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思想理论的中华民族精神(七)
(2013-06-13 16:14:48)
标签:
文化 |
孔子思想理论的中华民族精神(七)
——诚实忠厚
中华传统文化和孔子学说一贯高扬诚实守信、公道正派、严己宽人的忠厚品性。诚实就是讲究诚信,既不自欺,也不欺人。诚实的反面便是虚伪、欺诈、不实。中国古代思想家认为,诚实不欺乃一切德行的基础,是最基本的道德。只有出于诚实,才能切实地为善去恶。诚与信相通,诚信是指与人相处以及在朋友之间应该讲究信用,信守诺言,诚实不欺。孔子把信作为“士”的行为标准之一:“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还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孔子的学生子夏提出:“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诚信之人,绝对不会欺骗人。宰我问孔子说:“作为仁者,虽有人告诉他说:‘井里掉下去了一个有仁德之人’,他会跟着跳下去吗?孔子说:“怎么能那样做呢?对 于君子,可以鼓动他舍身救人,不可以陷害他;可以设法超过他,不可以蒙骗他。”(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其为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论语·雍也》)孔子又说:“说过的话照着做,那么说话就不能掩饰伪装了;做过的事如实说,那么做事就不能掩饰伪装了。所以君子很少说话,而是用行动来成全自己的诚信。这样一来,人们就不会夸大自己优点,缩小自己缺点了。《诗经》说:‘白玉有斑点,琢磨可变美。语言出差错,追也追不回。’”(“言从而行之,则言不可饰也;行从而言之,则行不可饰也。故君子寡言,而行以成其信,则民不得大其美而小其恶。《诗》云:‘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礼记·缁衣》)在与朋友以及与他人的交往之中,必须怀有真实的情感,以真心换来真心,来不得半点虚假。孔子说:“花言巧语,装作笑脸,谄媚讨好。这种行为左丘明认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对他人心藏怨恨而在口头上又表示同他友好,这种行为左丘明认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论语·公冶长》)“花言巧语,装作笑脸的人,很少是有仁德的。”(“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花言巧语足以败坏道德。小事不忍耐,就会败坏大事业。”(“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卫灵公》)孔子又说:“君子不用虚假的表情与他人亲近。如果感情疏远而外表装作很亲热,这在小人中间,就是那些挖墙洞、爬墙头的小偷吧!”(“君子不以色亲人。情疏而貌亲,在小人则穿窬之盗也与!”《礼记·表记》)“君子在服丧者的身边,如果不能资助他,就不问他需要多少丧葬费;在病人的身边,如果不能馈赠他,就不问他需要那些物品;来了客人,如果不能招待往宿,就不问他往在何处。所以君子之间的交往平淡如水,小人之间的交往浓郁如酒。君子交往虽平淡而友谊长存,小人交往虽浓郁而交情往往受到损害。”(“君子于有丧者之侧,不能赙焉,则不问其所费;于有病者之侧,不能馈焉,则不问其所欲;有客不能馆,则不问其所舍。故君子之接如水,小人之接如醴。君子淡以成,小人甘以坏。”《礼记·表记》)孔子认为,有些人企图通过虚假的诺言来笼络人心,这实际上是在引祸上身。他说:“许诺给人以好处而不兑现,就会把怨恨和灾祸引上身。所以君子与其空有诺言而受到责难,宁可不作承诺从根本上杜绝怨恨。”(“口惠而实不至,怨及其身。是故君子与其有诺责也,宁有已怨。”《礼记·表记》)
