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你为什么难以改变?只有改变行动,才能取得成功

(2020-05-12 12:29:39)
标签:

从行动开始

你为什么难以改变

怎么才能变得更优秀

如何改变行动

分类: 爱读书

爱读书、每天读书,今天继续分享行为管理类书籍《从行动开始》。我们都渴望自己能变得越来越好越来越优秀,然而事实上,我们大多数人都是日复一日的重复昨天,我们也都思考过为什么自己难以改变,但是无济于事,因为只有改变行动,才能取得成功,今天来看看这本书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http://www.mengmiandashu.com/wp-content/uploads/2020/04/congxingdongkaishi.jpg

一、认为意志薄弱就做不到、做不好是一种错误的思维

人们都喜欢把失败归结为自己的意志力太薄弱了,其实这种想法才是阻碍我们改变人生的最大敌人。你没有成功并不是因为你意志力薄弱,而是因为没有正确的行动为你开路,一味纠结于“意志力”问题,只会给你的行动设下重重障碍。同样给自己贴上“我真的不行”的标签是毫无意义的,而且一旦给自己贴上了这样的标签,就很难再摘下去。

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帮助我们取得成功的并非“意志”,而是“行动”。只有改变行动,才能取得成功。

心理学家沃尔特•米歇尔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米歇尔给每个受试儿童一颗棉花糖,告诉他们,可以立刻吃掉,也可以等15分钟后再吃,如果能等15分钟,就能多获得一颗棉花糖。这些孩子有的用手遮住眼睛不去看棉花糖,有的玩自己的头发转移注意力,大多数的孩子则马上吃掉糖。实验结果显示,坚持成功等待15分钟的孩子的比例只有25%。

这个实验并没有就此结束。12年后,跟踪调查表明,那25%的人比其他的孩子表现得更为优秀。这个实验结果表明,自制力的强弱会影响人生的许多方面。

那些成功坚持的孩子,是因为他们的意志力强吗?很显然,一个不大于4岁的孩子是不懂如何控制自己的欲望的。这些孩子的成功,是因为采取了各种千奇百怪的方式、各种切实的行动来摆脱棉花糖的吸引力,从而坚持了15分钟,最后获得成功。这也就证明了在我们的人生中,能够真正导出结果的只有“行动”。也就是说,是否能够采取有效的行动决定了能否改变结果,如果能够长期采取有效的行动,甚至可以控制自己的意志。

二、积极思考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大的作用。

人们往往认为积极思考是正确的,消极思考是错误的,实际上并非如此。在现实中,我们不能否定积极思考确实能给我们带来益处,但我们完全不必夸大它的作用,更不要一直纠结在“要变得乐观”这个问题上。

因为无论是积极思考还是消极思考都是人类的自然本性。人类并不是能够时刻保持积极态度的生物,谁都有软弱的一面,让自己整天绷着一根“积极”的弦其实是无益的。就像你感冒了觉得身体不舒服,此时你最应该待在家好好休养,而不是固执地去坚持体育锻炼。时时刻刻让自己保持积极只会让人感觉疲惫懈怠,成功的人生应该是张弛有度的。

还有一个需要我们重视的关键问题,如果你的目标本身就不能现实,你正在一条错误的路上前行,那你再积极思考,再勇往直前也是没用的。首先你应该有一个明确可行的目标,并且毫无顾虑地展开行动才行。总之,不要犹豫,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只有先“干”起来,一切才会有可能性。

http://www.mengmiandashu.com/wp-content/uploads/2020/04/xingdongqilai.jpg

三、人们常常过于在意“失败”与“损失”

人类之所以不愿意接受确定的损失,是因为“不愿承认自己失败”。而过于在意这种损失与失败,就会失去未来的各种可能性。

举一个例子,比如很多股民会在风云变幻的股市中失利,他们手中持有的股票价格狂跌,但又因为过于在意自己损失的金钱而迟迟不肯抛出,被套住后又造成了更大的损失。你可以观察一下你身边炒股的朋友,是不是这样。

在行为经济学中,将 “已经支出且无法回收的费用”称为沉没成本,它并不仅仅代表金钱,还包括时间、经历、感情等方面。在一切境况中,它都会对我们的心理造成影响,妨碍我们最终做出判断。

过于在意沉没成本很可能是拖垮你人生的沉重包袱,它只会让事情往更恶劣的方向发展,也只会让你感觉无限的疲惫。此时只有尽快止损,才能让你有所改变。所以还是那句话,要行动起来,只有行动你才能改变,只有行动才可能产生好的结果。

四、我们很容易产生认识偏差,不能理性的看待自己。

很多人认为他们很了解自己,但事实上,人对自己的了解远远不够。大多数人不能客观地看待自己,往往对自己有着脱离现实的评价。一旦失败了,就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一旦成功了,又会觉得自己无所不能。我们陷入这种极端思维是因为思想中的认知偏差。

认知偏差是指与现实不符的一种意识,它是人类思考中的一种偏见,在生活中十分常见。比如,你的邻居在街上与你擦肩而过,却没和你打招呼,其实他仅仅是没有看到你而已。但你心里却会想“他是不是讨厌我啊?”“我做错什么了么?”这类庸人自扰的问题。在工作中也是一样,你不小心犯了一个错误,然后你就产生了“我又犯错误了,我怎么这么无能,领导一定不再认可我了吧!”之类完全没必要的想法。

导致人类产生认知偏差的主要原因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思考方式——自动化思考。自动化思考是人类在无意识状态下做出的思考,据说每个人每天都会出现700次自动思考,这些思考基本上是负面性的。而一旦产生负面性思考,人就变得不理性。无论是看待自己,还是看待事物,都会产生认知偏差 。

这种认知偏差导致我们戴着偏见的有色眼镜去看待问题,而且很容易被眼前的利益所左右。在电影《玛丽和马克思》中有句台词是:“人类的愚蠢是无限的。”虽然这句话听起来容易让人感到不悦,但在很多事情上,人类的确显得不够理性,不够明智。比如过于在意自己曾经的“损失”,抱守残缺、固执己见,却又在不知不觉中失去了更多的机会。

有了对认知偏差的认识,我们就需要采取正确的行动。作者为我们介绍了行动科学管理术,帮助我们有效采取行动。行动科学管理术就是排除一切抽象的概念和无法测量的因素,只以“行动”作为一切判断的标准。所有结果都是行动的积累,好的结果是好的行动不断重复带来的,坏的结果是由坏的行动带来的。

在行动科学管理术中有一种“ABC”模型为我们阐述了人的行动与结果之间的关系。

A=Antecedent(前提条件)

B=Behavior(行动)

C=Consequence(结果)

这个模型很容易解释,前提条件会使你发出行动,行动会导出结果。所以只有前提条件是获得成果的,你必须得有所行动才行。现在知道你为什么难以改变了吗?只有改变行动,才能取得成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