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知识和经历都是一种解读
标签:
知识的边界文化如何获得知识知识的漩涡群体回音室 |
分类: 爱读书 |
《知识的边界》—所有的知识和经历都是一种解读
前文我们说过,互联网本身包含丰富的多样性,存在太多的分歧。没有一个突出的占据优势地位的观点,我们将会迷失在一个不同观点织就的漩涡里。
我们需要在人们对任何事都无法达成共识且将来也无法达成共识的世界里探索如何获得知识。
在传统的年代,以纸张为载体的知识将绝大部分的竞争性观念排除在我们的视线范围之外。而在互联网时代,我们看到自己身边的各种观念是如此地多元和互异。因为总的来说,互联网过滤器并不会真的删掉任何东西,只是把受青睐的材料拿得更近一些,这导致我们对这种新的多样性的价值感到极度困惑。
网络所代表的多样性作为一个目标被人们所默认,被大家所提倡,是因为多样性代表了一种简单的公平。任何人都能发表看法,任何人都能有自己的见解,这种现象甚至让大家以为看到了民主的希望。
在多样化已经成为常态的今天,慎重的审视多样性及学习一些关键观念,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个充满差异性的世界。
群体的多样性并不能保证能够获得最好的结果。
斯科特•佩奇在其著作《差异》一书中,认为最有效的多样性,是群体中的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视角、不同的观点和不同的经验,并且运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他建议通过一些主导者来维持群体的工作状态,当讨论偏离主题时,可将其划分为一些独立的分支。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获得最有效的多样性。
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网络集体主义可能会带来所谓的“回音室”,也就是围绕着共同的观点而形成的网络群体。由于其他的不同观点难以破墙而入,“回音室”会不断巩固和加强现有的观点,无论其如何荒谬。一旦陷入“回音室”中,人们的观点往往就会变得狭隘和极端。
举个例子,处于各种社群的群体成员,就是陷入到回音室,任何对他们社群的质疑,都会引起集体尖叫。
互联网本来可以作为一个理性的公共论坛,但网络上的一些不和谐的声音却让人们难以就任何问题达成共识。因为对知识的解读,本身就是一种能力。每个人都会解读,但每个人对“解读”的理解千差万别。我们可以借用哲家思想家的看法,来理解这个词语。
所有的知识和经历都是一种解读。
世界以一种方式而非其他方式存在,但我们关于这个世界的理解总是从一个观点出发的,我们只关注其中的一些特点而忽略其他特点。
解读是社会性的。
解读总是在某一种文化、某一种语言、某一段历史或者是我们所关心的某一项人类计划中生发。比如,树对于伐木工人而言就是一段木材,对儿童而言是一个可供攀爬的地方。这就不可避免地会掺杂进各种不确定和不完全的人类因素。
解读没有高下之分。
任何一件事物,总是有各种不同的解读路径,而且也没有任何一种解读方法能够在脱离语境的情况下声称自己是最好的解读方法。
解读发生于话语之中。
你不可能脱离语境来谈论某一事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要联系前后文及当时的背景来理解这句话。
在某一种话语中,某些解读是倍受青睐的。
某些话语你觉得好,不是它真的写得好,可能只是特别契合了你的心境。话语本身是一种社会建构,它们是某一种文化中人们整合其观念的方法。它们本身不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而且它们会随历史变迁。
网络能够让我们更聪明,只要我们自己想要更聪明。网络也可能让我们更愚蠢,对于那些对知识严谨性不感兴趣人的来说,网络是一个降低知识的环境。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