只有诚实守信之人,才能公道正派,正直无私。孔子说:“为人生存于世应该正直。不正直之人虽能生存,那只是由于侥幸才避免灾祸。”(“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论语·雍也》)子路将要远行,来向孔子告辞说:“请问老师,怎样才能同新交的朋友保持亲近?怎样才能说的少而可以让人照着我说的去做?怎样才能长久的成为优秀士子而不犯过失?”孔子说:“要想同新交的朋友保持亲近,大概须要自己正直无私吧!要想说的少而又能让人照着去做,大概须要自己诚实不欺吧!要想长久成为优秀士子,大概须要自己遵循礼制吧!” (子路行,辞于仲尼曰:“敢问新交取亲若何?言寡可行若何?长为善士而无犯若何?”仲尼曰:“新交取亲,其忠乎!言寡可行,其信乎!长为善士而无犯,其礼乎!”《说苑•杂言》)齐国人高廷问孔子说:“我高廷爬过陡峭的高山,走过坎坷不平的道路,身穿蓑衣,满怀精诚之心来请教事奉君王应该遵循的准则,希望老先生能够明确告诉我。”孔子说:“(事奉君王)要真诚地保卫他,恭敬地辅佐他。对待任何人都不能懈怠,发现君子人才就推荐任用,发现邪恶小人就退避远离。革除你自己的不良心态,正直无私地给人以帮助,并且要有敏捷的行动和善美的礼仪。(这样做了之后)即使远隔千里,也会亲如兄弟。如果言行不一,行动不敏捷,办事不合礼仪,即使住在对门也不会有往来。”(齐高廷问于孔子曰:“廷不旷山,不直地,衣蓑提,执精气以问事君之道,愿夫子告之。”孔子曰:“贞以干之,敬以辅之,待人无倦,见君子则举之,见小人则退之。去尔恶心,而忠与之,敏其行,修其礼,千里之外,亲如兄弟。若行不敏,礼不合,对门不通矣。”《说苑•杂言》)孔子赞美虞舜一生始终公道正派、耿直无私,认为他“君天下,生无私,死不厚其子。”(《礼记·表记》)孔子还曾经称赞晋国正卿叔向的正直无私,说:“叔向,是具有古德遗风的正直人士。治理国家制定刑罚,对于亲属毫不包庇荫蔽,三次指责其弟叔鱼的罪恶,没有稍微为他从轻论罪,应该说是合乎义的,也可以说是公道正直了。平丘会盟时,指责他贪财,以宽免卫国,未让晋国背上凶暴的坏名声。让鲁国季孙如意回国,指说他的欺诈,以宽免鲁国,未让晋国背上凌虐的坏名声。处理刑侯案件,指出他的贪婪,以严格执行法律,未让晋国背上偏颇的坏名声。说三次话,除三次恶,增三种利。犯罪的亲人被杀而名声更加显荣,这是由于符合义的结果啊!”(“叔向,古之遗直也。治国制刑,不隐于亲,三数叔鱼之恶,不为末减,曰义也夫,可谓直矣。平丘之会,数其贿也,以宽卫国,晋不为暴。归鲁季孙,称其诈也,以宽鲁国,晋不为虐。刑侯之狱,言其贪也,以正刑书,晋不为颇。三言而除三恶,加三利,杀亲益荣,犹义也夫!”《左传·昭公十四年》)孔子认为,公道正派、正直无私的人,不会同任何人做任何私下交易,更不会去牟取私利,他说:“私下给予的恩惠而不合乎仁德,君子是不会接受的。《诗经》说:‘人们爱我贵在教,教我走上至善道。’”(“私惠不归德,君子不留焉。《诗》云:‘人之好我,示我周行。’”《礼记·缁衣》)又说:“放于利而行,多怨。”(《论语·里仁》)
诚实守信之人,既有爱人之心,又能尊敬他人,所以都能尊老爱幼,礼貌待人。孔子说:“君子以义(对世事)作判断,依礼动作,用谦逊语言表达,用诚实态度成全,这才是真正的君子啊!”(“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论语·卫灵公》)孔子把尊老爱幼与诚信道德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说:“孝敬老人慈爱幼小,诚信仁德遵循道义,看轻财富避免埋怨,这大概就是柳下惠的品行。” (“孝子慈幼,允德禀义,约货去怨,盖柳下惠之行也。”《大戴礼记•卫将军文子》)还说:“爱好学习就聪明,怃恤孤弱就仁惠,恭敬老人就近乎知礼。如果能够诚笃恭敬天下所有的人,对他的荐举任用,适宜担任朝廷的重臣。”(“好学则智,恤孤则惠,恭老则近礼。克笃恭以天下,其称之也,宜为国老。”《大戴礼记•卫将军文子》)在中国古代的乡村,尊老风气十分浓厚。孔子在日常生活中,对于普通民众,都能以礼相待。“举行乡人饮酒礼,等老年人出去后,自己才出去。”(“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论语·乡党》)
诚实守信之人,都是对己严、对人宽,并且都能勇于改过。孔子说:“对外宽容而内心耿直,把自己放在道德标准监督之下的自我约束之中,严格要求自己而不苛求于人,以坚守善良品行生存于世,从来没有忧惶不安的心情,这大概就是蘧伯玉的品行。”(“外宽而内直,自设于隐栝之中,直己而不直于人,以善存,亡汲汲,盖蘧伯玉之行也。”《大戴礼记•卫将军文子》)又说:“从自我矫正过失之中得到乐趣,严格要求自己不苛求别人,因为坚持善行未被重用而不忧郁不乐,这就是蘧伯玉的品行。”(孔子曰:“自设于隐〔櫽〕栝之中,直己而不直人,以善废而不邑邑,蘧伯玉之行也。”