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http://blog.sina.com.cn/u/1931662130
首页
博文目录
关于我
个人资料
微博
加好友
发纸条
写留言
加关注
博客等级:
博客积分:
博客访问:
关注人气:
获赠金笔:
0支
赠出金笔:
0支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
中
小
香山碧云寺游记
(2018-03-16 10:08:29)
标签:
香山
碧云寺
杂谈
分类:
游记
香山碧云寺游记
香山碧云寺位于北京海淀区香山公园北侧,西山余脉聚宝山东麓,创建于元代至顺二年(1331年),明代正德年间(1514年),太监于经在寺后山上修建了生圹改名为碧云寺。明天启年间,魏忠贤大加扩修碧云寺。清康熙四十年江南巡视张瑗得知碧云寺是逆臣魏忠贤之生圹而铲平。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大加扩建,在碧云寺后建起了一座印度式的金刚宝座塔,在寺南部仿杭州净慈寺罗汉堂修建了碧云寺罗汉堂,形成轴线对称的格局,奠定了碧云寺今日规模。
碧云寺占地4万余平方米,坐西朝东,依山势从山门至寺顶共有六层院落,逐进而高。建筑布置分三路:中路中轴线上建有山门殿、弥勒殿、大雄宝殿、菩萨殿、妙觉殿、金刚宝座塔等六座殿堂,南路配建罗汉堂;北路配建水泉院。层层殿堂依山叠起各自封闭,每进院落各具特色,从山门到金刚宝座塔高度相差一百余米。
从香山公园北门进去向西直行便是碧云寺。沿途高悬的红灯笼给春节期间的碧云寺增添了喜庆的色彩。
寺院里风景秀丽,金碧辉煌的殿堂掩映在参天的苍松翠柏之中。山门外一对雕琢精细的明代石狮峙立桥头,石桥下溪流潺潺,四季不涸。
山门上悬有一面用汉、蒙、满、藏四种文字书写的“碧云寺”牌匾,“碧云寺”三个汉字为乾隆手书。
穿过山门,便是建于明代的山门殿。在这里我有些不明白,怎么会有两个山门呢。
殿内哼哈二将分居两厢,左像怒颜张口为“哈”,右像忿颜闭口为“哼”。这两尊金刚力士塑像高4.8米,于1992年重塑。
踏过山门就进入了寺院的第二进院-弥勒殿。这是一座建于明代的建筑,弥勒殿内供奉着铸造于明代的弥勒佛铜像。殿前钟鼓楼分立两边。令人不解的是弥勒佛背后没有护法将军韦陀的雕像。
第三进院是大雄宝殿。殿前建有水池,水池上建一座汉白玉石桥,桥栏上挂满了祈福的红布条。
大雄宝殿建于明代,殿内正中供奉释迦牟尼佛像,左右胁侍为文殊、普贤菩萨及佛的两位第子迦叶、阿难尊者。两侧有十八罗汉和悬山云海。背后塑观观音菩萨,左右胁持为善财、龙女立于海岛中央。
大雄宝殿的顶部建造有一个精美的金龙藻井。这在我见过的大雄宝殿中是没有的。
大雄宝殿的北侧是有一个小院与之相通,小院中前面的名曰碧云寺涵碧斋,建于清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原为皇帝大臣瞻拜游览休息的行宫,是行宫的第一组建筑,有“活泼天机”之称。1925年曾在此召开了为期10天的“国民党一届四中全会”,史称“西山会议”。
小院中后面的名曰碧云寺含青斋,建于清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原为皇帝大臣瞻拜游览休息的行宫,是行宫的第二组建筑。院内叠石为池,景致秀雅,有“云容水态”之称。门前的残旧宣传牌告诉我这里前不久举办过“永远的怀念”展。透过玻璃可见里面的展板。
碧云寺的第四进院是菩萨殿。殿前建有乾隆御制重修碧云寺碑亭和两通御碑。殿门紧闭,一块“内部整修,暂停开放”的木牌把我挡在了外边。
菩萨殿建于明代,殿内供奉五尊菩萨,从左至右为大势至、文殊、观音、普贤、地藏菩萨,所乘坐骑为麒麟、青狮、朝天吼、白象、谛听。四周塑悬山云海及二十四诸天像。
碑亭前的御路-陛石,工艺精美,主体以凤为主,还有鹤、蝙蝠等各种图案,偏偏没有龙,在寺庙中建陛石也是我第一次见到。
碑亭建于清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为重檐八角欑尖,荧琉璃瓦顶碑亭,亭上下檐饰斗拱,红墙红柱,二龙戏珠彩画,碑亭内没乾隆御制重修碧云寺碑文,碑身两雕缠枝莲纹饰,下有龟跌海墁。中国古代建筑中,只有皇帝使用的宫殿或奉旨兴建的庙宇等才允许使用黄色琉璃瓦,是权力的像征。碑事所用黄琉璃瓦,充分体现出碧云寺为皇家御制寺院的地位。
碧云寺的第五进院是孙中山纪念堂。原为普明妙觉殿。1925年孙中山先生逝世之后停灵于此,后壁为孙中山纪念堂。殿正中矗立着孙中山先生身着长袍的汉白玉坐像,西边陈列着前苏联政府所赠的玻璃盖钢棺,东边陈列着孙中山先生的遗墨、遗著等文物。殿内是禁止拍照的,故只能用文字来描述了。
院中的北配殿是宋庆龄守灵休息室,1929年5月23日-25日,在普明妙觉殿(今孙中山纪念堂)设灵堂,举行三天公祭,宋庆龄夫人及其亲属在此亲祭时,此殿曾作为宋庆龄守灵时的休息室。2011年恢复原状,正式对游客开放。
