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研读《石头记》和“程高本”《红楼梦》两书的方法有天壤之别

(2021-09-19 20:18:17)
标签:

曹雪芹

教育

历史

文化

杂谈

分类: 石学专论

[解味《石头记》周末谭(19)]

研读《石头记》和“程高本”《红楼梦》两书的方法有天壤之别

《石头记》和“程高本”《红楼梦》是两部不同的著作

由于《石头记》和“程高本”《红楼梦》,都称是曹雪芹所著,因而被某些人看作同一部著作,甚至以“红楼梦研究”的观点去看“石头记研究”,而将其否定。凡对曹雪芹著作的版本,稍有些常识的人,都不会赞同这种武断做法,因为只要将这两部书做个比较,便一切了然:

1、书名

《石头记》是原著。隐意是:为一位本名“红玉”的女子所竖立的一座硕大无朋的石碑。

“程高本”《红楼梦》是阉割、篡改本。隐意是:发生在富贵人家后花园(大观园)的一段如梦如幻的经历。

2、正文

《石头记》只有八十回。这是由于作者的写作目的,是在书中隐写一位名叫竺红玉的女子的传记,而第七十八回中的晴雯之死,所隐写的正是竺红玉之死——即作者写作《石头记》的目的已经达到,作为其载体的小说,也就没有必要再继续下去,因而作者就将第八十回作为书的结尾。使这部书成为一部表面看似未完,而实际成为尽善尽美的“奇书”。

“程高本”《红楼梦》违背了作者的意愿和著书目的,竟在八十回后面续上无名氏所续补的四十回,表面看是一部一百二十回的完整小说,实质上堵塞了读者探讨小说背后的隐史,使读者永远不可能探索到书中的“其中味”,为读者设置了一个大骗局。

3、是否有批语

《石头记》带有全部脂砚斋批语。由于核心批语系出自作者曹雪芹之手,因而脂批是作者为读者提供的“向导”。

“程高本”《红楼梦》删除了全部脂批,也就使得读者无法探查到从小说通往背后历史的路径。

小结:《石头记》和“程高本”《红楼梦》俨然如同两部书。《石头记》因是有正、反两面的“奇书”,使读者可以在脂砚斋批语的引导下,透过小说探查到背后所隐写的真事。而“程高本”《红楼梦》因已将原著阉割、篡改成单纯的小说,只能供读者欣赏、评论,而完全丧失了隐记真事的功能。

对《石头记》和《红楼梦》的研究方法,必然完全不同

“程高本”《红楼梦》由于已将原著阉割、篡改成单纯的小说,对于小说,也就是评论而已,而评论不属于学术研究。按照流行于欧洲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法,评论并无是非曲直可言。这也就明白《红楼梦》研究,分成三个学派——小说评论派、考证派自传说和索隐派,各学派之间的争论,十分激烈,而且各学派内部也都有成十上百的“观点”,所有这些人之间的分歧均不可调合,而且永远不会得出结论。

《红楼梦》大体相当于《石头记》的正面小说部分,对于一些读者沉溺于《石头记》正面小说中的现象,曹雪芹采取什么态度呢?在庚辰本第三十四回的“分位虽低钱却比他们多”处,有夹批

惊魂夺魄,只此一句。所以一部书,全是老婆舌头,全是讽刺世事、反面《春秋》也,所谓痴子弟正照《风月。若单看了家常老婆舌头,岂非痴子弟乎

正照《风月”即指将曹雪芹著作看作单纯的小说者。曹雪芹认为这种人是“痴子弟”,俗称“傻孩子”。反之,若欲不做“傻孩子”,就决不要沉溺于《石头记》的小说。愿“程高本”《红楼梦》的研读者,能领悟作者曹雪芹循循善诱的良苦用心。
脂砚斋序本第二十二回回末总批中写道

作者具菩提心,提笔现身说法,每言外警人,再三再四, 其先以庄子为引,及谒曲句作醒悟之语,以警觉世人,恐不入,再以灯谜伸词致意,叹,读者忍不留心而慢乎耶。

这一段引文的含义是:

1、 石头记》中,除小说故事之外,另有所隐。为了向读者传递这种信息,批书人才批出“读者但以小说鼓词目之,则大罪过”。

2、 此书中的隐人隐事,不易被人识破。作者为此,大费周折,“每于言外警人,再三再四”,“以不成寐为言”,用以警觉世人。

3、 作者和批书人脂砚斋,殷切地期待着有人能够识破隐此书中的”。其用心之诚之切,令读者不忍慢待和忽视。

这是曹雪芹和脂砚为寻求“解”所发出的真切诚恳的呼声

既然不能将《石头记》看作单纯的小说来研读,那该怎样阅读、研究呢?

