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孔子思想理论的中华民族精神(八)

(2013-06-24 15:59:45)
标签:

文化

孔子思想理论的中华民族精神(八)

——勤奋治学。

中华民族自古就大兴教学之风,提倡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勤奋治学精神。殷高宗武丁,曾经向他的卿相傅悦请教,说:“我从前曾向甘盘学习,不久就跑到荒野,居住在黄河边。后又从黄河边来到亳。品德、学业始终没有明显的进步。你应当训导我,使我具有远大的志向。如果我作甜酒,就靠你提供麴和;如果我作羹汤,就靠你提供盐和梅。你要在各个方面训导我,不要嫌弃我,我一定能够履行你的训导。”(“台小子旧学于甘盘,既乃于荒野,入宅于河。自河徂亳,暨厥终罔显。尔惟训于朕志,若作酒醴,尔惟;若作和羹,尔惟盐梅。尔交修予,罔予弃,予惟克迈乃训。”)傅悦明确告诉他说:“学于古训乃有获。”如果“事不师古”,就无法“克永世”。(《尚书·说命下》)傅悦最早提出了“学半”的主张。所谓“学半”,就是现代人所说的“教学相长”。教与学的过程,对于学生来说,当然是必不可少的学习;而对于授课的老师来说,同样是必不可少的学习。“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礼记·学记》)高宗武丁是实现商朝中兴的一位帝王。商朝自小辛、小乙两位帝王之后,国运明显衰颓。武丁继位之后,国家社会便开始复兴。这与武丁重视教学、真诚求教、虚心学习有直接的关系。古代的教学之风,到了春秋时期就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系统。孔子思想理论,全面继承、发展了中国古代的教学之风,首次提出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思想概念。子贡问孔子说:“后代将要用什么言语来称道你老先生呢?”孔子说:“我哪里值得后代称道呢?如果不得不提及这件事,那就是爱好学习而不满足,喜欢教人而不疲倦。大概只是这些吧!”(子贡问孔子曰:“后世将何以称夫子?”孔子曰:“吾何足以称哉?勿已者,则好学而不厌,好教而不倦,其唯此邪!”《吕氏春秋尊师》)子贡问孔子说:“老师你已经称得上圣人了吧?”孔子说:“圣人我还不够格,我不过做到了自己学习不满足,教诲别人不懈怠罢了。”(子贡问于孔子曰:“夫子圣矣乎?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孟子·公孙丑上》)又说:“如果说到圣人和仁者,那我怎么敢当!然而说我工作、学习从不满足,教诲别人从不懈怠,仅仅如此罢了。”(“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论语·述而》)“(把所见所闻)默默记住,学习不满足,教诲别人不懈怠,这三点我做到了哪些呢?”(“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与此同时,孔子对于发扬重教兴学之风,作出了更为细致的阐述。