在北、南耳房设立有介绍孙中山先生生平的两个展室。
第一展室。由立志救国、领导起义、创建民国、捍卫共和、伟大转折等五部分组成,介绍了孙中山先生领导幸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共以及实现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丰功伟绩。
第二展室。由抱病北上、病逝北京、暂厝碧云、移灵南下、永恒纪念等五部分组成,介绍了孙中山先生为了改造中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革命精神和全国人民对他的崇敬之情。
孙中山灵榇奉移送殡行列图。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病逝于北京,灵榇暂厝西山碧云寺。1928年底,民国政府派林森、陈洪年、吴铁城驰赴北平设立迎榇专员办事处,筹备孙中山奉安大典的迎榇南下工作。原图是1929年1月中旬依据《行列次序》而绘制,长285.6厘米,宽24,4厘米,由迎榇专员办事处印制。现存北京市档案馆。(复制品)
从孙中山先生纪念堂拾级而上,到达西山东麓的致高点,第六进院-塔院,碧云寺最高的建筑-金刚宝座塔就建在这里。
此院与前面几殿不同,有自己的山门和院墙,自东向西依次排列着:山门、石牌楼、八角碑亭、砖牌楼、金刚宝座塔。
进得山门,便见一座四柱三间石牌楼矗立在石阶之上,石牌楼前一对石狮分立两旁。
这座石牌楼也叫做“冲天石牌坊”。冲天柱上刻有云纹,顶端设蹲兽。石牌坊四柱三间,中间上下枋之间书有“西方极乐世界阿弥托福安养道场”,上枋刻飞鹤,下枋刻游龙。坊楼为仿木结构,单檐歇山顶。虽为石牌坊,但仿木结构件一个不少,斗拱、雀替一应俱全。
石牌坊两侧刻有八个历史人物浮雕,并有题名,左有蔺相如为节,李密为孝,诸葛孔明为忠,陶渊明为廉;右有狄仁杰为孝,文天祥为忠,赵壁为廉,谢玄为节。照壁小额枋刻有八个大字,左为“清诚贯日”,右为“节义凌霄”。
走过石桥,两个八角形碑亭,南北相对,亭内放乾隆御制金刚宝座塔碑,左亭内为满、蒙文,右亭内为汉、藏文。
过了碑亭,顺山势拾阶而上,便是一座砖牌楼。牌楼前一对石狮分立两边。砖牌楼为三间七楼(一主楼二夹楼四次楼),开三券门洞,券脸素净无饰纹,坊额无匾,上下枋无纹饰,简洁端庄。
砖牌楼后面就是碧云寺最重要的建筑金刚宝座塔。是仿照西直门外五塔寺的金刚宝座塔建造的。建于清代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高34.7米,分搭基、宝座、塔身三部分。
塔基呈方形,砖石结构,外以虎皮石包砌,台基两侧有石雕护栏。塔身全部为琢磨过的汉白玉石砌成,四边还雕刻有藏传喇嘛教的传统佛像。塔基正中开券洞,券墙上有一汉白玉石匾额,上书金字“孙中山先生衣冠冢”。其前方左右各有一圆形藏式塔;其后则是5座十三层密檐式方塔:中央一大塔,四隅各有一小塔。整座塔体布满了大小佛像、天王、龙凤狮象和云纹等浮雕。
可能是出于对金刚宝座塔的保护,已经禁止登塔瞻仰了。
金刚宝座塔是佛教密宗的一种佛塔建筑形式。起源于印度。现存年代最早的金刚宝座塔为印度菩提伽耶佛塔。金刚宝座塔建筑样式为方形的塔座(金刚宝座)加上部的五座塔构成。宝座上的塔有密檐式、楼阁式、覆钵式等多种,有的金刚宝座塔还建在佛教建筑顶上。金刚宝座代表密宗金刚部的神坛。五座塔代表金刚界五部佛主,中间的为大日如来佛,东面为阿閦(chù)佛,南面为宝生佛,西面为阿弥陀佛,北面为不空成就佛。金刚宝座塔也是密宗坛城(曼荼罗)的一种形式。
金钢宝座塔的左前方植有一棵纪念树,为2004年4月15日连战拜偈孙中山衣冠冢时所植。
孙中山画像纪念碑,原在颐和园东门外因拓宽马路而委弃路旁,于1983年移建寺内金刚宝座塔右前方的空地上。
大雄宝殿的南侧是罗汉堂。罗汉堂前建有一座影碑,四大金刚分立罗汉堂门厅两边。由于殿内禁止拍照只能用文字描述了。
罗汉堂是为纪念佛教史上第一次结集而建。碧云寺罗汉堂建于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建筑格局,呈“田”字型,仿杭州净慈寺罗汉堂建造,是国内四座罗汉堂中最完好的一座。内奉508尊木质金漆塑像,每尊高约1.5米,老少俊丑俱全,喜怒衷乐极尽人情之常态,是珍贵的宗教艺术品。
碧云寺是明清时期建筑的代表,寺院既保留了明代佛寺的禅宗特点,又吸收和发展了佛教迷宗的建筑风格,更具备皇宫气势。寺内既有遮天蔽日的苍松翠柏,繁茂的奇花异草,名泉怪石等优雅景致,又有金碧辉煌的殿宇。在我所去过的寺院中也只有北京雍和宫能与之媲美了。
分享:
喜欢
0
赠金笔
阅读
┊
收藏
┊
喜欢
▼
┊
打印
┊
举报/Report
加载中,请稍候......
前一篇:
香山团城演武厅游记
后一篇:
北京香山寺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