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聊城行-山陕会馆

(2023-09-23 19:21:14)
分类: 游记
聊城行-山陕会馆
       聊城山陕会馆,俗称关帝庙。其位于山东省聊城市城区的南部,运河西岸,始建于乾隆八年(1743年),至嘉庆十四年(1809年)历时66年,耗银六万两,方建成了这座由山西、陕西商人集资合建供奉武圣关羽的神庙与商业会馆相结合的古代建筑群。聊城行-山陕会馆
       山陕会馆位居聊城“八大会馆”之首,是唯一保存至今的会馆。1977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国务院将它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聊城行-山陕会馆
       会馆东西长77米,南北宽43米,占地面积3311平方米,共有亭台楼阁160多间,从山门到春秋阁三个院落逐渐增高,错落有致,各单体建筑互相连接布局紧凑。
       整个建筑包括山门、过楼、戏楼、左右夹楼、钟鼓二楼、南北看楼、关帝大殿、春秋阁等。聊城行-山陕会馆
       山门,又称三门或牌楼,为四柱三间牌坊式门楼。面阔7米,进深1.7米,高10米。四根柱子的柱础为圆雕的麒麟和狮子。聊城行-山陕会馆聊城行-山陕会馆
       中间两柱正面阳刻楹联,上联为:本是豪杰作为只此心无愧圣贤洵足配东国夫子;下联是:何必仙佛功德惟其气充塞天地早已成西方至人。
       中间石质门框和门楣石上遍雕蝙蝠图案。门楣上方嵌石牌匾一块,上书“山陕会馆”。
南北两小门的门框和门楣也用整块青石作成,石上浅雕卷云纹。门楣上方各嵌一石质方匾,匾上分别楷书“履中”、“蹈和”。
       次间两门外侧为灰砖砌筑的八字形影壁,影壁左书“精中贯日”,右为“大义参天”。
       山门前,南北各立有一座旗杆,旗杆立于高1.98 米,宽0.92米的正方形石墩之上,石墩前后两面刻有龙凤,左右两面刻有荷花牡丹。聊城行-山陕会馆
       山门内侧有木质圆柱四根。门后两内柱的上端与壁中两外柱以构件相连。聊城行-山陕会馆
       戏楼。
       戏楼坐东面西,与大殿相对。戏楼后山墙中央有一条从戏台下穿过通往庭院的甬道,宽2.16米,高2.12米,入口处为砖雕垂花门罩。罩上方有石刻匾额“岑楼凝霞”四字。甬道左右各有一个石刻照壁,左刻丹顶鹤与苍松,右刻梅花鹿及花草,均高2.08米,宽1.15米。戏楼为二重檐两层台楼,顶部为单檐硬山式,结顶正脊为歇山式,又于左右各出歇山,成十翼角,房面覆绿黄两色琉璃瓦。戏台呈正方形平面,台高2.3米,前台宽9.6米,深5米,后台宽8.6米,深3米。戏台正面开3间台口,檐下有5块透雕木质额枋。戏台里侧,有迎屏将前台与后台隔开。屏上绘有4幅大型花卉。戏台的前台两侧为八字形折壁,折壁上各镶有高1.8米、宽0.5米的石刻工笔图画。左为“海市蜃楼”,右为“天台胜景”。聊城行-山陕会馆
       夹楼.
       戏楼的两侧是南北对称的夹楼,与戏楼连为一体,为二层3间单檐建筑。中间一间屋顶高起,下有拱门内外通行。东向门上各有石雕匾额一方,左为“对岳”,右为“望海”。两侧小间的二楼都开有东向园窗。这里原为戏楼演戏时演员们的化妆室和休息室。至今在其墙上还可以看到从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到民国八年(1919年),山西、山东各地的戏曲班社和教育部的易俗社,各个时期的演员们所写下的对“戏东”、“班社主”不满的诗句以及京剧、山西梆子、河北梆子等剧种的120多个传统剧目,对于研究中国的戏剧史,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 聊城行-山陕会馆
       钟楼,始建于清·嘉庆十四年。重建于道光二十五年,为二重檐歇山十字脊方形楼阁。砖石方台内空,辟有西向登楼小门。二楼有重1000斤铁钟一口,每逢重大节日,钟声婉转悠扬,声闻数里。聊城行-山陕会馆
       鼓楼,始建于清·嘉庆十四年。重建于道光二十五年,为二重檐歌山十字脊方形楼阔。砖石方台内空,辟有西向登楼小门。二楼置有直径约1.5米的大鼓一面,击之声音浑厚,体现了神庙的晨钟暮鼓之习。聊城行-山陕会馆
       庭院内现存600年古槐两棵,为山陕会馆创建前所购旧宅中原有树木,故有:先有古槐后有山陕会馆的说法。聊城行-山陕会馆

聊城行-山陕会馆
       庭院正面的大殿台阶下,有一对石狮,由狮身、须弥座、底座3部分组成,通高3.25米。聊城行-山陕会馆
       看楼。
       看楼位于戏楼前南北两侧,东邻钟鼓楼,是看戏、饮茶、谈生意的场所。看楼是面阔五间,进深一间的二层外廊式建筑,长16.5米,深5米,其顶为卷棚式,上覆灰瓦。看楼底层地面为砖铺地,二层楼板由六根木制楼板梁,上置木地板椽,在木地板上铺石砖。聊城行-山陕会馆
       看楼的上首是碑亭,各为3开间,正面敞开,筒瓦歇山顶,飞檐则高出看楼和大殿房面。额枋上下较宽,各绘有日出、龙虎、瓜果和人物图案。每一碑亭各竖有石碑4幢,壁碑2块。聊城行-山陕会馆

