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版纳之旅-基诺山寨(上)

(2023-04-03 21:20:49)
分类: 游记
版纳之旅-基诺山寨(上)
       三月二日,我们来到了位于景洪市东北部基诺族传统文化保护区巴坡寨的基诺山寨。王老师在景区大门的花坛前教授了花丛中人像的拍摄。
       基诺族又称攸乐人,自称“基诺”或“雅诺”, 曾经是一个与世隔绝,生 产力低下,生活贫困,散居于深山老林中鲜为人知的少数民族,是由原始社会末期一步跨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主要居住在西双版纳景洪市的基诺乡,总人口两万余人。1979年6月6日国务院确认的第56个单一少数民族。
       基诺乡依托自身厚重的人文和历史文化、浓郁的民族风情和优美的自然风光,2005年引进金孔雀旅游集团有限公司对山寨进行开发,2006年6月1日正 式营业。1982年国务院批准为西双版纳国家级风景名胜版纳之旅-基诺山寨(上)
       景区结合山寨沟菁低洼,山峦起伏的自然地域特色,沿登山路径设置了:大鼓门、牛头路、玛黑玛妞塑像、创世女神阿嫫腰北塑像、图腾柱、大长房、卓巴房、大公房、基诺族博物馆等景点。还以还原生活场景的方式再现了基诺族传统的打铁、上刀梯、竹编、染布坊、酿酒等传统技艺。
       沿途多点的体验式歌舞乐表演:“寨门迎宾客”,“丛林播种”,“游猎迷踪”,“奇科啊咪”;以及阵容庞大、气势恢宏的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基诺族大鼓舞专场表演,把原生态的宗教信仰、劳作方式、生活习俗和民族风情表现得淋淋尽致。令游客对基诺族的生活习俗、图腾文化、习俗文化、农耕文化、民居文化等有了更深刻的了解。版纳之旅-基诺山寨(上)
       进入大鼓门,我们在山寨解说员的引领下沿着上山的阶梯向山寨进发。这段路共有210级阶梯,台阶周边挂满了水牛头骨,象征着吉祥和富有,故名“牛头路”。版纳之旅-基诺山寨(上)
      狩猎平台上的基诺族猎手。
      历史上的基诺族靠打猎、采集以及种植茶叶、旱稻、苞谷为生,狩猎是基诺族人生存的重要手段,是基诺男子的一项基本技能,猎获动物的多少,狩猎知识和经验是否丰富成为衡量男子能力的主要标志。版纳之旅-基诺山寨(上)
       不久我们便到达位于山腰的小广场。广场边矗立着基诺族的祖先-玛黑玛妞的雕像,那躺在山坡上的巨型塑像就是基诺族尊崇的创世女神阿嫫腰北。
       平台上陈列着基诺族大鼓和用竹子制作的民族乐器“奇科”、“布姑”。村民们跳着“奇科阿咪”歌舞迎接我们这些来自远方的客人。
      “奇科阿咪”是基诺人以古老的“奇科”、“布姑”传递狩猎信息为主题创编的基诺族语歌舞乐。2015年在以“村落风情乡愁声音”为主题的第七届全国村歌大赛决赛中荣获“中国村歌十大金曲”、“中国村歌好声音金奖”、“最佳作曲金奖”、“最佳作词金奖”。
版纳之旅-基诺山寨(上)
        基诺族世代居住在山区,主要依靠深山采集和狩猎获取食物。每当捕获到猎物时,就会通过敲击木棍、竹筒等物品向村子里的人报告狩猎信息,同时也用它们来表达捕获猎物的喜悦心情。
       实践中人们发现,竹筒是发声最响,最易获取的材料,于是他们用一节或两节毛竹做成上端敞口并削成科面,底部留有竹节的“奇科”;用短粗的竹子制作成在竹筒的一端留节,敞口一端开一条垂直缝隙的“布姑”。
      “奇科”是猎人打到麂子或同麂子一样大小的猎物时所敲击的乐器。“布姑”是捕获野猪般大小的猎物时所敲打的乐器,如捕获野牛时,基诺人就把“奇科”和“布姑”一起敲击。当寨子里的人听到敲击声时,就知道捕获了哪种猎物,准备相应的祭祀活动。
