给个人和社会带来不良影响;没有辞让之心,人就会你争我抢,造成很多争端,产生许多矛盾,给人群、社会乃至国家、世界带来各种危害;没有是非之心,人对事物就没有正确的判断,就会做出很多错误的选择,就容易行差踏错,造成很多社会问题。由此观之,孟子强调这“四心”是很有意义的,对自己,对他人都是基本的要求。

要说的是,因为孟子持“性善论”,把人的道德当做先天就拥有的基础,把这“四心”当做与生俱来的,所以他只是鼓励“四心”的扩充发展,却未有惩罚的措施,于社会而言,这样的思想是有不足的,他忽视了人性之恶在社会中的负面力量。寄希望于人的自我约束、自我完善,孟子实是过度放大了道德的力量了。我们随便翻翻历史,看看社会,就可以发现违背这“四心”的人事实在是太多了。比如战争中对生命的漠视,希特勒这样的人岂会去同其他种族人的苦难,一纸命令,死人无算;比如骄奢淫逸的贵人们为了追求享受,视礼法为无物,违常乱伦之事处处有之,卖国背祖之事代代有之;比如为了争夺利益,手段无所不用其极的事情比比皆是,君臣可以乱纲,父子可以反目,兄弟可以阋墙,小到争吵,大到战争,惹出了不尽烽火血泪;比如某些人没有判断的能力甚至没有判断的觉悟,要么自以为是,要么随波逐流,要么听风是雨,往往失去正确的立场,今天来抢个盐,明天来屯个米的都是小事,随便抢个劫、杀个人都不当回事的才是真正的可怖。

所以不管孟子的“性善论”是否正确,其以道德来规范人心的做法还是不够力量的。孟子可以把那些没有“四心”的人否定为“非人也”,那些人却不会有这样的自我认知,又或者说他们根本就无所谓。于社会而言,孟子的思想的确具有局限性,甚至可以说,不管是哪个学派的思想,只是以道德的要求就想达到社会大同,国家大治理的目的都是不现实的。像刘备死前劝勉阿斗“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箴言,最终不也成为了耳旁风吗?当道德不足以规范人心的时候,道德的堤坝,就容易被社会的浊流冲垮,由此而产生的危害将非常广大而漫长。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要否定孟子的思想。人若无道德观,单靠法律也是无法遏制人心中的恶的,比如自诩民主公正,法律措施完善的美国,其社会的混乱、犯罪的迭出,也并非我们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待的。道德观的存在,使得人们能够守住底线,不是一味地索取,而是甘为他人付出,从而使善心善行能够给社会带来更多的正能量,促进全人类的和谐发展。孟子强调的“四心”,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有着洗涤人心,引导世道的作用。

这就需要社会的引导,需要上层建筑以赏善罚恶的措施来规范人们的言行,需要人群以夸善贬恶的舆论来引导个人和社会的正确价值观和道德观,让“四心”真正倡行于世。当有些人缺乏同情、不知羞耻的时候,舆论就应该对他们进行斥责,人群就应该将他们孤立,让他们在名利方面都受到损失,从而知道作为人不应该放弃种种美好的品质;当有些人不管是非对错,只知恣意妄为,只是任意抢掠的时候,法律法规就应该以相当严厉的方式使得他们心存畏惧,从而不敢轻越雷池;当有人做出了善举,体现了美德的时候,舆论就应该对他们进行表彰,人群就应该对他们进行鼓励,使得他们深受鼓舞,愿意将行为持续下去,并在内心中加强对道德的认知;当有人为国为民,有益于人类的时候,国家各级政府部门、社会各种组织就应该对他们进行奖励并宣传,使得他们不仅自身得到肯定,也成为民众的典范,从而引导更多的人形成大义。

社会是现实的,人心是复杂的,我们不能希望每个人都能够因道德的熏陶而变成圣人,而且“水至清则无鱼”,社会也无法在这样的前提下发展。但是缺失了道德的社会,以完全物欲的形式也无法长期存在下去。道德的作用就是要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使人心保持善良与仁爱,从而不至于沦落到“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你死我活的境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丛林法则毕竟是太残酷了,优胜劣汰的最终结果,恐怕就只能是自取灭亡又或者同归于尽了。孟子的“四心”能够使得我们保持作为人的清醒,不至于在滚滚红尘中迷失自我,也能够使得社会、国家保留和谐的发展关系,不至于血腥抢掠、肆意欺凌中丧失前景。

从这样的角度来说,以赏罚并举的方式,来让诸如孟子的“四心”思想这样的道德观倡行于世是很有意义的。如果社会能够长期贯彻,造成一个美好的社会,并非只是一个美好的空想。让人欢欣的是,我们的国家,也正在做着这样的事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