聊城行-山陕会馆
       大殿。
       大殿是会馆的中心建筑,由献殿和复殿前后组成,檐部有天沟相接。献殿与复殿又各分为正殿和南北配殿,前后左右共六殿,均面阔3间。正殿房面高于南北配殿。献殿为卷棚顶,复殿为悬山项。正殿房面覆绿色琉璃瓦,前后房面中央各镶嵌有菱形状黄、绿琉璃瓦。南北配殿覆灰筒瓦。
       正殿亦称关帝大殿,殿前有方形石柱四根,石柱下为垂幔琴腿式石雕柱础。石柱正面刻有歌颂关羽的楹联。檐廊正中,悬有木质阳文匾额“大义参天”四字。正殿献殿内原为摆放供品,聚会议事的处所。殿之梁檩有人物故事画18幅。殿内正上方悬“富国裕民”木质匾额。廊西头山墙上各有角门通往南北跨院,门外侧各有石刻横匾一方,南曰:“南极”,北曰:“北拱”。聊城行-山陕会馆
       复殿。
       过廊后面是复殿,殿中偏后部有一暖阁,阁前供有关圣帝君、关平和周仓3尊雕像。关圣帝君神像高3米,身穿刺绣滚龙袍,鎏金冠旒,威丽端正,俨然帝王形象。复殿后仍有檐廊,廊下有木质圆柱四根,柱下皆以精致的石雕为柱础。檐柱上方镶有3块木质透雕额枋,中间刻人物、牡丹,南北两侧刻有飞龙、麒麟等。檐廊的迎风板上,两侧还镶有“道续尼山”和“义秉麟经”匾,进一步体现了关帝庙中所信奉的是地道的儒家正统思想。聊城行-山陕会馆
       南配殿。
       南配殿位于正殿的南面,亦称文昌火神殿,始建于乾隆年间,是当年众商们祭祀文昌火神的处所。设置同正殿相同,即前为献殿,后为复殿。献殿前廊,有以石雕的麒麟、大象作柱础的石雕檐柱四根,其侧面分别刻有仙鹤祥云的花卉图案,正面刻有楹联。内柱上刻有阳文楹联:气本似珠,看午夜光分奎辟;功原济水,居离官位按丙丁。外柱上刻有阴文楹联:位南天以居尊,神焰荧荧临斗柄;邻北极而宰化,星精朗朗俯魁垣。檐柱上方镶有3块木质额枋,中间一块刻有首尾相接、神态各异的7只芦雁和菊花,两侧的2块各分别刻有梅花、荷花、瓶、大香炉和茶壶。檐廊的正中悬有木质阳文匾额“风时浪恬”一方。
       献殿后面的复殿内供有文昌神和火神王灵官,殿正门上方悬“天开文运”木质匾额。聊城行-山陕会馆

聊城行-山陕会馆
       北配殿。
       北配殿位于正殿的北面,“财神大王殿”,与文昌火神殿南北对应,始建于清乾隆年间,是当年众商们祈祷发财的地方,也分为献殿和复殿。献殿的前廊有以石雕的麒麟、大象为柱础的石雕檐柱四根,柱的侧面、背面分别刻有花卉图案,正面刻有楹联,内柱上刻有阴文楹联:德兆阜财,萃万国物华天宝;行以利涉,庆一时海晏河清。外柱上阳刻楹联:位津要而掌财源,万里腰缠毕至;感钱神以成砥柱,千秋宝载无虞。檐柱上方镶有3块木雕额枋,中间一块刻有6只飞雁和一座城堡,两侧分别刻有鼎、花瓶、香炉和食盒。檐廊正中悬有木质阳文匾额“功司利济”一方。
       献殿后面的复殿内供有财神赵公明和水神金龙四大王谢绪神像,殿正门上方悬“万世永赖”木质匾额。聊城行-山陕会馆

聊城行-山陕会馆
       春秋阁。
       春秋阁,始建于清·嘉庆八年(公元1804年)。为二层单檐歌山式阁楼,系会馆最后面、最高大的建筑物。相传是关公夜读《春秋》的地方。阁前檐柱额枋均为木质透雕,内容有三国人物、民间传说、瓜果花弃等,造型逼真,生动感人。在春秋阁二楼后山墙上仍保留着高约米许的关羽坐式线雕神像。聊城行-山陕会馆
       南北游廊。
       春秋阁两侧,为南北两侧的游廊,各面阔3间,进深一间,灰瓦盖顶并与望楼和正殿相接,形成一个紧凑的四合院落。两游廊南北两侧为南北跨院。两院之间,并于南北两厢游廊的东首各有小门相通。南跨院现存硬山瓦房3间。北跨院现有南屋3间、小北屋2间、小西佛亭3间,坐东朝西后门一间,均灰瓦盖顶,前出廊檐。

       下篇,聊城行-东昌古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