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参观杨柳青民俗文化馆

(2023-12-25 10:31:35)
分类: 游记
参观杨柳青民俗文化馆
       杨柳青镇,隶属天津市西青区,是西青区政府驻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参观杨柳青民俗文化馆
       杨柳青民俗文化馆位于杨柳青古镇(御河景区)内,参观门票30元/人。70岁以上老年人免票。参观杨柳青民俗文化馆
       杨柳青民俗文化展由六部分组成,分布在展馆的2-4层:2F。展馆序厅和第一部分,运河通航 年画起源柳口(设有DIY互动、体验空间)。3F。第二部分,商业发达 年画描绘繁荣;第三部分,乡淀富足 年面斩福民生。4F,第四部分,赶大营商 丝路百艺进疆;第五部分,戏曲艺术 古镇民情百态和第六部分,非遗传承 魅力无穷。
       展览概括性地介绍了杨柳青年画的形成与发展;主要展示历史的杨柳青民俗和杨柳青木版年画中表现、记载本地域特有的民间生产生活习俗,展现千年古镇杨柳青的中国北方民间民俗文化。参观杨柳青民俗文化馆
       序厅。
       千年古镇杨柳青,历史文化积淀深后,民风帜烈,民俗浓郁,社会生产生活习俗丰富。其代表性的民俗文化从腊月开始,扫房、购置年货、糊窗户、贴年画、布置装饰房屋,准备辞旧迎新用于祭祀的供品,加上春联、窗花、吊钱、灯笼、祭祖、糖瓜祭灶、年夜饭、鞭炮、空竹、迎财神、拜年、压岁钱,一直到正月十五闹元宵、二月二龙抬头才算结束。这些风俗性的实物与事项,将岁时年龄营造出一个特殊的、美好的、能触摸的时间与空间。最具地域特色的杨柳青木版年画与年民间风俗应运而生,相依相伴。古镇的年俗、民风是年画产生、发展和存在的根基,民间生产生活形成习俗在年画中得了充分的反应和体现。使之形成了杨柳青木版年画独特的风格,并成为年面创作的永恒主题。同时创作制作年画的杨柳青人和观看、欣赏年画的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民俗文化的陶治。参观杨柳青民俗文化馆
       第一部分,运河通航 年画起源柳口。
       杨柳青年画产生于元末明初,明永乐年间,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大运河重新疏通,南方精致的纸张、水彩运到了杨柳青,使这里的绘画艺术得到了极大发展。 
       清代光绪以前是杨柳青年画发展的鼎盛时期。“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年画因以产地得名。 康乾时期,杨柳青年画的风格严谨,背景简洁,注重人物神情的刻画。嘉庆、道光年间,杨柳青年画的风格渐趋活泼,画面热闹、色彩丰富,背景也各式各样。 
       清末民初,农村凋敝,石印年画兴起,杨柳青年画生产日渐衰落,至解放前已濒于艺绝。
       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杨柳青的年画蓬勃发展,知名度日益提高。参观杨柳青民俗文化馆

参观杨柳青民俗文化馆
       在年画制作工艺展区,泥塑的5位民俗艺人再现了杨柳青年画的制作过程:画师在纸上勾描起稿、刻工在梨木板上刻制墨线和套色、刷工用棕刷在宣纸上印制,之后再由彩绘艺人进行手工绘制和装裱。
       由于是纯手绘,每位画师的艺术风格和创作手法各异,或精美素雅,或豪放粗犷,这正是杨柳青年画的魅力所在。参观杨柳青民俗文化馆

参观杨柳青民俗文化馆
       年画的制作工具。参观杨柳青民俗文化馆

参观杨柳青民俗文化馆
       展馆三层是古镇历史和民俗文化展区。第二部分,乡淀富足 年画祈福民生。
       杨柳青古为禹贡冀州,春秋战国为幽燕之地,五代归辽,北宋属青州。景德至元丰年间(1004-1085),黄河溃口至境北形成“三角淀”(称东淀),境内河道湖泊于此汇流东下,得名“流口”。宋兵沿界河(今大清河)建立“河泺防线”,遍植薱柳,又名“柳口”。金贞祐二年(1214)置“柳口镇”为行政建置之始,元末明初更名杨柳青。
       历史上杨柳青曾是京杭大运河连接南北东西的重要漕运枢纽码头和物资、文化交流的集散地,商贾如云,帆樯林立,景色秀美,被誉为“北国江南”、“沽上杨州”。它孕育出了中国四大木版年画之首的杨柳青年画,以及风筝、剪纸、砖雕、石刻、彩塑、花会等民间艺术奇葩,流传至今,集中体现了运河文化、年画文化、大院文化、赶大营文化等中国北方传统的民俗文化,彰显了古镇杨柳青久远的历史积淀和浓厚的文化气息。参观杨柳青民俗文化馆