第一,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养成学习进取、尊重知识的社会风气。提高认识,重视学习,不单纯是对学生提出的要求,更是对老师提出的要求。先当学生, 后当老师。自己学习好了,才有资格当老师。孔子说:“不学习怎么去做事,不思考怎么会有收效,弟子们一定要以此自勉,这样才能称得上是人们的老师。”(“弗学何以行,弗思何以得,小子勉之,斯可谓师人矣。”《中论治学》)学习知识,涵养道德,对于个人和家庭,对于社会和国家,都是极为重要的。孔子说:“要想有知识就要去请教,要想有能力就要去学习,要想为国效劳就要事先充分准备,要想事业善美就要吃苦耐劳。国家危难,就要把邪恶之人寻找出来予以清除,这样一来国家就太平了;心中惑乱,就要把邪恶意念寻找出来予以消除,这样一来道德观念就纯正了。”(“欲知则问,欲能则学,欲给则豫,欲善则肄。国乱则择其邪人而去之,则国治矣;胸中乱则择其邪欲而去之,则德正矣。”(《尸子处道》)又说:“……年幼时不努力学习,年老后未能以自己为榜样去教育后人,我为此感到耻辱。”(……幼不能强学,老无以教之,吾耻之。”《荀子宥坐》) 孔子常常讲述自己的亲身体验,用以启发学生们的学习自觉性。他说:“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一个爱好古代文献、勤勉学习求得知识的人。”(“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学习知识好像(赛跑一样)唯恐赶不上,(赶上了)又惟恐掉下来。”(“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论语·泰伯》)“我在少年时期就喜欢读书学习,到了老年又听到了很多事理,所以我的学问就更加广博了。”(“丘少而好学,晚而闻道,以此博矣。”《慎子·佚文》)“就是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庄,一定有像我这样具有忠信品德的人,只是不如我爱好学习就是了。”(“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公冶长》)孔子平时注意观察学生们的学习表现,激励先进,鞭策后进。他说:“(学习成绩)如同蚂蚁洞口的小土堆,只要继续前进,我就赞许他;(学习成绩)如同一座山丘,如果停止不前,我就不赞许他了。现在有些人学到的东西还不如一个疣赘,却自满自足地要做别人的老师。”(“如垤而进,吾与之;如丘而止,吾已矣。今学曾未如赘,则具然欲为人师。”《荀子宥坐》)孔子的这些思想观点和教学方法,自然会在学生中产生共鸣。例如,子夏就说:“天天能学到新知识,月月能牢记新学到的知识,可以说是好学了。”(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论语·子张》)颜渊也曾感慨地说:“(老师的学问)抬头远望,觉得越看越高;深入钻研,感到越钻越深。看看好像在前面,忽然又觉得在后面。老师善于循序渐进地诱导我们,用古代文献来丰富我们的知识,用礼仪准则来规范我们的言行,我想停止前进也不可能,直到用尽我们的才智。好像有一个高超绝顶之处就在前面,虽然想跟从而去,如果无人帮助也只得停止。”(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论语·子罕》)如果发现有人不思进取,不愿学习,孔子就针对不同的对象,进行说理开导。冉求对孔子说:“我不是不喜欢你的学问,是我能力跟不上。”孔子说:“能力跟不上的人,是在中途力竭而止,现在你是未起步就停止前进了。”(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论语·雍也》)

第二,既重视知识教育,更重视思想道德教育。中国古代的教学,十分注意联系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侧重于思想道德教育,并视此为最有成效的教学之道:“大学的教育方法,在学生的邪念尚未萌发的时候就加以防禁,叫做‘预防’;当学生可以教育的时候及时进行教育,叫做‘适时’;不超越阶段而循序渐进地施教,叫做‘顺序’;互相观察对比,发扬好的学习成果,叫做‘观摩’。以上四条,就是教育兴盛的办法。……坏事发生了然后加以制止,就会遇到抵触而难以奏效;过了学习年龄然后学习,就会是勤苦而难有成就。……善于唱歌的人,能使别人跟着他唱;善于教育的人,能使别人继承良好的人生志向。……君子知道获得学识的深浅难易,而又了解学生天资的高低差异,然后能广泛地因材施教;能广泛地因材施教,然后才有资格做老师。”(“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生也。……发然后禁,则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礼记·学记》)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人不但重视思想道德教育,而且强调要抓紧适龄教育,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孔子的教学观念,显然受到了这些思想认识的影响。只是他既重视思想道德教育,又重视知识教育。认为知识和道德,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他说:“没有知识的人,属于死人一类,虽然他还没有死,可是对他人的拖累却一定又多又沉重。然而多有知识的人,他的用心必须善好。多有知识而能用于造福他人,这就好了。如果用于危害他人,这就不好了。”(“无知者,死人属也,虽不死,累人者必众甚矣。然多所知者,好其用心也。多所知者,出于利人即善矣。出于害人即不善也。”《说苑杂言》)孔子还认为,具有好学精神这本身就是一种美德。他说:“从早到晚努力学习以等待答问,……不祈求积蓄财货,而以拥有知识为财富。……博览群书而永不间断,力行仁德而从来不懈怠,……广泛学习而知所宜行;钻研前代典籍,以砥砺品性。”(“夙夜强学以待问,……不祈多积,多文以为富,……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博学以知服。近文章,砥厉廉隅。”《礼记·儒行》)“爱好学习就是近乎智,力行伦理道德就是近乎仁,懂得羞耻就是近乎勇。”(“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礼记·中庸》)“君子吃不追求饱足,居不追求安适,办事敏捷而说话谨慎,主动亲近贤德人士以纯正品行。这种人可以说是好学的了。”(“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又说:“所谓努力做到诚,就是要选择善美目标始终固守下去。广泛地学习,详细地询问,谨慎地思考,清晰地辨别,忠实地贯彻实行。要么不学,学了没有学懂就不中止。要么不询问,询问了还没有弄明白就不中止。要么不思考,思考了仍然不得要领就不中止。要么不辨别,辨别了仍然不明白真相就不中止。要么不实行,实行了未达笃厚程度就不中止。别人一次能做到,我就用百倍的功夫去做。别人十次能做到,我就用一千次的功夫去做。真能坚持这种方法,虽是愚昧之人一定会变得聪明。虽是柔弱之人,一定会变得坚强。”(“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礼记·中庸》)在孔子这里,学习不仅仅是增长文化知识,更为重要的是砥砺道德品行。

