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梓潼县城向西15公里,就来到了卧龙镇的卧龙山。据《蜀中名胜记》载:“志云,梓潼西南二十里葛山,又名卧龙。相传武侯伐魏,驻兵于此,见虎豹蛇虫势恶,自卧草中。兽皆俯伏。有古碑,在此山之景福院。”因此而得名。
进山牌坊上书“卧龙山”三个大字,两侧有一副对联,上联为:“薄田十五顷 桑树八百株
百代清廉典范。下联为:转战九万里 临阵四十场 一生仁义之师。”
“孔明泉”坐落在卧龙山半山腰的一处平地上,右侧就是感应堂,距离诸葛乔墓地仅不到一百米的样子。为了保护“孔明泉”,当地村民集资在泉水之上建起了一座红砖青瓦的建筑,殿门两侧各有一块石碑,左边刻有“孔明泉”三字,右边石碑题刻“诸葛寨饮马池”以及碑文。
其实“孔明泉”是游客与官方的称谓,当地人俗称的还是“饮马池”。
进入殿中,但见诸葛亮的塑像端坐其中,一旁是是牵马的卫士、左墙壁上还画了诸葛亮出兵伐魏的路线图和其中的故事图,右边就是“孔明泉”了,泉边岩石上刻有一首诗:“一池泉水几许深。三分事业早消沉。水色依旧清如镜,照见武侯忠义心。”
据历代史籍《元丰九域志》、《舆地纪胜》、《蜀中名胜记》、《嘉庆四川通志》均载:“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诸葛亮率军伐魏以梓潼卧龙山诸葛寨为集粮屯兵之中途站,有诸葛坐骑饮水池在,后废,道光六年修复,今再复原。”
卧龙山除了饮马池、诸葛寨之外,还包括跑马场、千佛岩、点将台、长生门、牛头寨等在内的很多地方都是三国时期留下来的遗迹,而这些无不列外的都和诸葛亮有关。
清嘉庆版《四川通志》载:“武侯庙在县西北三十里葛山上,八卦井尚存。”后人将相传为诸葛亮所掘专供军马饮水的水池,称之为“饮马池”。并在山顶部建石寨,称“诸葛寨”,以抵御匪兵。又传,诸葛亮之养子诸葛乔随军伐魏时,因押运粮草失职,被贬为庶民,居于卧龙山麓,病故后葬于当地,近人建有“汉驸马都尉诸葛乔墓”。
卧龙山诸葛寨又名牛头寨,旨在抵御匪兵,1958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说卧龙山历史上曾有五处营寨,诸葛寨是最为险要,也是其中最大的一处,周长三千余米,有东南西北四道石门,现遗存的只有东西门了。“长生门”即东门,有一门联云:“羽扇纶巾当日曾驱司马,名区胜迹至今尚赖卧龙。”上联:“长生门”,可见凭此险要之地拒守及作屯兵之用是何等的重要。可惜历经朝代更迭兵祸被毁,今只存遗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