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课六:法布尔与昆虫记

《法布尔与昆虫记》学案设计
学校:海门经济技术开发区小学 设计者: 朱华岗 适用年级:三—六
教学内容 |
《昆虫记》读本中“蜘蛛结网”、“蜘蛛网上的猎物”选段。 |
执教日期 |
|
|||
教学目标 |
科学知识: 1.了解法布尔和他的《昆虫记》。 2.了解蜘蛛的一些知识。 过程与方法: 3.能描述蜘蛛的形态。 2.在画蜘蛛,观察蜘蛛,描述蜘蛛等过程中,初步知道科学观察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5.知道科学阅读需要仔细、耐心、全面的观察。 6.培养学生养成用科学的方法主动开展科普阅读的习惯。 |
|||||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
观察、描述蜘蛛。 初步知道如何去观察、阅读小动物。 |
|||||
教学资源 |
学情分析: 1.学生身边的科普读物很多,但能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系统向学生介绍科学知识的科普读物很少。因此学生获取科学知识没有连贯性、系统性。教师可通过对《昆虫记》的阅读指导,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阅读方法,使学生获取系统的科学知识。 2.学生喜爱小动物,更喜欢观察、阅读小动物,但平时学生都是没有目的的观察,更没有一定的方法,所以观察没有深度。 教学准备:蜘蛛或者蜘蛛标本,蚂蚁捕食的视频资料等,谜语:南阳诸葛亮,稳坐中军帐。排下八卦阵,单捉飞来将。 |
|||||
学 程 设 计 |
导 航 策 略 |
设计意图 |
||||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认定目标。 (13分钟) 1.学生画蜘蛛。
2.学生展示自己画的蜘蛛,其余学生说出他画的怎么样? 3.引导学生说到:因为平时没有认真的去观察蜘蛛,所以画错。 二、提供素材,动脑思考,合作探究。 (7分钟) 1.学生观察蜘蛛或者蜘蛛标本。 在小组里描述蜘蛛。 2.学生描述自己观察到的蜘蛛。 三、交流分享,质疑追问,建构智能。 (10分钟) 1.学生阅读一段法布尔关于描写蜘蛛的文章。 2.学生谈科普文章写的如何。 3.学生阅读法布尔的生平介绍。 4.引导学生回答到:法布尔来到野外,走进真实的动物世界,并且进行了仔细、耐心、全面的观察。 5.引导学生阅读《昆虫记》中选段,找到因为蜘蛛没有翅膀。 教师再给出更正确的答案:因为昆虫是六条腿,而蜘蛛是八条腿。 四、提炼总结,及时练习,反馈修正。 (10分钟) 1.学生观看蚂蚁捕食螳螂的视频,并且描述。 |
板块一: 1.提问:蜘蛛是一种常见的小动物,同学们见过吗?下面,请每个同学在纸上用简笔画快速画一只蜘蛛。 2.提问:你们觉得他画对了吗? 3.思考:蜘蛛在我们生活中很常见,你们为什么还画不出正确的蜘蛛。 说明:阅读小动物,需要有目的的仔细观察 板块二: 1.提问:如果老师给你一只蜘蛛,你现在能仔细观察,并且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出来吗?观察蜘蛛,然后写在科学活动单上。 2.谁来描述自己观察到的蜘蛛。 板块三: 1.讲述:通过仔细观察蜘蛛,我们描述出的蜘蛛才更正确。老师这里也有一篇描述蜘蛛的科普文章,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阅读时,把你认为写的好的词句划下来。 2.你们觉得这篇文章写的怎样?比我们刚才描述的有什么优点? 3.介绍:这篇文章是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经过自己的亲身观察而写的。 介绍法布尔。 4.提问:为什么法布尔描述的蜘蛛比我们观察的蜘蛛更加生动有趣呢? 教师总结:法布尔来到真实的自然世界,仔细、耐心、全面的阅读了小动物。 5.说明:法布尔当时把蜘蛛归为昆虫,但后来昆虫学家认为蜘蛛不是昆虫,知道为什么吗? 板块四: 1.说明:让我们尝试着像法布尔那样,仔细、耐心、全面地观看一段关于蚂蚁捕食螳螂的视频,然后描述出来。 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2.讲述:今天我们由于受课堂的限制,还不能真正的走进自然界去观察,但在今后的学习中,希望同学们像法布尔那样,用仔细、耐心、全面的科学方法去阅读自然界。 |
一、让学生画蜘蛛,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让学生知道仔细观察、仔细阅读动物的重要性。 二、学生目的性强,带着问题去观察、去阅读,所得到的效果是很不错的。 三、引导学生知道,如果走进真实的自然界,进行仔细、耐心、全面的观察,描述出的动物才更生动、有趣。 四、鼓励学生像法布尔那样,用科学的方法去阅读自然界。 |
||||
科学活动记录单
姓名:
活动一:我画的蜘蛛
活动二:我观察的蜘蛛
教学反思:
法布尔与《昆虫记》是我自己研发的一份科学阅读课程,目的是通过师生互动学习,激发学生用自己的阅读方法,养成主动阅读科普读物,阅读自然界的习惯。教学过程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趣味性。教学内容从学生熟悉的蜘蛛入手,让学生画蜘蛛。在画出许多奇形怪状的蜘蛛后,学生会发现,对于生活中常见的蜘蛛,全班竟然没有一位同学能画对。从而让学生知道阅读小动物需要有目的的仔细观察。而《蜘蛛大战蚂蚁》的视频资料,让学生在惊讶的观看同时,更明白了在真实的情景中观察,描述出的动物才会最生动、最有生气。
二、层次性。整个教学过程经历了画蜘蛛、观察蜘蛛、写蜘蛛、对比写的内容、动态观察蜘蛛、再写蜘蛛、拓展到课后观察蜘蛛。环节层层递进,让学生体验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产生新问题、继续解决问题的螺旋上升过程,思维能力、质疑能力得到发展。
三、拓展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也许会对蜘蛛有几只眼睛产生不同的看法,有的学生说2只眼睛,有的学生说4只眼睛,有的说6只眼睛……对于这样一些问题,学生是有能力通过课后继续阅读,查阅资料解决的,因此,在课堂上,教师是不直接给出学生答案,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探究。
爱因斯坦指出:“光有知识并不能使人类过上幸福而优裕的生活。”作为教师,我们要为学生营造一个不断探究的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中,发现自己意想不到的东西,提高自己创新能力,体验科学研究的惊喜与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