第三,求知若渴,学无常师。孔子认为,教学内容,既包括书本知识,也包括实践知识。随时随地都能碰到值得学习的内容,而且都能从中学到有益的知识。这些也是孔子的亲身体验。“孔子到了太庙,每遇到未见过的事就向他人请问。有人说:‘谁说鄹大夫的儿子懂得礼,他来到太庙,每遇到未见过的事就向他人请问。’孔子听到这话,说:‘(不懂就问)这正是合乎礼呀。’”(“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论语·八佾》)孔子听到了(郯国君王向鲁昭公讲述古代官制)这件事,就去进见郯国君王.并向他学习古代官制知识。事后告诉别人说:“我听说:‘天子已经失去的古代官制,其学问还保存在边远民族的民间’。这话是可以相信的。” (仲尼闻之,见于郯子而学之,既而告人曰:“吾闻之:‘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犹信。”《左传·昭公十七年》)孔子这种不局限于书本而广泛多学的求知态度,受到了弟子们的高度赞许。“卫国的公孙朝问子贡说:‘孔子的学问是从哪里学来的?’子贡说:‘文王、武王的治国之道,并没有埋没在地下,还在人间流传,贤能之士,能记住大的方面。非贤能之士,也能记住一些小的方面。没有什么地方不会流传文王、武王的治国之道。我老师孔子哪里不能学?何必要有固定的传授老师呢?’”(“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论语·子张》)春秋时期的官办教育,常常出现这样的毛病:“当今的老师,只会照本宣科,又多向学生提问(来掩盖自己的空虚),解说又无定见;只顾赶进度而不顾学生的接受程度。教学生不是出于诚心,不能把自己的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所教内容本来就错误百出,提问学生自然就是答非所问。这样一来,所以学得不明不白而怨责老师,苦于课程太难而不知学有何益。虽然完成了学业,而学后很快忘记。教育的不成功,就是由此造成的吧!”(“今之教者,呻其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礼记·学记》)孔子的学无常师,正是因为完全避开了官方教育制度的上述弊端,才取得了辉煌的学业成果。而孔子所推行的教学改革,也正是为了避免当时教学存在的上述通病。孔子在教育指导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等方面所进行的一系列改革(见《千古孔子·教育贡献》),已经使中国古代教育面貌一新,在中国教育史上树立起了一面堪称教育典范的光辉旗帜。