《尸子•劝学》)孔子的学生曾子,为了不断改正自己的错误,每天都要多次自我反省,他说: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孔子认为,虚心听取别人的批评意见,是改正错误的有效方法;如果听到批评意见而不改正错误,就不是诚实守信的应有表现。他告诉子张说:“颛孙师,我想听到那些批评意见,是为了改正我这里的过失。如果听到那些批评意见而不改正我这里的过失,虽然听到了批评意见又有什么益处呢!”(孔子谓子张曰:“师,吾欲闻彼,将以改此也。闻彼而不改此,虽闻何益!”《中论•修本》)孔子还认为,不论是什么人,包括古代帝王,只要虚心听取批评意见,认真改正错误,就能得到大众信任,成就自己的大业;反之,就必然失去大众信任,导致身败名裂。他说:“往昔夏桀王、商纣王不承认自己的过错,他们国家的灭亡就很迅速;商汤王、周文王能够承认、改正自己的过错,他们国家的兴盛也很急速。有了过错而能改正,就不能认为是过错。”(“昔桀纣不任其过,其亡也忽焉。成汤文王知任其过,其兴也勃焉。过而改之,是不过也。”《韩诗外传》卷三第十七章)
诚实守信之人,都能善交朋友,宽容待人,最广泛地团结他人。孔子说:“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君子同大众亲密而不同少数人勾结,小人只同少数人勾结而不同大众亲密。”(“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君子庄重而不争名夺利,合群而不暗结私党。”(“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论语·卫灵公》)善交朋友,就应该不分贵贱,一视同人。“轻率地和贫贱朋友断绝来往,而郑重地和富贵朋友断绝来往,这是爱好贤德之心不坚定,而嫉恨邪恶之心不明显。即使有人说这种做法不是为了私利,我是不相信的。《诗经》说:‘朋友相助,礼仪为先’。”(“轻绝贫贱,而重绝富贵,则好贤不坚,而恶恶不著也。人虽曰不利,吾不信也。《诗》云:‘朋友攸摄,摄以威仪’。”《礼记·缁衣》)为了广交朋友,最大限度地团结多数人,就不应该采用子夏的办法:“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而应该采用子张的办法:“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为了统一认识,子夏的学生与子张进行了一次专题对话:“子夏的学生问子张怎样交朋友。子张说:‘子夏是怎么说的?’子夏的学生回答说:‘子夏说:有才德的人就和他交往,没有才德的人就拒绝来往。’子张说:‘我听到的和这种看法不同。君子尊重贤人也容纳普通的民众,赞美水平高而有才能的人,也同情水平低没有很多才能的人。我是大贤人嘛,对于别人有什么不能容纳呢?我不是贤人嘛,别人将会拒绝我,我怎么有可能去拒绝别人?’”(“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论语·子张》)子张的观点,正是接受了孔子的思想观点。孔子曾说:“学生们要自我勉励。你们自己不嫌弃别人,还会有人嫌弃你们。要是自己嫌弃别人吗,别人就会离你们更远了。”(“弟子勉之。汝毋自舍,人犹舍汝。况自舍乎,人违汝其远矣。”《中论•修本》)正因如此,诚实守信之人,最善于同别人合作共事,同心同德,团结协力,互助互利。孔子说:“君子的处世之道,无论是出来做官还是退隐在家,无论是缄默不语还是畅怀议论(都能和同于人)。两人同心,其锐利足可断金;同心的语言,其香味如同蕙兰。”(“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周易·系辞上》)社会上的合作伙伴能否长期坚持下去,关键在于合作双方的道德信念和诚实情感。孔子用一种野兽打比方说:“北方有一种野兽,名字叫蟨。前足短而像鼠足,后足长而像兔足。这种野兽,对于蛩蛩、巨虚两种野兽非常亲爱,吃到了甘草,必定咬下一些送给蛩蛩、巨虚;而蛩蛩、巨虚看到有人过来,必定背起蟨兽逃走。蟨兽并不是生性就亲爱蛩蛩和巨虚,它亲爱它们,是因为要借靠它们能够快跑的腿脚。蛩蛩、巨虚也并非生性就亲爱蟨兽,它们亲爱它,是因为须要得到它赠送的甘草。禽兽昆虫尚且知道彼此之间互相亲近帮助和互相报答,何况是立志兴业建功扬名天下的士君子呢!”( “北方有兽,其名曰蟨,前足鼠,后足兔。是兽也,甚矣其爱蛩蛩、巨虚也。食得甘草,必啮以遗蛩蛩、巨虚,蛩蛩、巨虚见人将来,必负蟨以走。蟨非性之爱蛩蛩、巨虚也,为其假足之故也。二兽者亦非性之爱蟨也,为其得甘草而遗之故也。夫禽兽昆虫犹知比假而相有报也,况于士君子之欲兴名利于天下者乎!”《说苑•复恩》)孔子以此为比喻,显然不是用以说明利益重于友情,而是强调立身处世必须具有真诚的道德情感,应当知恩图报。
