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著《石头记》是一部如“风月宝鉴”有正、反两面的“奇书”

(2021-05-21 12:10:05)
标签:

曹雪芹

文化

历史

教育

杂谈

分类: 石学专论

[解味《石头记》周末谭(2)]

原著《石头记》是一部如“风月宝鉴”有正、反两面的“奇书”

首先要说明的是:我们这里所说的“原著《石头记》”,与一些人对《石头记》只是《红楼梦》的一个书名的理解,完全不同。不要把两种不同的概念混淆起来。

在清代,《石头记》是禁书。清王朝被推翻后,才开始在社会上出现曹雪芹著作的早期抄本。最早出现的是“戚序本”《石头记》,于民国元年(1912年)由有正书局石印出版。

1927年出现甲戌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被胡适高价购买。甲戌年是乾隆十九年(1754年),这是二评本。

1932年出现庚辰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年是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这是四评本,抄于乾隆二十五年秋。

1954年发现己卯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这是个残本只有38回。1974年又发现另外4回残本,两者合在一起,只有42回(个别的只有半回)。己卯年是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这是四评本,抄于乾隆二十四年冬。

1960年出现清蒙古王府本《石头记》。这个本子成书时间应在“庚辰本”之后。

迄今为止发现的早期抄本主要就指上述五种。除此之外,1958年夏毛国瑶发现由靖应(昆鸟)家收藏的《石头记》,他只抄录下书中的批语,此后书的下落不明。

将上述曹雪芹著作的早期抄本进行归类后,可知:

较早的曹雪芹著作的抄本,包括“甲戌本”(二评本)、“己卯本”(四评本)、“庚辰本”(四评本)三种书名都叫做《脂砚斋重评石头记》。“脂砚斋”是曹雪芹及其第二任妻子袭人的原型柳蕙兰、第三任是柳蕙兰死后的续妻许芳卿,三人合用的批书笔名,其核心始终是曹雪芹本人。书中除脂砚斋批语外,也曾交由亲友们审阅,他们也都添加了批语,其中以畸笏叟(曹雪芹的堂兄)的批语最多,总共有88条(有人统计为92条)。“蒙府本”是“庚辰本”之后的本子。“蒙府本”上批语,作者已做整理、选择分别写入回前、回后或夹在正文中间,之后曹雪芹又在审阅时添加了侧批——这些批语是其他本子所没有的。“戚序本”《石头记》是蒙府本之后,曹雪芹临终前审定之本,比其他所有本子都更加完善。因而当我们说曹雪芹的原著时,一般来说,就是指“戚序本”《石头记》,其他各本则可称作第X次的脂砚斋评批本,均属未成熟本。

曹雪芹的《石头记》原著是怎样一部书呢?

《石头记》的开篇写道:

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云云。

从上面一句我们可知:“甄士隐”一名是由“真事隐去”前三字谐音而来。借此作者向读者透露隐去的是作者曾历过的一段如梦如幻的经历。

《石头记》还写道:

 虽今日之茅椽蓬牖,瓦灶绳床,其晨夕风露,阶柳庭花,亦未有妨我之襟怀,束笔阁墨。虽我未学,下笔无文,又何妨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来,亦可使闺阁昭传,复可悦世之目,破人愁闷,不亦宜乎?”故曰“贾雨村”云云。

从上面一段话我们可知:“贾雨村”一名则是由“假语村言”前三字谐音而来。作者借此告诉读者:书中小说,是他用假语村言编写的故事。

对于“真事隐”与“假语村言”到底的怎样的关系?对有些人来说,理解起来很困难,总是将两者等同起来,把小说本身就看作了“真事”,于是出现了一批又一批的索隐派。其实,曹雪芹对此早有预料,于是用“风月宝鉴”,对“真事隐”与“假语村言”的关系做出形象的比喻。

第十二回写道:

道士)说毕,从褡裢中取出一面镜子来——两面皆可照人,镜把上面錾着“风月宝鉴”四字。……所以带他到世上,单与那些聪明俊杰、风雅王孙等照看。千万不可照正面,只照他的背面

这段话有几段脂批,十分重要。

“取出一面镜子来”处,戚序本有夹批曰:“凡看书,从此细心体贴,方许你看,否则此书哭矣

两面皆可照人”处,戚序本有夹批曰:此书表里皆有喻也

单与那些聪明俊杰、风雅王孙等照看”处,戚序本有夹批曰:所谓无能纨袴是也

千万不可照正面”处,戚序本有夹批曰:观者记之,不要看这书正面,方是会看

只照他的背面”处,戚序本有夹批曰:记之!。

将正文和脂批综合起来看,我们可知:

1、 作者以“风月宝鉴”来喻《石头记》一书。

2、 “风月宝鉴”有正、反两面,喻意是“此书表里皆有喻也。

3、 此书正面专门写给那些所谓无能纨袴”看的。

4、 对于一般读者,曹雪芹则告诫:观者记之,不要看这书正面,方是会看。”要求读者记住“看书的背面”。

即如果不是所谓无能纨袴”,那就应当看《石头记》的背面。——切记,这是作者的告诫。

曹雪芹将自己的书写成有正、反两面的“奇书”,是由于当时所处的“文字狱”的社会环境,使得曹雪芹所要著述的内容,为清廷所禁忌。具体来说,书的背后所要隐写的什么历史人物能引起清廷的恐惧呢?

《石头记》在开篇部分写道:

但书中所记何事何人?自又云:“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女子?

我们如果细细推敲这句话,总认为,不可思议。请看:怎么可能当日所有之女子”的“行止见识”都出于“作者”之上呢?但是当我们结合脂砚斋批语,继续往下看,看到这样两句话:

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女子?……我之罪固不免,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自己护短,一并使其泯灭

在此处,有脂砚斋批语曰:因为传他,并可传我。

“他”是谁?“我”又是谁?

“他”指一位女子。“我”指作者本人。意即:这是一部为一位女子写的传记,但在传这位女子时,同时也就传了作者自己。也就是说,这部《石头记》是作者同一位女子的合传。这也就是书中所隐之真事。

参考资料

1、 《反照“风月宝鉴”》载于《红楼解梦》第一集)。

2、 《试论〈红楼梦〉的写作目的》载于《红楼解梦》第一集)。

紫军、霍国玲(0108259818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