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可能把西方文学理论套用到《石头记》上?
(2021-09-27 21:03:13)
标签:
曹雪芹教育历史文化杂谈 |
[解味《石头记》周末谭(20)]
怎可能把西方文学理论套用到《石头记》上?
我们的祖先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极为丰富,世界上没有哪个民族可与之相比——在长达三千多年有文字记载的文明史中,几乎每个时期都产生了自己的文化形式,诸如诗经、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戏曲。然而与之相对应的,除《文心雕龙》(成书于501——502年)外,在长达1500年的时间里,再没有出现系统的文学理论著作。
到近代,中国打开国门,传入西方文化,国人发现西方的人文科学已形成完善的理论系统。以文学来说,高尔基曾说:文学就是“人学”。恩格斯做出的概括是:“据我看来,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于是中国学者便认为:西方的文学理论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可以直接拿来指导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与评论。比如对曹雪芹的评价,称他为“现实主义作家”。曹雪芹著作中正面小说中的人物,如贾宝玉、林黛玉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然而“程高本”《红楼梦》是阉割、篡改本,以西方文学理论无法理解与说明曹雪芹原著《石头记》神奇的文学现象——犹如“风月宝鉴”那样,有正(小说)、反(历史)两面。因为依照西方文学理论,文学和历史,“假语村言”和“真事”水火不相容,怎么可能将如此的对立的现象容纳于同一事物之中?然而《石头记》正是这样一部不可思议的文学作品,一部矗立在中华文化青藏高原上的珠穆朗玛峰。
作为中国文学理论工作者,不应直接搬来西方文学理论,用以贬低与否定《石头记》,乃至中华文化的崇高价值和意义,而是应当创立中华文化自己的理论体系。中华文化的基本特点是“文史合一”、“文哲合一”,《石头记》则是一部“文、史、哲合一”,又涵盖了各种文体、诗体的奇葩,可以作创立中华文化理论的基础和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