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湾城墙及通运桥
2003年我出差曾去过一次张家湾,给我的印象是:一个偏远、杂乱、工业大院林立的小镇。随着北京副中心的建设,尤其是大运河的申遗,开始对张家湾的人文、历史有了一些了解。去张家湾看一看的愿望也就萌发了出来。
2022年3月13日我和老伴驱车前往张家湾,按照事先做好的攻略我们首先来到了位于张家湾镇的通运桥及城墙遗迹。
空阔的田野上屹立着一座城门,城门前停车场看来刚铺设不久,黑色的沥青场地还是崭新的。停车场东边的标牌告诉我这里是通州区张家湾粮库旧址。而这片空旷的田野是昔日富甲一方的张家湾城内。这座城门就是张家湾城墙仅存的南城门。
张家湾历史悠久,元、明、清三代它都是海运、河运和陆运京师的起点,亦为南来货物的终点、南北物资交流的集散地。由于这里富河多水,漕运可北达通州,西至都城北京、又有从张家湾至通州城,至广渠门的黄土大道,各类船只多在此停泊、转运,官民商绅多在此换乘、休憩,张家湾逐渐成为京杭大运河北端重要的水陆交通柜纽和物流集散中心,漕运发达而闻名天下,有着“大运河第一码头”之称。
自明清开始,这里“商贾流民,四方云集,官船客舫,騈集于此,弦唱相闻、最称繁盛”,场景十分壮观。据专家考证,建造北京城所用的大批石料、木材以及南方出产的商品货物大都是由运河水路经张家湾运送,故民间一直流传有:“先有张家湾后有北京城”的说法。
至清朝后期,由于运河改道、漕运衰败,张家湾城也一并衰落。
城门的西边矗立着一大一小两通石碑,那通高大的古碑是“敕建通运桥福德庙碑”。一旁那块较小的石碑上书:“石狮瞰壨”。这里是福德庙的遗址。此庙为保护通运桥坚固安全,由李太后出钱捐建,庙内供奉“三官”(天、地、水三官),同时立碑于庙前,记述修庙之事。1958年张家湾粮库扩建,拆除了福德庙。
通运桥桥身平直,桥下有三孔,中孔最大为9米,两侧券孔为7米,桥体全长43.3米,桥宽10米。桥东西两侧均建有为乘客登岸所设的石质平台,南来的客船都停泊在张家湾城西南角外萧太后河的宽阔处,然后在此等待登岸。
桥身两侧都是一色的青砂岩,22根望柱上有神态各异、雕工精美的石狮子,21块护栏板上雕有寓意“保佑平安”的宝瓶状浮雕。只是年代久远,栏板和石狮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