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对李国飞《失控》读书笔记的读书笔记

(2016-12-16 12:41:26)
标签:

杂谈

1、《失控》的副标题是“全人类的最终命运和结局”,其是揭示人类生态系统本质特殊的书。KK所理解的这个世界,本质就是连接!分布式、去中心化、涌现、层级嵌套等概念都和连接直接相关。

这个世界,没有开始、没有结束、也没有中心,或者反之,到处都是开始、到处都是结束、到处都是中心。纠结是它的特性。

这个世界,分布式的各自为政,但之间紧密连接,没有中心,或者每一个点都是中心但都不是控制式的中心。这种开放式、扁平化、平等性的系统现象,称之为去中心化。

当一个系统的个体数量急剧增加的时候,整个群体突然衍生出了新的特性,这叫涌现。

随着成员数目的增加,两个或更多成员之间可能的联系呈指数级增长。当连接度高且成员数目大时,就产生了群体行为的动态特性——量变引起质变。

KK非常肯定地用“连接”来解释“涌现”这个概念,当连接足够多足够复杂时,涌现就横空出世了!

因此,必须从简单的局部控制中衍生出分布式控制,必须从已有运作良好的简单系统上衍生出复杂系统。

这些论断,与佛法“缘起性空”的观点高度一致。一个节点和别的节点之间很强的连接,从而对这个节点的发展产生比较强烈的影响,这种强的连接就会成为一个“缘起”,多个缘起同时作用,就产生了结果。由于一个节点和别的节点的连接总是在不断变化,强的可能变弱,弱的可能变强,连接可能会增多,也可能会减少,而一个节点的性质是由它的连接决定的,因此,一个节点的性质就会不断发生大大小小的改变,甚至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佛法为什么认为“缘起”的性质是“空”的呢?因为一个事物所拥有的各种连接,包括某些很强的连接即“缘起”,随时都可能发生变化,如有如无,动荡不安,因此它是“空”的,是无自性的,不是常住不变的。

既然世界每一件事物的本质不过都是纷繁复杂的连接,纠缠不清,而且很脆弱,就象一张渔网,心有所住就相当于心陷于这张大网里,就没有了自由,而且面对永远搞不清楚的存在,永无宁日。

之与相反,心无所住,心就重获自由,海阔天空,世界豁然开朗。所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无所执著,不被结果所困,不为情绪所纠结,就是自由。

2、《失执》从连接讲进化。公司是一群人,由于信仰一个共同的愿景而连接起来的一个可以进化的组织。公司从进化这个角度看是一个人工控制进化的系统,就推动进化而言,公司管理层之于公司,一如上帝之于亚当夏娃。

KK认为:如今,经济学家认为,要有把产品当作服务来做,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你卖给顾客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为顾客做了些什么。这个东西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与什么相关联。

如果一个企业已经成为生态型企业,开放协作度、进化度、冗余度、速度、需求度都比较高,创新就会从灰度空间源源不断涌出。从这个意义上讲,创新不是原因,而是结果;创新不是源头,而是产物。企业要做的,是创造生物型组织,拓展自己的灰度空间,让现实和未来的土壤、生态充满可能性、多样性。这就是灰度的生存空间。

因此,必须:

1.充分授权,鼓励由下而上的业务推动。

2.相对宽松的KPI考核,容忍甚至一定程度鼓励失败。

3.非常鼓励内部竞争,不担心资源浪费。

组织的功能是什么呢?是管理吗?不是,是激励吗?也不是,而是“赋能”,也就是提供他们能更高效创造的环境和工具,我们甚至可以说,是这些创意精英使用了组织的公共服务,而不是公司雇佣了员工,两者的关系发生了颠倒。

真正的领导者是 “赋能者”,而非控制与压制者

3、一个关于系统的普遍规律:低层级的存在无法推断高层级的复杂性

我们知道啥啊?最好还是以“盲人摸象”的态度敬畏这个世界吧

关于来世和轮回的问题。我们人类世界包括时间有四维,我相信一定会有更高维度的存在,《三体》说这个世界有十一维。特斯拉的创始人Musk说我们活在真实世界的机率只有十亿分之一。我们可能是生活在更高维度的生物所设计的一个虚拟现实的世界里。

我们讨论人死后是不是有轮回,我怀疑我们这个维度的人类是无法理解的,无论我们多么勤奋。有些信徒说总之我就是相信,这当然可以,但是这种虔诚和真相没有什么关系。我不知道我们死之后,会不会有灵魂或者阿赖耶识进入一个新的维度,但我觉得会有,只是,如果真有知道真相的那一刻,我相信那那一刻我们所领悟的,和我们今天所能想象到的,一定会非常非常不同,譬如说,我们告诉一个盲人什么是月亮,我们拿来一个光洁的圆形的瓷盘子放到他的手上说:“月亮差不多就是这个样子”,盲人作恍然大悟状,我们此刻对来世和轮回的理解,就一定比这位盲人对月亮的理解更有深度吗?

佛法说,我们是把世界“执幻为实”,无论是KK观下的世界,还是现在的VR、AR,无不在让这个论断更逼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