诚实守信之人,都具有淡泊名利、谦逊礼让的个性特征。孔子说:“具有龙的品德而坚守中正之道的人,日常说话很诚实,日常做事很谨慎,杜绝邪恶而保全真诚,为善于世而从不自我夸耀,用自己广博美德感化天下。《周易》说:‘龙出现在地上,利于出现大德之人。’说明临世的大人已具备君王品德。” (“龙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德也。”《周易·文言》)又说:“有贡献而不自夸,有功德而不自居,这就是忠厚的极致了。这是告诉人们应该自卑其功而甘居人下。品德要讲端正,礼节要讲恭谨;为人谦虚,就是竭尽恭谨以保全他们受到世人尊敬的地位。”(“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语以其功下人者也!德言盛,礼言恭;谦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周易·系辞上》)孔子认为,领导者与其属下共事,尤其应该薄己厚人,恬淡为上,胜而不美。“事情做得好归功于他人,做得不好归咎于自己,人们就不会争名夺利;事情做得好归功于他人,做得不好归咎于自己,怨恨就会逐渐消失。”“事情做得好归功于他人,做得不好归咎于自己,人们面对荣誉就会互相谦让。”(“善则称人,过则称己,则民不争;善则称人,过则称己,则怨益亡。”“善则称人,过则称己,则民让善。”《礼记·坊记》)还说:“先王给死了的人追封一个尊贵的谥号,只是在他的许多美德中节选一种美德,这是羞于美好名声超过实际行动。所以君子不夸大自己完成的事情,不夸耀自己的功绩,以求符合真实;有了错误不会重犯,以求敦厚;表彰别人的善行,赞美别人的功绩,以求礼待贤人。所以君子虽然自我谦卑,而人们都对他非常尊敬。”(“先王谥以尊名,节以壹惠,耻名之浮于行也。是故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以求处情;过行弗率,以求处厚;彰人之善而美人之功,以求下贤。是故君子虽自卑,而民敬尊之。”《礼记·表记》)孔子还曾说过:“……依据天地自然规律,稍有成功而乐享其成者,未尝能够保持长久。大凡学习之人,因为虚心接受教育所以才能学有所得,如果自己无知而坚持自我满足的态度,那么天下的劝善箴言都无法听进耳朵了。从前唐尧登上天子之位,还是保持着诚信恭敬的谦逊态度,虚心和气地对待下级臣民,所以百年之后仍然声威鼎盛,直到今天其圣明更加彰显。昆吾君王自觉良好而自满自足,极力抬高自己而毫不示弱,因而当时就亏损败落,到如今更加令人厌恶,这不是自我贬损就长进、自我满足就缺损的最好征验吗?所以我说,为人谦逊,就是竭尽恭谨以保全受到世人尊敬的地位。《周易•丰卦》讲过,太阳明亮走动,所以到了正中午能够最亮最大,如果到了最亮最大,就要开始亏损了,我们应该以此为鉴戒。(如不以此为鉴戒)天下的劝善箴言就不能送到我们的耳边了。太阳到了正中午就开始西斜,月亮到了满圆就开始亏损,天地大自然的盈满和亏损,都是依据时日的推进而休养生息。所以圣人不敢自居于极盛,乘车出行遇到三个人就要下车致敬,遇于两个人就要凭轼致礼,以此来调节盈满和亏损,才能保持圣明的长久。”(“……天之道,成者未尝得久也。夫学者以虚受之故曰得,苟不知持满,则天下之善言不得入其耳矣。昔尧履天子之位,犹允恭以持之,虚静以待下,故百载以逾盛,迄今而益章;昆吾自臧而满意,穷高而不衰,故当时而亏败,迄今而逾恶。是非损益之征与?吾故曰:谦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夫《丰》,明而动,故能大;苟大,则亏矣,吾戒之。故曰天下之善言不得入其耳矣。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是以圣人不敢当盛,升舆而遇三人则下,二人则轼,调其盈虚,故能长久也。”《说苑•敬慎》)孔子在这里以日月的盈虚为比喻,说明人生于世难免缺点错误。只有认真对待,努力克服缺点错误,才能有圆满的人生(如同日月“调其盈虚,故能长久”)。并以唐尧“虚静以待下”,永远受到尊敬;昆吾“自臧”“穷高”而亏败,“迄今而逾恶”,作为正反两面镜子,告诫人们应该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争取做一个道德高尚的诚实守信之人。
