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外国著名芭蕾舞剧故事——天鹅之死

(2015-01-30 12:21:55)
标签:

文化

杂谈

分类: 芭蕾舞作品

卡米勒·圣桑作曲;米歇尔·福金1编导。一九O五年由安娜·巴甫洛娃首次在戗国圣·彼得堡一个音乐会上演出,一九一O年三月十八日又由她在美国纽约大都会歌剧院第一次公演。

 

 

对芭蕾舞女演员来说,最享盛誉的单人舞莫过于《天鸱之死》了,它表现的是一只受伤的天鹅临终前的情景:缓慢地、颤抖地为着一线生存的欲望做最后的奋争,但希望终于破灭。这段舞蹈不过两分多钟,当巴甫洛挂第一次在大都会歌剧院表演时,卡尔·凡·维希顿写道:“这是她迄今奉献给公众最精湛的艺术范例。”

据舞蹈设计者米歇尔·福金的回忆,这个舞蹈的编排总共不过几分钟。过程是这样的,一天,不久刚成为马林斯基剧院芭蕾舞演员的巴甫洛娃来找福金,请他为她创作一个单人舞,她要在皇家歌剧院合唱团的艺术家所举办的音乐会上表演。那时福金正迷上了曼驼林,他在朋友的钢演琴伴奏下演奏圣桑的《天鹅》。听到巴甫洛娃的请求,他不假思索地问道:“你看圣桑的《天鹅》怎么样?”她立刻意识到天鹅是她最合适的角色。“当我瞧着这瘦伶伶的巴甫洛娃,心想她好象天生就是扮演天鹅的。”于是马上动手编排,舞蹈动作很快就定型了。“那几乎是一个即兴之作。先是我在前面跳,她在后而学,然后是她跳,我在旁边摆弄她的手臂,纠正她姿势的每一个细节。”

“在这一作品诞生之前,人们总是指责我编的舞蹈倾向于赤足而放弃用足尖。《天鹅之死》正是我对这一批评的回答。这个舞蹈成为俄国新式芭蕾的象征,是纯熟的技巧与激情的表达有机的结合。它证实了舞蹈能够而且应该不仅使人们饱享眼福,而且通过眼晴深深感染人们的心灵。”(《舞蹈杂志》,1931. 8.)

1344年在巴黎,福金曾对阿诺德·赫斯盖尔讲道:“象这样一个小品竞能风靡整个世界,可称得上一次芭蕾‘革命’,它体现了旧式舞向新式舞的过渡,在这里,我运用了传统的服装和古典舞技巧,因为髙难度的技巧是必要妁。但人终有一死,因而舞蹈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表现技巧,而应该创造出一种在生活中坚持不懈、奋力抗争的形象。《天鹅之死》,仅用四肢是无法表现其深刻含意的,它需要整个身心,它不仅给人以视觉的享受,而且能够激励情感和丰富想象。”

一位法国评论家安德烈·雷文森曾这样描述天鹅:“双臂相叠,脚尖踮起,她梦幻般缓缓地绕着舞台旋转,然后两手平稳地滑动着,又回到她最初出现的地方。她好象正向着地平线奋力地挣扎,似乎刹那间她要飞,要用她的灵魂去触模那空间的边缘。紧张的身体渐渐放松,她落在地面上,手臂在痛苦无力地抖动着。然后她还是又站了起来,迈着不规则的步子奔向前台,双腿犹如竖琴的弦悚悚颤抖,然后右腿敏捷地向前一滑,左膝着地,这只空中的生灵努力挣脱大地的束缚,但终于在痛苦中死去。”

1912年——1925年茌巴甫洛娃旅行剧团担任领舞的舞蹈家兼敎师赫尔达·巴特索娃曾同玛琳·赫罗斯柯在《舞蹈杂志》上追溯往日的欢乐与艰辛:“她从不追求金钱和名利,她只是要人们去看舞蹈,正是她为现代芭蕾培养了一批观众。她对芭蕾的贡献是无法估价的,也许没有任何他人对芭蕾做过如此巨大的贡献。她为成千上万的人民跳舞,给人们带来一点欢乐,自己所得却微乎丼微。她的天赋正如她留给人们的遗产一样,很难用具体的形象来描绘:既不是一个动作,也不是某一种流派,更不是一系列的舞蹈。这是一种超乎具体的,有着无法估量其价值的东西:灵感(感染力)。”

(雷歌叶泽)

1. Michel Fokine(1880-1942)著名芭管舞编导、改革家,生于圣彼得堡,1889年进入帝国芭茜舞校,九年之后从该校毕业,然后进入马林斯基剧院担任独舞演员,1923年定居纽约,1942年死于纽约。除《天鹅之死》之外,福金创作的舞剧还有《仙女们》(1909)、《火鸟》(玖瑰仙子》《彼特鲁什卡》(191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