第四,敬重老师,充分发挥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能作用。中国自古就有尊师的优良传统。《礼记·学记》说:“善于学习的学生,老师省力而事半功倍,从而把教学成果归功于老师;不善于学习的学生,老师辛苦而事倍功半,从而把问题怨责于老师。”“贯彻教学的原则,尊敬老师是最难做到的。老师被尊敬之后,教学的原则才会受到尊重;教学的原则受到尊重,人们才会严肃认真地对待教学。因此,国君不敢视臣为臣的情况有两种:臣在担当尸(祭祀主持)的时候,不敢把他当作臣来对待;臣在担当君王老师的时候,不敢把他当作臣来对待。依照大学的礼制,身为老师虽然在天子面前接受诏示,也无须北面称臣,以表示尊敬老师。”(“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之敬学。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孔子身为老师,自然很少讲到学生应该如何尊敬老师,所以我们现在尚未见到他在这方面的有关言论,但孔子尊敬老师的实际行动,却为中国古代尊师重教传统,涂上了更浓的色彩。据《庄子·渔父》记载,孔子在“缁帷之林”遇见一位渔父,经过短暂交谈,发现对方有精深的学问和高尚的道德品行,愿意请教师从,并对他表示了极度的尊崇和礼敬。子路对孔子的礼敬表现,有所怀疑。“子路倚靠车子问孔子说:‘我在老师门下当差役很久了,未曾看到您待人如此尊敬。即使是万乘之国的人主,千乘之国的君王,见到您没有不平等相待,而您有时还表现出高傲的容色。今天渔父拿着船篙乖理站立,而您却弯腰如磬;同您说话时,您先拜而后回应,这不是太过分了吗?弟子们都责怪您了,渔人为什么会得到这样的礼待?’孔子手扶车前横木叹息说:‘很难啊,你是太难教化了!你潜心学习礼仪已有很长时间了,而鄙陋之心至今尚未改掉。进来,我告诉你,遇到长者不恭敬,就是失礼;见到贤者不尊重,就是不仁。他若不是至人,就不能使人谦下;谦下不精诚,就学不到真学问,所以常常有人因此而伤害自身。太可惜啊,人之不仁所造成的祸患,没有比这更大了!而你子路却有这种毛病。天理自然法则,是天下万物所必须遵从的。天下万物失去它就会死亡,得到它就会生存。作任何事情,违背它必然失败,顺从它才能成功。所以天理自然法则的所有显示,圣人都会遵从。今天遇见的渔父,他理解和把握天理自然法则,已经有了很高的水平,我敢不尊敬他吗?’”(“子路旁车而问曰:‘由得为役久矣,未尝见夫子遇人如此其威也。万乘之主,千乘之君,见夫子未尝不分庭抗礼,夫子犹有倨傲之容,今渔父杖逆立,而夫子曲腰磬折,言拜而应,得无太甚乎?门人皆轻夫子矣,渔人何以得此乎?’孔子扶轼而叹曰:‘甚矣,由之难化也!湛于礼义有间矣,而朴鄙之心至今未去。进,吾语汝!夫遇长不敬,失礼也;见贤不尊,不仁也。彼非至人,不能下人。下人不精,不得其真,故长伤身。惜哉!不仁之于人也,祸莫大焉,而由独擅之。且道者,万物之所由也。庶物失之者死,得之者生;为事逆之则败,顺之则成。故道之所在,圣人尊之。今渔父之于道,可谓有矣,吾敢不敬乎?’”)上面这些是要说明:尊敬老师,是社会文明进步所必需;对于有学识、人品好的优秀人才,都应该表示尊敬,虚心向他们学习,把他们当作传播文明的老师。

第五,尊重知识、尊重贤才,真诚“礼贤下士”,是一种高尚的社会美德。翻阅中华文明发展史,凡是真诚尊重知识、尊重贤才者,都会受到全社会的拥戴。孔子高度评价古代圣明帝王的这种美德,积极弘扬这种美德精神。他说:“真伟大呀,江河大海!(江河大海的伟大)是因为它们处于低下的位置。所以低于天下之川的江河必然宽广,谦恭对待天下之士的人必然伟大。” (“大哉,河海乎!下之也。夫河下天下之川故广,人下天下之士故大。”《尸子明堂》)“周公真伟大啊!身处高位而更加谦恭,……”(“周公其盛乎!身贵而愈恭。……”《荀子儒效》)并说:“富有尊贵之人对人谦恭,谁不同他交往?富有尊贵之人对人敬爱,谁不同他亲近?对众人的共同语言没有违背,就能称得上是知言了;众人都向往你的言行,你就称得上是知晓时势了。”(“以富贵为人下者,何人不与?以富贵敬爱人者,何人不亲?众言不逆,可谓知言矣;众向之,可谓知时矣。”《说苑杂言》)

上面这些已经全面阐明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深层意义。我们不能把孔子倡导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治学风范,简单地理解为教育战线的一种治学态度,而是要在全社会树立起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和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风尚。所谓“学而不厌”,所谓“尊师”,不只是学校学生应该遵行,全社会所有人都应该遵行;不只是普通老百姓应该遵行,社会最高领导层尤其应该遵行。能否“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能否“尊师”,不仅反映出了道德主体的人格品性,对其人生事业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是衡量全社会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志,对社会的文明进步会产生广泛影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