中国古代先民所崇尚的“诚实守信、公道正派、严己宽人的忠厚品性”,从一个侧面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潜在魅力。它不仅养育出了无数的英豪俊杰,而且通过无数英豪俊杰的人格魅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历史的文明进步。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吴起,在担任魏国西河郡守时,正是因为首先树立起了讲信义的形象,受到了广大官兵的拥戴,才赢得了攻取秦亭的战斗胜利。战国时期著名政治改革家商鞅,在秦国改革变法,也是首先从树立朝廷公信力入手,在得到朝野官民的充分信任以后,经过将近二十年的政治改革,终于使秦国强大起来。宋朝仁宗时代,延州(今陕西延安附近)的一些砦(寨)垒多被羌人所占。朝廷下诏各路人马前往征讨。时任龙图阁直学士的范仲淹,积极向朝廷建言:“请准臣稍用恩信去招抚他们来朝。……”仁宗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范仲淹又请求修建承平、永平等地的砦(寨)垒,于是羌人和汉人都相继回归到本地本业上来。此时,朝廷又下令犒赏羌人,检阅他们的人马,并和他们订立盟约。羌人都能听从。范仲淹曾上疏朝廷说:“臣在边疆居守数年,羌人对臣颇表亲善,称臣为龙图老子。”范仲淹在边疆为将,号令鲜明,爱护士卒。羌人有事前来找他,他都能推心置腹地接待而毫无猜疑之心。范仲淹去世时,羌人首领率领数百人前来吊丧,像死了父亲那样痛哭,行了三天斋礼才离去。由上可证,中华民族的诚实守信、公道正派、严己宽人的忠厚品性,不仅推动了中国社会历史的文明进步,而且极为有利于民族间的和平交往,促进民族和睦,实现全人类的和平安宁。
孔子关于“诚实守信,淡泊名利”的思想观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古代直到进现代,许多优秀知识分子都能秉承孔子教诲,做到公道正派、为官清廉,身居高位仍能保持这种高贵的道德品质。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宋代的包拯(公元999—1062)。包拯,北宋庐州合肥人,字希仁,天圣进士,仁宗时任监察御史。曾建议选将练兵,以御契丹。后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故人称“包待制”、“包龙图”。官至枢密副使,以廉洁著称。知开封府时,执法严峻,不畏权贵,时人称为“关节不到,有阎罗老包”。遗著有《包孝肃奏议》。其为官清正、严惩权贵的事迹,长期流传于民间。且小说、戏曲、说唱,多取为题材,被称为“青天”式人物。其中虽不乏渲染扩大,以致神化,而其严惩权贵之誉,应该是确有其事。因为“为官清正”是旧社会老百姓的最好期盼,所以很多优秀知识分子都愿意身体力行。即使到了封建社会晚期、权力腐败透顶之时,仍有不少优秀知识分子,依然清正严明,敢于抗衡邪恶。上世纪二十年代末,有一人被提名担任浙江省德清县县长。这个人听说主持审批县长人选的官员,是马寅初的好友。当时马寅初在浙江省财政厅任职,他便托人送去一千三百块银元,请马寅初替他活动疏通。马寅初得知后,果真找他的朋友去了。不过不是帮助升官,而是给他堵住官路。一再嘱咐朋友,切不可让这种人当县长。朋友听从了马寅初的嘱咐,取消了他当县长的资格,并留言,此种人今后不可用。另外,在1932年秋,陕西省蒲城县警察局长,到西安来见杨虎城,送给杨虎城一件家乡特产——“椽头蒸馍”,打开一看,里面包着一根金条,并附一纸条:“如果能委任县长,还要重礼相谢。” 杨虎城气得发抖,立即下令把他关了禁闭,调查他的为人。后经查明,这个局长犯有其他严重罪行,被判处死刑。这一个比前一个还惨,乌纱帽未戴上,却丢了性命。像马寅初、杨虎城这样一些优秀人士,自然应该永垂青史。如同任何事物都有其复杂性和多样性一样,我国古代知识分子自然也是良莠不齐。和上面述说的相反,古代知识分子中,卖国求荣者,有之;以文谋利者,有之;曲笔阿贵者,有之;仗权戕民者,亦有之。这些劣行,当然为后人所不齿。然而瑕不掩瑜,也永远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那些反面人物,终究掩盖不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诚实守信、公道正派、严己宽人、正直无私等等优良传统的灿烂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