参观杨柳青民俗文化馆

参观杨柳青民俗文化馆

参观杨柳青民俗文化馆

参观杨柳青民俗文化馆

参观杨柳青民俗文化馆

参观杨柳青民俗文化馆

参观杨柳青民俗文化馆

参观杨柳青民俗文化馆

参观杨柳青民俗文化馆

参观杨柳青民俗文化馆

参观杨柳青民俗文化馆

参观杨柳青民俗文化馆

参观杨柳青民俗文化馆

参观杨柳青民俗文化馆
       第三部分,商业发达 年画描绘繁荣。
       明朝建都北京后,南北两地商业往来日益频繁。杨柳青为运河入京要冲,为舟子旅人、商贾政客提供歇脚打尖便利的店铺商家应运而生,且商铺林立,日趋繁荣。明代杰出小说家吴承恩曾赋诗《泊杨柳青》“村旗夸酒莲花白,津鼓开帆杨柳青。壮岁惊心频客路,故乡回首几长亭。春深水暖嘉鱼味,海近风多健鹤翎。谁向高楼横玉笛,落梅愁觉醉中听。”到了民国年间,杨柳青有大小商铺数百家,杨柳青年画也随之蓬勃发展,于诸多题材的年画中记载了当时的繁荣景象。参观杨柳青民俗文化馆

参观杨柳青民俗文化馆

参观杨柳青民俗文化馆
       四层。第四部分,赶大营商 丝路百亿进疆。
       清同治年间,左宗棠奉朝廷之命出兵西征平叛新疆,杨柳青人肩挑货郎担,随军沿途售日用杂品,补充均需,此行当被后人称之为“赶大营”赶大营的杨柳青人将古丝绸之路一只向东延伸,产生了财丰势大的“八大家”,逐渐成为“八帮”之首的“天津商帮”。而在聚攒财富之后,他们在家乡开设商号、银号、粮庄钱庄,助推了杨柳青的繁荣。
       经过数十年天津与新疆,西北与内地的经贸往来,文化交流,极大促进了内地与边疆地区的民族融合和经济繁荣。杨柳青的“大营客”靠肩挑手推用血汗谱写了一曲丝路津商史诗,堪称中国近代商贸史上的一大奇迹。参观杨柳青民俗文化馆

参观杨柳青民俗文化馆

参观杨柳青民俗文化馆

参观杨柳青民俗文化馆

参观杨柳青民俗文化馆

参观杨柳青民俗文化馆
       第五部分,戏曲乡音 古镇民情百态。
       明万历年间杨柳青药王庙的就建有戏楼了,清乾隆时期戏曲题材进入杨柳青年画中,盛于嘉庆、道光时。百多年来,戏出年画深受本地和外埠百姓喜爱。那时,逢年过节,富裕的杨柳青人操着乡音俚语,品尝着本地特色食品小吃,看戏休闲。参观杨柳青民俗文化馆

参观杨柳青民俗文化馆

参观杨柳青民俗文化馆

参观杨柳青民俗文化馆

参观杨柳青民俗文化馆

参观杨柳青民俗文化馆

参观杨柳青民俗文化馆

参观杨柳青民俗文化馆

参观杨柳青民俗文化馆

参观杨柳青民俗文化馆
       剪纸。
       杨柳青剪纸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它以大红色为基调,用纸考究,并融入了年画的精髓,其造型优美、雕刻细腻、线条流畅、寓意吉祥又玲珑剔透、秀美可观,形成了杨柳青剪纸艺术的风格特征。
       早年的杨柳青剪纸从形式上有窗花(门花)、喜花、绣花样子、吊钱四大类。近年来,以花鸟草虫、人物山水为内容,具有年画、国画韵味的新型剪纸日渐兴起,深受广大百姓喜爱。
       杨柳青剪纸和杨柳青年画艺术一样,也成为饮誉中外、具有中华民族精神的、独具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参观杨柳青民俗文化馆
       风筝。
       清末民初年间,天津的风筝已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而。杨柳青风筝是天津风筝重要的流派之一,在杨柳青年画中,有许多以风筝为题材的作品,如《十美图放风筝》、《新春八景入》、《春风得意》等等,年画艺人将一只只精美绝伦的风筝与生机盎然的诱人春景,描绘成一幅幅充满情趣的生活画面,反映了风筝业的繁荣兴盛。
       新中国成立后,风筝魏和另一位民间艺人风筝李两家结合,创立了杨柳青镇天津风筝厂。自1974年起,杨柳青风筝远销欧、美、亚三大洲,遍及日本、加拿大、中国香港、美国,英国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1986年,英国女王来中国访问,派员专程到杨柳青买走“百鸟朝凤”巨型风筝,杨柳青“天津风筝”的美名与杨柳青年画并驾齐驱、驰名中外。
       杨柳青风筝种类繁多,以软翅为主,仅在翅膀上沿有骨架支撑,下面是软性的布或绢等材料,适合制作禽鸟或者昆虫,如鹰、蝴蝶、燕子、仙鹤、凤凰、蜻蜓等等,。还可以很多小的软翅排列在一起,组成一个大型风筝。参观杨柳青民俗文化馆
       第六部分,非遗传承 魅力无穷。
       年画、砖雕、风筝、剪纸等杨柳青民间艺术蕴含着驱邪纳福,欢乐吉祥等内涵,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古老的艺术形式和民间美术,如今它们的价值被重新挖掘和认识,并得到有效保护、传承、开发、创新,不仅保留了原有的艺术风貌,同时嵌入了现代的艺术工艺,适应了现代社会需求和市场经济的变化,为今后进一步发展和创新奠定了基础。参观杨柳青民俗文化馆

参观杨柳青民俗文化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