       在国家禁止捕猎后,“奇科”和“布姑”便失去了作用,被列入了西双版纳州首批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了纪念那段历史,留住那动人的旋律,人们用非遗乐器“奇科”编创出了歌舞乐《奇科阿咪》并将其搬上舞台,转化为基诺族对外来朋友的一种迎接方式。
版纳之旅-基诺山寨(上)
      奇科和大鼓。版纳之旅-基诺山寨(上)
       布姑。
版纳之旅-基诺山寨(上)
      眼前的“奇科”是经过改进的基诺族的民族乐器,选用材质较干,直径为5-7厘米的七节长短不同的竹筒制成,管口为斜口。“布姑”和“奇科”一样也是由七节长短不同的竹筒组成,不同的是“布姑”是用直径为10-12厘米的竹筒制作而成。
版纳之旅-基诺山寨(上)
       基诺族的大鼓长约1米左右,直径在四、五十厘米之间,两面蒙有牛皮,在鼓的两端嵌有十数根细木棍,形似太阳放射出的光芒,因此人们又把它称为“太阳鼓”。
       大鼓是基诺族的礼器、重器和神物,只能挂在卓巴(寨老)家的神柱上。只有在过特懋克节和祭祀称为“铁罗咪嫫咪者”的神灵时,方能敲击大鼓和跳大鼓舞。
版纳之旅-基诺山寨(上)
        大鼓的制作要遵循严格的程序由掏空的整段树木蒙上牛皮制作而成。
版纳之旅-基诺山寨(上)
       玛黑玛妞传说是基诺族的祖先。相传玛黑玛妞是亲兄妹,因为洪水,二人钻到牛皮鼓中,洪水退去他们破鼓而出,跑到云南的热带雨林中繁衍后代,他们生育了六个儿女(三男三女),儿女长大后又相互婚配,形成了基诺族乌优(老大)、阿哈(老二)、阿西(老三)三个胞族。故基诺族又被称为“舅舅的后代”和尊重舅舅的民族。版纳之旅-基诺山寨(上)
       基诺族尊崇的创世女神阿嫫腰北。
       相传,远古的时候,字宙是一片汪洋大海,阿嫫腰北第一个来到世上,她是一个力大无比的巨人,一天吃九甄饭,她干起活来又快又多,一次可挑两座山,她在天空飞翔,看见下面都是茫茫的洪水,没有歇脚的地方,就用两手搓出土来,让洪水变成一片平地,她要试试大地牢不牢,使用手到处去按,按到的地方就凹下来,按不到的地方被挤得凸出起来,于是大地出现了平坝,深古,高山。当她再次飞到空中向下看,黄褐色的大地上,没有任何生灵,一片荒凉,阿嫫腰北,用她已有的材料做成猪,马,牛,羊,马鹿,松鼠,鱼等陆上和水中的动物,又从各种动物,身上掐下肉来,捏成大象,这样就做好了动物,只有蚱虫因为体积太小,没能取到其身上的肉,因此大象只怕蚱虫,但是老鼠做的大多,到处偷东西吃,阿嫫腰北又造出猫来制服老鼠。阿嫫腰北接着造人,但人和动物混在一起,常爱动物们的欺负,阿嫫腰北教给人们制服动物的方法,制服了伤害人类的动物。
过了很久,天空中忽然升起了九个太阳,晒的万物无法生存,泥土被晒焦了,铁刀木材被晒死了,有几千年寿命的大青树被晒干了,白花牛,花腰猪也被晒死,人类也无法生存下去,于是人们开始追赶大阳,九个太阳吓得退到天边,躲了起来。太阳不见了,天地变成一片漆黑,黑暗中人不能生活,万物不能生长,于是人们又去请求太阳,太阳仍旧躲在天边。人们便抬着许多酒、菜、糯米饭请求天神,请他指派太阳照亮大地,太阳还是不出来。最后人们去请求阿嫫腰北,阿嫫腰北告诉人们,抱一只无头公鸡放在木头上,教它“喔喔喔”地叫,太阳就会出来了。人们按照阿嫫腰北话去做,公鸡叫了,天边果然出来一个太阳,大地照的一片明亮,暖洋洋的。
后来人们上新房、镖牛的时候,都要在牛背上放一只杀死的公鸡,鸡头放在鸡翅膀底下,这只鸡是献给太阳神的。
       注:关于阿嫫腰北的传说有许多,此文是雕像一旁的解说词。版纳之旅-基诺山寨(上)

