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曹雪芹在京城内的故居——恭王府前身(论文连载三)

(2020-07-10 09:19:53)
标签:

曹雪芹

石头记

文化

教育

杂谈

分类: 石学专论

曹雪芹在京城内的故居——恭王府前身论文连载三)

(接“连载二”)

和珅府之前,“恭王府”(前身)的状况

曹雪芹在京城内的故居——恭王府前身(论文连载三) 按照民间的传说和记载,在“和珅府”之前,“恭王府”(前身)是“荣国府”,实际所指即曹雪芹家的府第。

然而,当我们查看绘于乾隆十五年的《乾隆京城全图》时,却发现“恭王府”(前身),竟在《全图》上被绘成一片民宅。(见图)

在同一个时间乾隆十五年;同一块地方“恭王府”(前身),却出现了两种完全不同的记载:

第一种记载:曹雪芹在《石头记》中,“荣国府”隐写着曹雪芹家在北京的府第。其所记载的“荣国府”的周边环境与民间传说中的“恭王府”(前身)十分吻合。“恭王府”(前身)即应是“荣国府”,实指曹雪芹家的府第。

第二种记载:按照《乾隆京城全图》,当时这里是一片民宅,与曹雪芹家毫不相干。依此观点,“荣国府”只不过是小说家虚构的一座豪宅,与“历史”毫不相干。这两种说法互相矛盾,然而只能有一种是正确的。如果《乾隆京城全图》对此部分的绘制,符合当时情况,曹雪芹在《石头记》中隐记及有关传说,便不真实;如果事实证明,曹公记载是真实的,则再一次说明:乾隆和珅是历史的删削、篡改者。说明他们为了将香玉皇后从历史上彻底抹掉,对历史的篡改已无孔不入,甚至包括地图在内。那么,怎样判断谁是谁非呢?当历史被删削、篡改后,必定遗留下许多空白,形成一些新的谜。哪种说法能解开这些谜,填补那些空白,哪种说法就是正确的。

为了判断《乾隆京城全图》对于所绘的“恭王府”(前身)的可靠性,我们首先需要辨明的是:在和珅之前,“恭王府”(前身)的位置,究竟是民宅还的府第?如果确实是民宅,当然《石头记》的隐记及传说,全属虚构。而经过辨明,并非民宅,而是府第,我们再进一步论述:此府第的主人是何人?

(一)“天香庭院”匾和“锡晋斋”建筑

    恭王府府邸建筑分为三路。中路为三进院落(包括仪门),东西两路各为四进院落。西路第三进锡晋斋庭院有七间正房,院子四周有廊庑相接。垂花门内侧北面悬“天香庭院”匾,系慎郡王允禧墨迹。此斋梁柱皆用楠木,室内紫檀隔断式样仿宁寿宫制作,雕镂富丽精美。院内多植翠竹。

此庭院有三个特点十分明显,下面我们来逐一分析:

慎郡王题写的“天香庭院”匾,说明此地当时已新建成府第:

“天香庭院”匾没有上款,也未署名,只钤一颗郡王印。制作、悬挂,都十分考究。慎郡王允禧系康熙第二十一子,雍正朝封贝勒,乾隆即位后晋郡王,二十三年卒。一个宅院能由慎郡王题匾至少说明两点:

其一,此宅绝非一般民宅,而应是一所豪华的府第。

其二,此宅主人与慎郡王关系较密切。

需要说明的是:和于乾隆十五年(1750)才出生,慎郡王去世时,他仅虚龄九岁。况且他“少贫,无籍”,地位极低,其发迹是后来的事。因而,此匾应是慎郡王给和之前的府主写的。既排除了此宅系由和珅所建的可能性,那么,此府第便应在和珅之前早已存在,因而,在《乾隆京城全图》就应有所反映。然而,《全图》中却把此新建府第绘成了一片民宅。这是怎么回事?这只能说明:该图已遭篡改。“恭王府”(前身)这部分的图样为伪造的。

有人或许会说:地图还能篡改吗?

试想,统治者为了自己政权的需要,什么干不出呢?既能删削与篡改原始档案,为什么原始地图就不能篡改?

锡晋斋的梁柱系用楠木,紫檀隔断仿宁寿宫修建本身即说明,此府第非和珅所建:

既然“天香庭院”匾是慎郡王写给和之前的府主的,而它与整个建筑浑然一体,此院中的锡晋斋也应是由原府主所建。

修建锡晋斋所使用的梁柱,是只有皇宫才能使用的楠木,其隔断系按宁寿宫(皇后居住地)式样做成。这使人不能不思考,府主为什么要这样做?

