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
(2012-07-13 23:22:27)
标签:
教育 |
分类: 读书感悟 |
《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学习笔记与体会(1)
课程改革以2001年国家公布的《基础教育课程纲要(试行)》为依据,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其中一个根本性的变化是将教学大纲变为课程标准,这不仅仅是一个名称的变化,而是在课程理念、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的转变过程中,主要实现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变化:
一、教育理念由“知识为本”到“育人为本”的转变
教学大纲主要关注两件事情;一是应该教什么内容,二是应该掌握到什么程度。为此,教学大纲详细规定了每一学年的每一学期学生应该学习的内容,以及对这些内容掌握程度的要求。
教学大纲是工业化时代的产物,是为培养专门化人才服务的,其内容的核心是职业对知识技能的需要,教学大纲的要义是以知识为本。知识在本质上是一种结果,可以是经验的结果,也可以是思维的结果,所以,教学大纲的目标在本质上是结果性目标。
现代社会进入了后工业化时代,对教育而言,强调以人的发展为本,即“育人为本”。未来的基础教育,不仅要关心学生能够学会多少知识、掌握多少技能,还要关注学生未来能够成为合格的公民的教育,关注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养成。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类的知识总量急剧增加,教师能教给学生的只是“沧海一粟”。由于知识传播途径日趋多样,学生获得知识也有多种渠道,所以,学习能力的培养尤其重要。教师要教会学生什么?西方哲学家怀特海有一个精辟的论述:“一定要等到你课本都丢了,笔记都烧了,为了准备考试而记在心中的各种细目全部忘记时,剩下的东西,才是你所学到的。”
二、课程目标由“双基”到“四基”的转变
《课程标准(2011版)》的培养目标在原有“双基”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的要求。
思想的感悟和经验的积累是一种隐性的东西,但恰恰就是这种隐性的东西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的思想方法,因此,对学生,特别是对那些未来不从事数学工作的学生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这是学生数学素养的集中体现,也是“育人为本”教育理念在数学学科的具体体现。
三、内容方法由“结果性”到“结果性”加“过程性”的转变
教学大纲对能力的要求是“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标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了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思想的感悟和经验和积累仅仅依赖教师的讲授是不行的,更主要的是依赖学生亲自参与其中的数学活动,依赖学生独立思考,这是一种过程的教育。
四、评价目标与方法由“单一”到“多元”的转变
因为思想的感悟和经验的积累是一种隐性的东西,所以,在评价方法上必须创新。传统的基于显性目标的评价方法已不能适应对过程性目标的评价。新的评价不仅要考核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把握,还要考核学生的思维过程和实践过程,这样的评价要求从传统的以考试为主的单一的方法变为多元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