我们且看曹雪芹和脂砚斋是如何引导读者来阅读《石头记》的:

1、不要看这书正面,方是会看

石头记》第十二回写有这样一段话:

(跛足道人)从搭连中取出一面镜子来——两皆可照人,镜把上面錾着“风月宝鉴”四字——递与贾瑞道:这物出自太虚玄境空灵殿上,警幻仙子所制,专治邪思妄动之症,有济世保生之功。所以带他到世上,单与那些聪明俊杰、风雅王孙等照看。千万不可照正面,只照他的背面。

“风月宝鉴”表面看是指镜子,而同时《风月宝鉴》又是《石头记》的一个书名。

上面所引那段话的“单与那些聪明俊杰、风雅王孙等照看”处,庚辰本和戚序本都有夹批曰:

所谓无能纨绔是也

意即:这部小说,表面所描写的,系“空虚幻设”的假话。这些假话是“单与那些聪明俊杰、风雅王孙等”来看的,这些人也就是“所谓无能纨绔——只追求消遣、娱乐,无能有钱的公子哥儿。

作者担心对于上述告诫,还不足以警醒读者,因而在第四十三回再一次进行这种告诫。在你们虽该矮一等,我知道你们这几个是财主,分位虽低,钱却比他们的多”处,庚辰本有夹批

惊魂夺魄,只此一句。所以一部书,全是老婆舌头,全是讽刺世事,反面“春秋”也所谓痴子弟正照风月鉴。若单看了家常老婆舌头,岂非痴子弟

意即:这一句写的真是“惊心夺魄”!所以说《石头记》这部书的背面,写的“全是讽刺世事的历史。然而那些所谓“痴子弟”,也就是“儍孩子”,只知道看正面的小说。如果你也沉溺于书中风花雪月,儿女情长的故事,不也成了“儍孩子”吗?

那么,《石头记》该怎么读呢?在本文最前面所引的那段话的“千万不可照正面”处,“戚序本”有夹批曰:

观者记之,不要看这书正面,方是会看

只看他的背面”处,亦有夹批曰:

记之

如何才能做到“不要看这书正面”,“只看他的背面”呢?

2、看《石头记》的背面,必须使出“龙象之力”

《石头记》第十二回“镜子从里面调过来”处,蒙府本有侧批曰:“此一句力如龙象,意谓:正面你方才已自领略了,你也当思想反面才是。”

这句话的意思是:石头记》是部“奇书”,有正、反两面。既已了解了正面小说,那就应当翻转到背面,看看所隐写的真人真事。而只有花“龙象”之力,才有可能。龙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力量非凡;象是陆地上最大的动物,力大无比。《石头记的研读者都是平常人,怎样才能具有“龙象之力”?

石头记》第六回,甲戌本“回后批”云:

……作者真笔似游龙,变幻难测,非细究至再三再四不计其数,那能领会也?叹叹!

常言道:熟能生巧。只要再三再四不计其数”地研读《石头记》,特别是其中的诗词曲赋,而且要将脂批与正文看作统一体,进行研读,不愁“领会”不了其真意,看不到其背面隐史。

3、将脂砚斋批语视为阅读《石头记》的向导

世界上的浩瀚如海的书籍,可曾出现过作者为自己的著述添加大量批语的作品?——唯《石头记》如此。就以“戚序本”《石头记》——这是曹雪芹的定稿本——来说。该书不仅像其他小说那样,有回目和正文,还有作者本人添加的批语。其批语有三种形式:回前批,回后批和正文中间的夹批。

“戚序本”上的这些批语,有些源自更早的《石头记》抄本“甲戌本”、“己卯本”和“庚辰本”,而这些抄本的书名,在《石头记》前面,还添加了“脂砚斋重评”字样,说明这些批语均出处“脂砚斋”之手。

经过研究,“脂砚斋”是曹雪芹及其第二、三任妻子合用的批语笔名,其核心批语则由曹雪芹所添加。曹雪芹允许自己的妻子以及其他亲属添加批语,出于两个目的:其一,使读者通过这些批语,看到家庭内部更加细微的“真事”,因而这些批语中有少量吸收进了定稿本“戚序本”《石头记》。其二,在当时恐怖的“文字狱”时期,这些不同人添加的批语,对《石头记》也能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曹雪芹在自己的著作中添加脂砚斋批语,是由于这部著作是一部有正、反两面的“奇书”。如果没有作者的指引,读者无法从正面看到背面,因而脂砚斋批语的作用是:引导读者从正面小说,看到其背后历史。因而一定要将脂砚斋批语看作曹雪芹及其合作者为读者提供的向导。凡能切切实实这样做的读者,必能了解到书中的隐情,而成为《石头记》的“解味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