从史料的记载来看,此院似由和珅修建。而且此事亦是他获罪的原因之一。但细究却有不合理处:违制在封建社会是非常严重的问题。一旦被发现,定被治罪无疑。一般认为:“恭王府”(前身)赐给和珅,是在乾隆四十几年。当时和珅不过是三十岁左右的青年,刚刚得势不久。对于这样一个人,恐怕再狂妄,也不会不考虑后果,而故意去违制吧!只能有一种解释才符合逻辑:此府第原本就存在,锡晋斋对原主人,并不存在违制问题,但对于和珅就不同了,此建筑对他来说,是严重的违制。

既然锡晋斋在和珅之前就早已存在,便应当绘制在《乾隆京城全图》上,但《全图》在“锡晋斋”处,却绘制的是一片民宅,显然造了假。

院内栽满翠竹,庭院却起名“天香”本身便说明,此名含有深意,而与和珅无关:

“恭王府”府邸后为辅仁大学女生部校址。关于“天香庭院”,1943年毕业生李秀蕴赋诗云:“天香翠竹几千杆1945年毕业生美籍女学者叶嘉莹教授亦诗云:“四十年前地,嬉游遍曲阑。春看花万朵,诗咏竹千杆[7] 此院的主要特点既非植有散发幽香的桂树,亦非种有号称国色天香的牡丹,而是翠竹“千竿”,但为何名为“天香”?

珅并非毫无知识,原也是个读书人,不会不知道“天香”何意,却为什么将此院落称作“天香庭院”呢?这,也只能有一种解释:“天香庭院”并非他起的名字,在他之前就已存在。

(二)洞府中的康熙御笔“福”字

恭王府占地约九十亩。南半是轩峻壮丽的府邸,北半是佳构天成的萃锦园。

萃锦园建筑分为三路。中路中心是一座高耸的太湖石假山,山脚有洞府。洞府正中央,靠北石壁,用石块嵌砌一龛,龛内是一石碑,上刻康熙御笔极大“福”字,并有印玺。这件遗物肯定与和无关。和于乾隆十五年(1750)才出生,到乾隆晚年才得此赐第。康熙的“福”字应该是赐给该府原主人的,但谁是该府原主人?便引起了人们的探索。

对于这种探索,伯菲先生的看法值得一提。他认为这是雍正朝的遗迹,理由是:

 

如在当时,康熙本朝,刊刻皇帝的“御书”,必然要放在显著的地位,以为荣耀,也要高悬敬挂,如何会藏到山洞里去?碑竖立于正中,示敬,放在阴暗,在几乎难以看到的地方,是为了什么“效果”呢?应当看到,这种位置法,简直就是一个“龛”,把它供起来的意思,这分明说出:立碑时已非康熙时代,是在用这个奇特的隐含方式来怀念“老皇帝”的意思,这就必然是雍正或雍、乾之际的某一个和康熙皇帝有过密切关系而又经历了政治上的不幸遭遇的家族所办的事,否则就很难解释。看来,这个府园是有过一番事故的。[8]

 

笔者认为:“恭王府”(前身)在和居住之前的主人应当具有如下一些特点,而这些特点与和珅及其先辈均无任何关联

第一,此府主人康熙朝时受到恩宠,以致康熙皇帝利用某次机会,赐他(她)御笔“福”字。和珅出身贫寒,康熙的“福”字,不可能是赐给和珅先祖的。

第二,此府主人雍正朝时有不幸的遭遇(如抄家等),但后来又有中兴。即是说府主的命运呈马鞍形:康熙朝恩赐他(她)“恭王府”(前身)雍正朝被抄没后又还给他(她)。因为府主只有再得到该府邸,才有刻“福”字之举。和珅直到乾隆十五年才出生,因而将“福”字刻于洞中,与和珅无关。

第三,此府主人将康熙御笔“福”字刻于碑上,表达了对康熙的尊崇和怀念;但将其置于洞府中,说明府主政治上的谨慎小心。这种作法曲折地反映出心理上对雍正的敌视与畏惧。和珅生于乾隆朝,与康熙和雍正均无瓜葛。

应当指出藏有“福”字的洞,是整个花园的有机组成部分甚至是该花园的核心(后面将论及),说明在和珅之前,此花园早已建成。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再来看《乾隆京城全图》。《全图》中的“花园”位置,竟是一片民宅。对于这种情况,只能有一种解释,即:《全图》的这一部分同府邸部分一样,也是经过篡改的。

       *                *               *

通过这一部分辨析,我们可以作如下的小结:

1.由于在“天香庭院”匾和洞中之“福”字上面,分别有慎郡王和康熙皇帝的印记,说明在和珅之前,在“恭王府”(前身)的位置(包括府第和后花园),已有府第存在。

2.但是在《乾隆京城全图》中,“恭王府”(前身)的位置却被绘成一片民宅。

3.经过辨析,“匾”与“福”字均为真实物品,不可能为假,而《全图》如同清代档案,乾隆和珅既可对档案删削、篡改,当然也可以篡改地图。在《全图》中,“恭王府”(前身)被绘成一片民宅,正是被篡改的结果。

待续)

 

 [注释]

  [7]转自周汝昌《红楼访真》第253-254页。

[8]同上,第183-184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