版纳之旅-基诺山寨(上)
       离开小广场,我们沿着阿嫫腰北塑像两边的小路向山顶攀登。路边出现一个土堆,土堆前摆放着一张小竹桌,桌上摆着三个竹杯。解说员告诉我们说:这是蚂蚁堆。传说蚂蚁堆是阿嫫腰北第二次创造世界的时候留给基诺族祖先的,蚂蚁堆是土地的神灵,由蚂蚁边找地下的食物边排泄的泥土堆积而成。基诺族是一个尊敬舅舅的民族,婚姻大事需舅舅做主,如果家族里没有舅舅就由巫师带领村民去认蚂蚁堆作为舅舅祭拜,祭拜时带3份饭3份菜作为祭祀品,如果巫师看出蚂蚁堆不是舅舅就要选一棵大树做为舅舅。所以按基诺族习俗在蚂蚁堆上是不能放任何东西的。版纳之旅-基诺山寨(上)

版纳之旅-基诺山寨(上)
       到达山顶,这里是基诺山寨的制高点。一颗红石榴造型的民族团结雕塑在翠草绿树的衬映下格外抢眼,基座上镶嵌着习近平语录:“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版纳之旅-基诺山寨(上)
       山顶上依次排列着:秋千平台、图腾柱、大长房、卓巴房、团结亭、商铺、大公房、非遗综合楼、演艺场和观景平台。版纳之旅-基诺山寨(上)
       秋千平台上的这杆秤别有意趣,我们这位北京老哥“吃饱了称的”秤砣都打不起来了。版纳之旅-基诺山寨(上)
       基诺族的图腾柱。
       基诺族不信佛教,也不信其他信教,只信原始自然宗教,崇拜自然,相信万物有灵。为了举行祭祀所需,基诺族就把心目中的神灵:山神、水神、火神、树神、兽神等的面孔雕刻在柱子上。逢年“特懋克”的时候寨中的长老、铁匠和巫师带领全村群众在这里举行重大的祭祀活动,祈求来年五谷丰登、人畜平安。版纳之旅-基诺山寨(上)
       大长房,一种长形的大型住宅,是原始氏族公共住宅的一种形式。长房共居制是氏族制度的产物,它既存在于母系氏族制阶段,也存在于父系氏族制阶段。版纳之旅-基诺山寨(上)
       卓巴房。卓巴房就是寨子长老的家。同时也是基诺族原始宗教的最高殿堂。
       卓巴是村寨的首席长老,由古老氏族中最年长的男性担任。其权力义务有:为上新房、新婚、成年礼、丧葬、祭寨神、驱鬼消灾、节庆等活动主持仪式;对刑事、民事案件进行裁决;确定节日、农耕时间及祭祀程序。
       现卓巴房是基诺族劳动生产、生活用器的陈列馆。按器物分类,包括刻木记事、民间乐器、劳动生产工具、狩猎工具、生活用具、纺织工具、服饰等内容。版纳之旅-基诺山寨(上)

版纳之旅-基诺山寨(上)

版纳之旅-基诺山寨(上)

版纳之旅-基诺山寨(上)

版纳之旅-基诺山寨(上)

版纳之旅-基诺山寨(上)

版纳之旅-基诺山寨(上)
       刻木记事。
       基诺族没有文字,为了将生产生活中重大事件或是需要备忘的事记录下来,他们往往会用一些特殊而又简单的符号来传达信息,我们把这一行为称为木刻记事。如:在竹木上刻“×”、“一”、“二”等记号作为数量符号,从中间破开,借贷人各持一半作为凭证;又如在某一棵树上砍三刀表示这棵树有人认下;用不同的符号信息表示有情人相约会的地点和时间;火炭鸡毛捆在一起是表达事件紧急的信号等等。版纳之旅-基诺山寨(上)
       蚂蚁堆内外结构。蚁窝:是蚂蚁生活的地下巢穴,包含一系列彼此连通的地下小室,与地面经通道连通。地下小室包含育儿室,食物贮藏室,交配室等。蚂蚁窝由工蚁们负责建筑和维护,工蚁们将窝内小颗粒状的脏东西叼到出口附近,形成常见的蚂蚁窝“土堆”。
版纳之旅-基诺山寨(上)

版纳之旅-基诺山寨(上)
       民族团结示范亭。2019年9月国务院授予基诺山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版纳之旅-基诺山寨(上)
       在卓巴房和大公房之间立着一通石碑,上书“基诺山寨古城遗址”。版纳之旅-基诺山寨(上)

版纳之旅-基诺山寨(上)
       这棵编号8的古树上挂满了写有祝福语的竹签。
版纳之旅-基诺山寨(上)
       下接,版纳之旅-基诺山寨(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